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如何在传承文化中创新)

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发布,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再一次得到强调。而属于传统文化一种的本土文化成为许多国际学校开展文化课程的选择之一。

但是,国际学校应该如何运用本土文化元素开展教学呢?在开展过程中应该思考哪些要点呢?学生在课程中又能收获什么呢?本期新学说采访了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双语初中学部孟姜校长、昆山康桥学校德育处李冠皇主任,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

契合培养目标的设计初衷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7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到:学校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民办教育该如何提高自身教育质量?又将如何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教育产品或服务呢?

近几年,随着《只此青绿》、《国家宝藏》等节目陆续出现,传统文化以“出圈”的方式强势闯入了大众的视野,并收获了一致好评。不仅如此,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颁布,明确指出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无论是生活中还是政策上,传统文化都被放置在格外重要的位置上。

毋庸置疑的是,孕育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是一所宝库,能为国际化学校自主创新、开发符合自身教育理念和教学条件的特色课程提供丰富资源。因此,基于地理优势,从本地文化着手,开设本地文化特色课程或许会给国际学校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但是开设本地文化课程仅仅出于地理优势吗?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双语初中学部的孟校长告诉我们:“或许地处重庆而选择重庆是很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加深学生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让他们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家乡,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开设本土文化特色课程的初衷。”的确,文化底蕴是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德普在传承文化与爱国精神的同时,也紧扣国家育人目标和学校的育人理念。

谈及初衷时,昆山康桥的李主任表示“厚植东方文化、深蕴西方思维”是他非常赞同的理念。“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带得走的能力。”从本土文化教育出发,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热爱,才能够更好地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这也刚好契合了《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在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等方面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各擅胜场,寓教于乐

姑苏与山城存在着鲜明的文化差异,围绕各自的地方文化色彩,昆山康桥和德普开展了风格各异的特色课程,但都不约而同地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昆山康桥:体会文化、引进课堂

昆山康桥的“GPS城市探索”活动项目就将地点设置在了苏州平江路。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着活力。而拥有足够丰富的苏州文化元素,正是该项目选择平江路的原因之一。

首先,各学科老师会筹备课程,给学生讲解与学科相关的苏州文化。在出发去平江路前,老师会给学生发一本《奔FUN古今平江路行前秘籍》(内容包括平江路的历史、平江古迹、平江建筑、平江美食等)。

其次,将学生们分为一个个小队开展探索:学生们会提前获知他们要去的地点,全程使用GPS导航和IPAD工具帮助他们到达指定地点,在到达指定地点之后,需要回答与苏州文化相关的题目(知识点在之前的讲解中)来积累分数,最后总分最高的小队获胜。

最后,在学生回归校园课堂后,需要反思探索体验之内容;各学科老师会将此次探索作为案例融入课堂,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对苏州文化的了解。例如,历史课老师将会以平江路作为案例,给学生梳理平江路的历史脉络和苏州最早的义庄等历史知识。

先备课程

1

老师筹备课程,讲解苏州文化。给学生留下初始印象。

回归课堂

3

引导学生反思探索经历,并将学生的探索实践作为案例,加入到对应学科教学中。

分组探索

2

出发前,给学生发放“秘笈”。以小组形式,运用GPS、IPAD等工具探索城市,答题赢取分数,分组竞赛。

制图:新学说

提高地点的选择与课程设计的双边匹配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益,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是该项目选择平江路的另一大原因。

正是由于平江路是一个苏州的古城缩影,学生们可以在对平江路的探索中收获与历史、地理、建筑等相关的知识,而这些实践恰恰能够匹配到相应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先备了解——探索体验——回顾反思”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了解苏州文化。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如何在传承文化中创新)(1)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如何在传承文化中创新)(2)

图源:昆山康桥学校官网

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李主任告诉我们能陪伴孩子、看见孩子的成长是很宝贵的。“一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完成。但是当他们真的参与其中,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一起解决问题之后,他们会很惊讶‘自己真的可以完成这件事情’。”

一条老街,看似平淡,实际上是苏州文化千年来的历史映射。孩子们从老街生活中看文化,体会历史的浮光掠影、绵长深厚;从竞赛游戏中看自身,共同树立自我自信与文化自信。

重庆德普:走进文化、走出国门

开设本土文化特色课程的国际学校不在少数,然而德普更强调传统文化之美以及对生活的关注,其中最为特别的就是“ChongqingStudy”课程与川剧课程。

川剧

当问到孟校长为何要选择“川剧”这个相对冷门的主题单独开设一门课程时,她表示:“很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并不是不热爱,而是不了解,目前似乎也没有一个机构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去引导学生去热爱。对于川剧的选择,一方面这也属于川渝地区的流行剧种;另一方面,我们也想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能够去主动了解、热爱其他中国传统文化,明白这些精神力量的美是什么样的。”

《贵妃醉酒》是学生们在冬日晚会上表演的剧目。

在学生拿到分配角色后,老师会给小演员们讲述剧本的创作背景,让他们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去演绎这个角色。接下来,小演员们会进行小组讨论,揣摩各自人物特性,讨论什么情节应该表达什么情绪,应该做什么样的表情。另外,小演员们会在课后观看川剧的经典剧目,辅助自己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专业演员的表演方法并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去。

尽管过程辛苦,但在扮上扮相、登台演出之后,《贵妃醉酒》剧组收获了许多掌声。

可是,学生们关于主配角分配之间的争执总是在所难免的。“很多学生一开始也很想演主角”孟校长说,“但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放下心中的芥蒂,明白‘在舞台上绿叶和红花都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如何在传承文化中创新)(3)

剧目《贵妃醉酒》

图源: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微信公众号

而上完川剧课之后,孟校长告诉我们,许多孩子经过这次体验变得更加自信,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更愿意去尝试而不是直接pass,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去了解更多。他们将表演时的自信迁移到了日常生活中。“就像我们学校一个小孩,他在接触川剧课后喜欢上了变脸,现在已经把变脸文化带到了日本,在日本成立了一个变脸社团。”能够通过接触传统文化并且热爱它、传播它,也是德普开设本土文化课程的初衷。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如何在传承文化中创新)(4)

图源: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微信公众号

Chongqing Study 课程

另外,德普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特点也体现到了课程中。

“Chongqing Study”课程第一期设计了两个话题以供学生选择,分别是“重庆方言保护计划”、“发现重庆的下一个网红景点”。

针对项目话题的选择,德普主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独特的,即别人没有做过、不能在网上找到答案的;二是趣味性,要符合学生的特色;三是话题有广度,但要落到实处。而“重庆方言”与“重庆网红景点”的选题恰好既贴近生活,也满足了选题的三大原则。

以重庆方言为例,德普以“重庆方言”这一地方文化为立足点,开展了《重庆语言流失与保护》的项目。

课程设计了任务类和项目类两部分。任务类多为文献综述、网络资源搜集、网络问卷设计及课堂讨论;项目类多为实施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问及参观重庆市志图书馆。

而课程的开展流程主要是:第一,课堂上,老师会向学生介绍重庆的方言语系、该课程可以使用的资源、“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历史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目前重庆方言的现状、保护方言的原因与意义等等。

第二,以小组形式,给每一组布置对应的信息搜集任务,并提供《重庆方言志》、重庆市志图书馆等资源以供他们查找文献。

第三,周末,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小组需要通过组内讨论,设计问卷,开展校内外问卷调查以此获得重庆方言的现状数据、通过采访本地老人寻找重庆地方俚语。

最后,将每次的调研结果在用PPT汇报结束后,会将组间评分与老师评分相结合作为最终成绩。

这一过程不但能提高孩子们的沟通协调、思辨等能力等,而且恰恰与国际课程教育理念相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从知识层面到思维层面的提升。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如何在传承文化中创新)(5)

图源: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微信公众号

川剧的冷门,方言的困境,重庆文化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有着亟待解决的危机。立足当下,学生走进人群、走入市井,从文化中看山城生活,在参与中审视过去和未来,了解人文也将文化传承的意识传播出去。

凸显学生主体原则,创新评估方式方法

目前,本土文化课程依然处于选修的地位,因此相较于必修课程而言,在课程选择和评估方式上就会更加灵活。但是诸如艺术、本土文化等课程能否转变为必修课?新学说认为这与此类课程的普及率、学校的课程设计目标、学校对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

在本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德普与昆山康桥在课程选择与课程评估上都更加强调自主和创新。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

《新课标》中强调,要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与昆山康桥和德普的主张不谋而合。

德普设计了体验课环节。“对于学生们不熟悉的课程,我们会用一周的时间对每一门开设两节体验课,这一周我们称之为‘菜鸟周课程’。让学生在体验课中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周末再进行最终选课。”孟校长如是说。

昆山康桥则更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自主性。从组队到完成任务,全程由学生自主参与,并且让高年级学生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而非老师,极大地削弱老师在其中的存在感,同时极大地给予学生自主权。学生们在完成课程任务中的讨论、争吵、合作,都是他们自我思考、互相碰撞的结果,而在每一环节结束后,他们往往会开始自我反思,从反思中改正与提高。

强调学生自主性固然能让教学更为精准且充满人性化,但若当本地文化类课程转变为必修课,能否给更多学生提供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能否带来更大的教学效益呢?

创新的评估方式方法

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德普与昆山康桥在本土文化课程评估上做到了考试评价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尽管德普针对不同课程有不同的评估标准,但最基本的依然是对学生素质和技能的考核。川剧课程会结合平时专业姿势学习与最终的舞台剧来考核;“Chongqing Study”课程除了最终的汇报评估,还会根据每一次调研记录一起作为评估标准。

昆山康桥除了在活动项目中的竞赛得分与表现外,将亲身体验的文化融入普通学科课程的考核中也是其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方式之一。

过程评估与考核评估同等重要,仅以分数论高低的时代早已过去,本土文化课程的评价方式更应该创新,注重考核评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开展过程中学生所展现的能力与态度。

三思而后行,因地而制宜

在谈及开设本地文化课程的经验时,老师们提出了两点:一是深挖本地文化的底蕴;二是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多多思考。

深入挖掘本地文化

只有足够了解本地的文化,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文化多样性导致每个地域的文化各有特点,当学校在开设本地文化课程时,首要且必要的就是深入了解本地文化,以此作为课程的根基,在之后的每一节课程推陈出新。

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

“不要盲目跟风、多多思考”是两位老师共同提到的要点。在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如何能与众不同?“在发现一个新主题时,我们应该考虑是否能与我们的学科目标匹配。”李主任如是说。比起新奇,更重要的是双边匹配度,当课程选择的主题与其他某一学科的教学目标匹配时,才能获得教学效益最大化。

“当我们提出一个项目时,应该多问自己为什么。”孟校长表示,可能不同学校会有活动形式的相似,但是在课程设计、课程原则上应该契合自身学校的特点、教育理念,才能够成为自身的特色课程。

不论是川剧、平江路还是方言,都只是本地文化的介质,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亦是当下热点。重庆德普从文化中看生活、带着文化自信走出国门;昆山康桥则从生活中窥见文化、将文化气息带进课堂。

面对国家对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与推行,国际学校在开设本地文化课程时,要想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所要秉持的不仅是对当地文化的深入挖掘,更为重要的是有机融合学校特性,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之路。

本次参与采访的老师: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双语初中学部校长 孟姜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如何在传承文化中创新)(6)

孟姜 Nancy,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双语初中部校⻓,拥有丰富的海外工作经历及19年国际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曾担任多所国际学校国际部教学主任、教学总监、主任及校长。她拥有扎实的教学能力及课程融合经验,曾多次带领学生在FLTRP、NEPCS等多项国际英语竞赛中获奖,获得优秀指导教师。

昆山康桥学校德育处主任 李冠皇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如何在传承文化中创新)(7)

李冠皇,昆山康桥学校德育处主任;昆山康桥学校活动组长;台北康桥国际学校童军教师兼训育副组长、童军团长;台湾派乐活动咨询公司体验式课程讲师。原创的菁英活动课程,多次获得台湾 GreaTeach KDP 创意教学特优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