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将系列之十六(宋朝名臣录43:夏竦)

读过《宋朝名臣录》范仲淹篇、韩琦篇的朋友应该还记得,西夏李元昊反宋时,范仲淹、韩琦二人为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即西北剿匪副总司令,都是夏竦的属下夏竦是宣徽南院使,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判永兴军,西北军政一把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宋朝名将系列之十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宋朝名将系列之十六(宋朝名臣录43:夏竦)

宋朝名将系列之十六

读过《宋朝名臣录》范仲淹篇、韩琦篇的朋友应该还记得,西夏李元昊反宋时,范仲淹、韩琦二人为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即西北剿匪副总司令,都是夏竦的属下。夏竦是宣徽南院使,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判永兴军,西北军政一把手。

夏竦放手范、韩二人独当一面,三人成掎角之势;战略上主张增置当地土著士兵,常年培训,提高战力;替换东部调来的戍兵,东归保卫京师。既可以减少国家军备开支,又能形成与西夏持久作战能力。当时河中知府杨偕坚决反对,认为训练新军周期长,战力不如东部宋军强盛,不能放戍兵东归。

战局发展来看,夏竦的战略方针符合当时形势。事实上,范仲淹、韩琦等人也都注重训练当地人从军,形成持久边备能力。西夏求和之后,夏竦改判河中府(山西永济),又迁大名府(河北大名),针对契丹,巩固边防。河中府、大名府这都是重镇,大藩镇,夏竦屡历大藩,才能叫做大臣。

夏竦仕宦生涯中,过于求进,往往为文官集团攻讦。天圣五年(1027年)为枢密副使,天圣七年(1029年)为参知政事,很快又被离京外放。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了写了这么件事:夏竦曾为南京(商丘)留守,有人犯罪要施杖刑,夏竦总是悄悄增加杖数。属下有个提点刑狱,行刑官,叫马洵美,就弹劾夏竦:有人犯罪,施刑该打多少打多少,身为朝廷大臣,何必“潜加杖数乎?”干嘛要偷偷增加杖刑数呢?宋真宗下诏戒励,警告呗。当时文臣都对此事不齿,弄得夏竦名声不佳。

《宋史》里说他“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数术,倾侧反覆,世以为奸邪。”类似于今天的私结权贵,投机钻营。看谁权势大就跟着谁,没有原则,反复无常,目的性太强。当年丁母忧,偷偷跑回京城,依靠宫内太监张怀德为内助,结交宰相王钦若,丧期未满即起复用为知制诰、景灵宫判官,判集贤院,成为王钦若的左膀右臂。王钦若是北宋五鬼之一,时评很差,名声极坏。夏竦因此为文官清流所诟病。

《宋史》里还说夏竦“雅意在朝廷”,特别想在朝廷为官,不愿在外藩为帅,西北边事时,几次请求解除军职,回到朝廷。宋仁宗即位后,欲召其回京,为枢密使。好家伙,谏官、御史轮班上奏,不能让其回朝。宋代谏官司言、御史司察,可以直接对话皇帝,相当于现在的纪委和监察部。奏章连篇累牍上到皇帝面前,宋仁宗没想到老师如此犯众怒,无奈之下,改为原职归镇。夏竦也没脸再回原职,自请还节,辞职,宋仁宗又将其徙知亳州,加授吏部尚书,没几个月,加资政殿学士。

这件事整的夏竦特没面子,从陕西奉诏回京,都走到汴梁城门了,改诏亳州,直接去亳州吧,行前,宋仁宗内心为其抱屈,将部分奏章封好送给他。到亳州之后,夏竦上万言书,为自己辩解,第二年仁宗皇帝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第三年,召入为宰相。文告都下发了,谏官、御史又上疏皇帝,说夏竦与现任宰相陈执中不合,“大臣和则政事修,(夏)竦前在关中,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共事。”仁宗皇帝搪不过,又改为枢密使,封为英国公,时人尊称夏英公。谏官当中最为起劲儿的就是“庆历四谏官”之一的余靖。

夏竦还有一件事为人诟病:家庭失和。他娶妻杨氏,倒是个才女,写得一手好字。但是夏竦显贵之后,多内宠,不跟杨氏同床,史书上说“寑与杨不谐”。杨氏悍妬,说翻脸就翻脸,与娘家姐妹合谋告发夏竦私事,偷出证据直接诉讼;夏竦母亲与杨氏母亲当面对骂,互讼至开封府。开封府没办法,只能上奏朝廷,下到御史台劾办,结果贬为黄州知府。

夏竦这种家丑,搁在今天,妻子实名举报丈夫,也是一告一个准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