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

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希望获得别人的赞同。

小孩子希望听到大人的赞美和夸赞,

学生喜欢听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年轻人努力获得长辈的认同和认可,

老年人希望获得晚辈的关注和关心。

那如何才能赢得他人的赞同呢?

全球最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先生的《人性的弱点》一书,

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1)

就教会我们如何获得他人的赞同。


成功不需要争辩不休

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得到辩论的最大胜利,那就是尽量避免辩论

避免辩论,就像避开毒蛇和地震一样。

一场辩论的终了,十次中有九次,那些辩论的人都更坚持他们的见解。

他们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不会错的。

如果参加辩论,成败都是一个样的。

为什么呢?

假使我们的辩论胜了对方,把对方的意见指责得体无完肤,而结果又怎么样呢?

我们自然很高兴,可对方会如何呢?

我们使他感觉到自卑,伤了他的尊严,他自然对我们获得的胜利感到不满。

我们必须知道,当人们逆着自己的意见被人家说服时,他依然会固执地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

因此,巴恩互助人寿保险公司为他们的职员定下一条规则:不要争辩

一个真正成功的推销员,是绝不会跟顾客争辩的,即使是轻微的争辩,

也应加以避免……人类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的。

释迦牟尼曾说过:“恨永远无法止恨,只有爱才可以止恨。所以误会是不能用争论来解决的,而需要用外交的手腕以及赋予对方同情来解决。”

所以,要赢得他人的赞同,首先要避免与他人发生争论。

争论,会使我们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金钱。

我们要学会如何避免争论,如何少讲话。

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2)


千万不要指责他人的错误

如果我们不能确定,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对的,那我们便没有指责别人的资格。

我们可以换种方式表达,告诉对方的错误,就像我们用话语一样的有效。

我们自己要承认,我们也是随时都可能犯错。

而别人受到我们的影响,也会使他承认他自己有难免犯错误的时候。

当罗斯福当美国总统的时候,他曾亲口承认:

如果他每天有75%的时候是对的,那是到达他最高程度的标准了

如果这是20世纪最受人瞩目的总统的标准,那我们又该如何呢?

如果我们能确定,在一整天有55%的时候是对的,

那我们完全可以到华尔街,日进斗金,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如果我们不能确定,55%的时候是对的,那又凭什么指责别人的错误呢?

如果我们发现了别人的错误,应该怎么做呢?

可以尝试用下面的方式来说,似乎更好一些:

好吧,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可是,我有另外一种看法,当然也许是不对的,我也经常把事情弄错,如果我错了,我愿意改正过来……“

”现在让我们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绝大多数人不会责怪我们说这样的话:“或许是不对的,让我们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基督降生前的2200年,埃及国王教训他的儿子:

“一定要用外交手腕,才能帮助你达到你所希望的目的。”

如果要使人信服,千万别说:“你错了。”

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3)


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们首先应该责备自己,这样比让别人责备要好得多。

承认自己的错误,感觉有别于他人,并会给人一种尊贵而高尚的感觉。

勇于承认错误,并主动表达,别人就会采取宽厚、原谅的态度,来减轻我们的错误。

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尽力为自己的错误进行辩护,然而我们大多数的人都会这样做。

当我们对的时候,我们要温和而巧妙地去得到人们对我们的赞同;

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当即真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种方法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在某种情况下,它比为自己辩护更有力量。

古语有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使人信服,那就应该:如果我们错了,就勇敢地承认。

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4)


以友善的方式对待他人

如果我们想赢得人心,首先就要让他人相信我们是最真诚的朋友。

林肯曾经说过:“假如人心不平,而且人们对你的印象恶劣,即使你用尽所有的基督理论,也很难让别人信服于你。人的思想是不容易改变的。你不能强迫别人同意你,但你完全有能力去引导他们,前提是只要你温和友善地去对待他们。”

他还说过这样一句古老而颠扑不破的处世真理:

一滴蜂蜜要比一加仑的胆汁更招引苍蝇。

著名的律师丹尼尔・韦伯斯特曾被许多人奉若神明。

尽管他的声誉极高,但他那极具权威的辩论始终充满了温和的字眼。

他的辩论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词句:

“这有待陪审团的考虑”,

“这也许值得再次深思”,

“这里有些事实,相信您没有疏忽掉”,

“这一点,由您对人性的了解,相信很容易看出这件事的重大意义”。

这些词语中没有恫吓,没有高压手段,也没有强迫说明的企图。

韦伯斯特用的都是温和、平静以及友善的处理方式,却不失权威,这正是他成功的最大助力。

我们想要使人信服,那就应以友善的方式对待他人。

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5)


使对方一开始就说“是”

我们和别人交流时,要先强调,而且不停地强调我们所认同的事情。

不要先讨论自己不同意的事。

让对方在一开始就说“是,是的”。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让对方没有机会说“不”。

我们都在为了同一个结论而努力,我们的差异在于方法,而不是目的。

哈理・奥维屈博士认为,“不”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

当对方说了“不”字,那我们本性的自尊就会迫使我们继续坚持下去。

虽然我们以后也许会发现这样的回答有待考虑。

但我们的自尊该往哪里摆呀?

一旦说了“不”,我们就会发觉自己很难再摆脱。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一开始就会得到许多“是”的答复。

这可以引导对方进入肯定的方向。

这就好比撞球,原本我们打的是一个方向,如果稍有偏差,等球弹回来时,就完全与我们期待的方向相反了。

“是”的反应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技术,却被大多数的人忽略了。

也许有人认为,在一开始便提出与之相反的意见,这样正好就可以显示自己重要而有主见。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是”的反应技术是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苏格拉底,他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

2000多年后的今天,大家仍尊他为最有智慧的学者。

他的秘诀是什么呢?是因为他指出别人的错处吗?当然不是。

他的方法现在被称为“苏格拉底法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是”反应技巧。

他问对方一些同意的问题,然后再逐渐引导对方进入设定的方向。

对方只好继续不断地回答“是”,等到对方觉察的时候,他已经得到设定的结论了。

所以,下次当我们想告诉别人犯了错的时候,请记住苏格拉底这一有效的法则,

问一些温和的问题,一些可以引发别人作出“是”反应的问题。

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6)


让对方多表现自己

让对方畅所欲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事或与己有关的问题感兴趣,而且一定比我们知道得多。

所以不如问他一些问题,让他给我们讲述一些有关的事情。

在他人还有许多意见要发表的时候,是不会注意到我们的。

所以我们要忍耐一下,用一颗开放的心听取他人的讲话,

并诚恳地鼓励他人发表自己的意见。

即使是我们的朋友,也喜欢谈论他们自己的成就,

而不愿意只听我们吹嘘自己的成就。

很多人为了让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保持一致,往往采用一种错误的策略:说话太多。

其实,我们不如让对方畅所欲言,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我们不同意他人的意见,最好不要阻止他,这样做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考说:

“如果你想要树立敌人,就胜过你的朋友;

而如果你要得到朋友,那就要让你的朋友胜过你。”

为什么要如此?

因为当朋友胜过我们的时候,他们获得了一种尊重感;

而当我们胜过他们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并引起猜忌和嫉妒。

德国人有句俗语:“最纯粹的快乐,就是从别人的困难中得到的快乐。”

是的,恐怕我们的一些朋友,从我们的困难中比从我们的胜利中得到的满意更多。

所以不要总是向他人炫耀,我们要学会谦逊,这样才会使人永远喜欢我们。

我们都要逝去,百年之后也许会被人完全遗忘。

生命短暂,不要总是谈论那些小小的成就,否则会使人厌烦。

反之,我们应该鼓励他人说话。

所以,如果我们要使人信服,那就要给他人说话的机会。

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7)


把我们的意见变成对方的

没有人喜欢被迫去买一样不需要的东西,或是被人派遣去做一件事。

使人接受一种意见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

就是不经心地将这意见移植到他的心里,引发他的兴趣,并且让他自己去思索。

我们对自己所发现的意见,是不是比别人代我们说出的更信得过?

如果是的话,我们把自己的意见,硬生生地塞进别人喉咙里,这是不是错误的观念呢?

如果提出意见,启发别人自己去得到他的结论,这难道不是一个更聪明的方法吗?

所以,如果我们要使人信服,就要让别人觉得那是他们自己的主意。

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8)


从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永远按照对方的观点去想,从他人的立场去看事情,

这或许会成为影响我们终生事业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为别人保全了面子。他们会觉得很好,而我也感觉到很好。

因为我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考虑了他们的观点。

在生活中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形:或许对方完全错了,但他却不以为然。

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指责他人,因为那是愚人的做法。

我们应该了解他,而只有聪明、宽容以及特殊的人,才会这样去做。

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呢?

其中一定有他的原因。

探寻其中隐藏的原因,我们就能得到了解他人行动或人格的钥匙。

想要找到这把钥匙,我们必须诚实地将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思考。

如果我们对自己说:

“假如我处在他当时的困难中,我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反应呢?”

这样我们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和烦恼,也可以增加许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哈佛商学院的一位院士说:

“在与人会谈以前,我情愿在那个人办公室外的人行道上走上两个小时,

也不愿意走进他的办公室。如果对于我所要说的,

以及他可能要回答的东西没有一个极清楚的观念的话,我是不会走进去的。”

所以,如果我们要使人信服,

我们就应该遵守“真诚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9)


真诚地同情他人

如果我们明天要遇到的人,有75%在渴望同情。

我们对他们给予同情,他们就会即刻喜爱上我们。

有这样一句神奇的妙语,它可以阻止人们的辩论,也可以消除他人对我们产生的恶感,

而且还会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使对方注意聆听。

大家是否急切地想知道这一句神奇的妙语是什么?

这句妙语就是:

我一点都不奇怪你有这种感觉。如果我是你,也会和你有一样的感觉。

之所以我们成为现在这样的人,并没什么可以居功自傲的。

要记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些充满烦躁、固执和缺乏理智的人,

他们之所以会成为这样的人,其实他们自己并没有很大的过错。

我们应该对他们表示惋惜、怜悯和同情。

格慈士在其著名的《教育心理》中说:

“人类都普遍地追求同情。

儿童迫切地想显示他们的伤害,甚至故意割伤或打伤,以此获得大量的同情。

同样的理由,成人也想要显示他们的伤害,叙述他们的意外和疾病,

特别是开刀手术的详情。他们为真实的或想象的不幸感到‘自怜’。

实际上,这差不多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习惯。”

所以,如果想使人信服我们,那就应该遵守一个原则:真诚地同情对方

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10)


激发他人高尚的动机

培庞・摩根经过分析得出:

每个人的行事都有两个好理由:一是看起来很好,二是的确很好。

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准则,任何事情都会有例外。

当然,行事的主人都会认为真的很好,我们不用再去强调什么。

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把自己理想化,都喜欢为自己行为的动机赋予良好的解释。

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改变其他人,就应该对他们诉诸高尚的动机。

假如我们已经有了一套适用的办法,何必要再更改呢?假如无效,不妨先试试看呢?

所以,如果想使人信服我们,就应该激发他人去产生高尚的动机。

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11)


巧妙地表达我们的意愿

当下社会是表演的时代,只是平铺直叙,还不能有很好的效果。

要把事情描述得生动、活泼,要使它更有趣、更有艺术,所以必须用有效的“表演术”。

我们要获得人们对我们的赞同,就要使我们的意见富有艺术。

有时候我们和别人争论,虽然理由占了优势,自己也觉得很满意。

但时间到了,会谈完了,别人没有理会,这种方式不能获得任何效果。

不要去理会那些数字和各项资料,把事实用艺术的手法表演出来,才会获得效果。

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12)


向对方提出有意义的挑战

取胜的欲望!挑战!激发!激发他人产生一种向上的精神,这是一种确实有效的方法!

想要做成事情的办法,就是激起竞争。

这里的竞争不是勾心斗角的竞争,而是相互取胜的欲望。

没有挑战,罗斯福就不能当上美国总统。

当这位骑士刚从古巴回来,就被推举为纽约州候选人,

反对者都知道他不是该州的合法居民。

这时罗斯福恐慌了,他想到了退出。

于是普拉德开始激将他,罗斯福被激得大声叫道:

“难道圣巨恩山的英雄是一个弱者吗?”

在这一激将之下,罗斯福继续奋斗。

一个挑战不只改变了他的一生,而且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

挑战,是任何成功者都喜爱的一种竞技,一种表现自己的机会。

挑战,是证明自身价值以及争强斗胜的机会。

所以,我们想要使一个富有上进精神和充满血气的人同意自己的意见,

那么,就应该记住:给他提出一个挑战。

赢得多的人是怎样的(赢得他人赞同原来如此简单)(13)

总结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赢得他人的赞同。

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

理论结合实践,相信大家都能做到最好的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