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计划看十二本书(每天读本书镖行)

前言 中国古代的行业,一般分为四类:士、农、工、商也就是读书做官的、种地的、从事手工业的,还有做买卖的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了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一年计划看十二本书?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年计划看十二本书(每天读本书镖行)

一年计划看十二本书

前言

中国古代的行业,一般分为四类:士、农、工、商。也就是读书做官的、种地的、从事手工业的,还有做买卖的。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了吗?

有句古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是明朝文学家田汝成提出的。显然,最晚在明朝,除了士农工商,社会上还活跃着许许多多的群体。比如以打猎为生的猎户、以卖艺为生的艺伎,帮人瞧病的郎中、张罗说亲的媒人。这些人,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丰富的社会百态。虽然有的群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不被主流社会认可,但他们仍然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发展,创造着独特价值,在中华千年历史中熠熠生辉。

其中,“镖行”是最为后人感兴趣的行业之一。这个行业承担的工作相当于今天物流公司和保安公司。很多武侠剧都有类似的开头:在密林中,全副武装的镖队在押送一件宝物。突然,树林中窜出几位蒙面的劫镖人。劫镖人放出暗器,押镖人纷纷倒地,只剩一位镖师抽出刀剑,与劫镖人厮杀在一起。虽然镖师武功盖世,还是防不胜防,寡不敌众,最终丢了镖。一个离奇的故事由此展开。

在影视剧里,镖局绝对是江湖中的重要存在,出色的镖师会在武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备受敬仰。另外,镖局的故事一般发生在明朝,甚至跟皇宫里的东厂、锦衣卫有关。事实真是这个样子吗?

今天这本《镖行》将为你介绍历史上镖行的真实面貌。本书作者是历史学者秦义春先生,他长期研究古代社会群落。作者发现,镖行并不是小说中的武林门派,它本质是一种商业盈利机构,出现在清朝康雍时期,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逐渐步入全盛时期,最终在晚清没落。

下面我们分三部分介绍本书精华内容:

第一部分,先看镖行是怎么兴起的?

第二部分,我们押镖上路,看看道上有哪些规矩?

第三部分,镖局、镖户、镖师有什么特点?镖行是为何兴盛,又为何衰落?

第一部分

我们先看镖行是怎么兴起的?

关于这个问题,学界有很多争论。有学者认为,镖行源于明朝的民间商业安保机构。这种机构,受人钱财,专门替人保护财富与人身安全,名叫“标行”,这里的“标”是“标签”的“标”。明末小说《金瓶梅》第五十五回就提到,西门庆“家里开着两个绫缎铺,如今又要开个标行”。到清朝,负责金融业务的票号出现,“标行”的“标”字,才改写为“金字旁”的“镖”。

本书提出一个新的观点,镖行其实是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出现的。镖行兴起跟两件事情有关,一个是交易增多,一个是盗匪出没。

早在明朝中期,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更新,粮食产量增加,尤其是在江浙地区,农民会把多余的粮食卖出去换钱。有了空闲时间、空闲人手,农民还会搞个副业,赚点零用钱。另外,张居正主政期间推行了“一条鞭法” ,要求农民把所有的赋税徭役,全部折合成银两交给国家。因为官家只收银子,市场上的交易便更多了。

只可惜,“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行才半个多世纪,明朝就灭亡了。 随着清军入关,中原的生产力遭到重创,富庶的江浙地区甚至出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屠城事件。真正稳定的商品经济和大规模交易,得等到康熙、雍正时期天下安定才具备。

镖行出现,还需要有一个要素,这就是盗匪出没。

今天,我们会把交易和抢劫清楚地区分开,一个合法,一个不合法。其实,最初的交易,经常伴随着抢劫行为。 所以,古代中国习惯“日中而市”,因为光天化日之下,便于管理控制,可以及时阻止暴力抢劫行为。 镖行的出现正是由于这种与交易相伴的抢劫。哪里交易多,抢劫也多呢?

镖行诞生跟一条运河有关,这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是在隋朝修建的,从杭州到北京,贯通南北。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在北京,朝廷更要依靠大运河把江南的财富源源不断输送到京城。

大运河很重要,但沿途情况很复杂。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清代,运河纵贯直隶、山东、江苏、浙江四大省区, 途径不同地区,民风民情复杂。

中国有句俗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理“靠运河,吃运河”。运河上,许多官家运粮船来来往往。运河两岸也陆陆续续出现许多黑社会团伙,或者偷,或者抢,运河上的运粮船不堪其扰。 为此,清代特别设了官衔高达二品的“河道总督”,负责综合治理运河和黄河的事情。

既然这些人敢偷抢官船,在太岁头上动土,对于民船就更不会轻易放过。尤其是商人长途运输大批量货物的时候,更少不了贼惦记。为了能安安稳稳地完成交易,商人们不得不请一些“保安”协助运送货物。镖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镖行初期规模非常小。常常是三两个习武之人,在交通枢纽之地,等候要求保护的商旅。他们推着一辆小车,车上装着武器和生活日用品,为了醒目,车上常常插着一面小旗子。过境商人和他们谈妥彼此的权利、义务以后,就推车上道,送上一程。

有不少人都怀疑,商人为了财产安全,临时雇两个人一起上路,路走完也就散了,这样的活儿,真的能算作“行业”?担得起“镖行”这个名吗?

其实镖行和保护对象之间,不是简单的雇佣与受雇关系。随着镖行发展,在雍正年间,这种自由“受雇关系”已经上升为权利义务明确的“商业合同关系”。比如双方会约定,镖行如果丢镖,要照价赔偿。你看,这正是对等的商业合同关系的集中反映。这也就是保镖作为行业独立存在的标志。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随着镖师上路,看看他们是怎么开展业务的。

介绍业务之前,我们需要解释一个问题,“镖行”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行”就是行业,这不用说。“镖”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镖师喜欢使用飞镖,镖行才因此得名吗?

并不是,因为“镖”太笨重了,不好用。真实的“镖”并不是我们在武侠剧中看到的那个样子。“镖”这个字左侧是个“金字旁”,所以小说也把“镖”称作“金镖”。当然,叫“金镖”,不是因为这种武器是金子做的,而是说这种武器常常是一斤一个。重量单位“斤”,与金银的“金”同音,所以才写作“金镖”的。 “金镖”一斤一个,带在身上当暗器,确实不方便。虽然镖师没有使用“镖”,但他们最初使用的武器,看起来确实跟“镖”有点像。他们习惯使用短矛,短矛的头部形状类似镖,所以俗称“飞镖”。久而久之,人们就把最初镖师的小推车称之为镖车,车上的小旗称之为镖旗。“镖行”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

后来,随着镖行发展,走镖队伍壮大,镖师的武器也越来越丰富。但总的来说,镖师常用的武器很主流,没什么独门武器,主要是长枪和单刀。长枪是中国古代的兵器之王,适合车战、马战。单刀是防身武器,近战、夜战必不可少。 到了近代,一些镖行也会使用手枪。

当然,由于镖师工作充满危险,他们也会随身携带暗器。但这种暗器不是藏在袖子里的钢针、飞镖,而是弩。镖师把一种特质弩背在背上,一旦和贼人说翻了,紧背低身,冷不丁给对方一家伙,有可能扭转局势。

到这里,我们介绍了镖行的常用武器,以及“镖行”的名称由来。其实,关于“镖行”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本书作者还提到一个观点,镖行的“镖”指的是镖师护送的金银财物,毕竟“镖”这个字是由“金”和“票”组成的。所以,镖行的人把外出执行任务叫作“走镖”,货物银两丢失叫“丢镖”,贼匪们抢走财物叫“劫镖”“夺镖”。

接下来,我们随着镖师上路,一起看看道上的那些规矩。

镖师的本质是生意人,不是侠客。镖行的生存方式,是通过保障雇主的生命财产安全,来获得酬金,他们吃的是辛苦饭。所以,冲突能不发生就不发生。 如果冲突不可避免,也是能化小就化小。

同样,贼匪们也不是一心想着跟镖师过招。图财是目的,杀人是手段。真要动手,他们未必打得过资深镖师。就算打得过,要是被官府盯上,麻烦就大了。

你看,镖行和贼匪其实是一种有趣的共生关系。 这导致镖师走镖,要更注重智斗,展示沟通的艺术,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武斗。

镖师在路上主要会遇到三类贼匪,分别是“打杠子”“朋友”和“饿虎”。

“打杠子”就是半路出家的业余匪徒。这些人常常是些村中无赖,他们经验不多,武艺不高,三五成群堵在路上,手持大刀片或红缨枪,身上打扮得花里胡哨的,甚至还像戏曲演员一样勾着花脸。这些乌合之众拦住镖车,口里喊着从评书艺人那里学的套话:“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从此路走,留下买路财”。遇到这些讨厌鬼,镖师犯不上跟他们废话,三下五除二打翻在地,教训两句,让他们滚回去当个老实的庄稼汉。

虽然镖师这时候占上风,但往往点到为止。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条路,镖师们指不定常走,万一得罪了这群地痞流氓,日后麻烦的还是自己。

这群“打杠子”的还算是好打发的。镖师最需要动脑筋的,是“朋友”。所谓的“朋友”就是职业的劫匪。

镖师走镖,沿途会高喊镖号,镖号经常是“合吾”两个字,意思是“与我合得来的”,也就是“朋友”的意思。越是容易出事的地段,镖号越要喊得勤。尤其是过桥、过山口的时候,“合吾”二字要喊得抑扬迂回,行话叫“凤凰三点头”。因为,贼匪常在这里恭候镖车。他们听到“合吾”这两个字,有可能回一句“合吾”。听到回应,领队的镖师会赶快下马,走上前去和贼匪头领见礼,不管认识不认识,一律抱拳拱手说句:“当家的辛苦了。”如果双方不认识,镖师还要做自我介绍:“小字号某某托我向您问好,这回又惊动宝山,在下某某,吃的是朋友饭,穿的是朋友衣,又给朋友添麻烦了。”你听得出来,这是在恭维贼匪,希望交个朋友,行个方便。

如果劫匪看到后,就是不买账,仍要横刀拦路怎么办呢?镖师干的是保镖的活儿,所以绝不可能拿钱财出去贿赂劫匪。这时,镖师会说:“既然当家的不肯放小字号过去,那也别让兄弟们伤了和气,就由在下陪当家的过几招,如果当家的赢了,我就照您的吩咐办,如果在下侥幸赢了,求当家的放我们过去。”

如果贼匪想做“朋友”,那就好办了。贼匪如果结交了镖行,他们会成为镖行的座上宾。因为贼匪常年在深山居住,免不了烦了闷了,想去城里看看。这时,镖行就是他们落脚的地方。

遇上“朋友”算是好的,如果遇到“饿虎”那就麻烦了。这些人有些本事,像饥饿的老虎一样,逢镖必抢。他们会提前破坏桥梁、设置路障。镖队赶来,贼匪一哄而上。这时,等待镖师的将是一场恶仗,免不了付出血的代价,甚至是性命。不过,镖师也不是就只能认栽。贼匪希望的是速战速战,而镖师会尽可能拖住,打持久战。只要时间一长,就会惊动周边官府和民众,镖师的帮手就来了。

虽说“饿虎”最可怕,但他们恰恰是最不可或缺的。你看,我们提到的三类劫匪,“打杠子”“朋友”和“饿虎”。“打杠子”不足挂齿,“朋友”看的是交往的艺术。只有“饿虎”,才真正考验镖行的业务能力。正因为有危险系数极高的“饿虎”,“镖行”才有存在下去的意义。

为了应对各类贼匪,开展业务,镖行也立了不少行规。

前面提到,镖行的兴起和大运河有关。不少走镖任务,都是在运河上完成的。

镖行就有“水路三规”。第一“昼寝夜醒”,白天除了值班人员,其他人都可以进入船舱睡觉。等夕阳西下,他们才上岗。第二条行规是“人不离船”,这是为了避免中贼匪的调虎离山之计。第三条行规是“避讳妇人”,这个也好理解,是在恪守传统道德。

走陆路的镖队也很多,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后,京杭大运河由于泥沙淤积,逐渐断航 ,陆路镖占据主导。

镖师一般都走固定的镖路,这样的话,晚上就需要住店。这晚上住在哪儿,也很有讲究。在镖车没有进入村镇之前,镖师会策马先行打探一番。住店要选熟店。新开的店,由于不知根知底,镖队绝不留宿。 万一遇上《水浒传》里,张青和孙二娘开的黑店,那不得落个人财两空。

即使进入熟悉的旅店,镖师们也不忙着倒头大睡,他们有“进店三要”准则。第一“要”,是在店内巡视一番,看有无“异相”,有没有被贼盯上。第二“要”,是在店外巡视一遍,看有无“异风”,有没有人尾随。第三“要”,是去厨房巡视一遍,看有无“异味”,避免有人在饭菜上下手脚。如果发现厨房饭菜有“异味”,就会跟店家说,已经“打过尖了”,意思是“吃过饭了”,等晚上关上房门,再吃些随身带的干粮。

镖行人有句口头禅,叫“三分保平安”。什么意思呢?分别是,“带三分笑”,要有风度;“让三分理”,大事化小;“饮三分酒’,不能贪杯。

镖行的工作不仅危险,而且很累。尤其是“走北道”的镖非常辛苦。所谓“走北道”,是指从京城出发向北走镖。镖队穿过燕山地区的关口,就到“口外”了。这里人烟稀少,食宿都很不方便。这就要求镖师有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跑口外的镖师,有“三会一不”的说法。“三会”是指会搭灶台、会修鞋、会理发。“一不”是指不洗脸。为什么不洗脸呢?因为口外的气候不太好,冬天干冷,夏天炎热,春秋季风沙大。不洗脸可以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第三部分

到这里,我们反复提到镖行,以及镖行中的从业者镖师。但在武侠小说里,我们最常听到的是“镖局”这个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镖行是一个行业,这个行业主要有三类基本单位,分别是镖局、镖户和个体镖师。打个比方,镖局是镖行中的“大中型企业”,镖户是“小型企业”,个体镖师是“自由职业者”。

我们先说个体镖师,看起来他的势力最弱,但个体镖师常常活得最自由,过得最滋润。

一般的镖师都归属于某个镖局和镖户,他们既要对雇主负责,还要服从镖局、镖户制约,承担双重责任。而个体镖师是“个体户”,不受这些约束。

个体镖师既然能靠自己行走江湖,能耐都很大。个体镖师不是雇来的、派来的,而请来的。 对于雇主来说,如果特别信任某位镖师,可以花高价钱聘请。

个体镖师开展业务的方式,也很有特色。由于人手有限,个体镖师只接小单,走镖的时候不会大张旗鼓地插镖旗,喊镖号,而是凭自己的经验、阅历、胆识跟贼匪周旋,随机应变。而且,个体镖师一般不跟贼匪交“朋友”,因为交朋友日后是要还的,个体镖师没有那个财力。搞不好,还会落得个“通匪”的罪名。

能自主创业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镖师更愿意选择“大树底下好乘凉”,会依附于某个镖户、镖局。

镖局和镖户差不多是同时形成的,但镖局是镖行里的“大企业”,镖户是“小企业”。这并不是说镖户发展得不够好,而是发展重点不一样。

先看镖户,镖户比镖局更具有地域性。 地域性这个词,听起来像是个限制因素,但恰恰也是镖户的长处。

镖户扎根于某个地区,以血缘和地域为基础的团伙。 镖户组织向前追溯,往往是某地没落的豪门大户 。虽然没落,但影响力仍然在。镖户能开展业务,凭借的就是家族的声望和信誉。

在一些地方势力发达的地区,人们如果需要雇佣镖行干活儿,一般都会选择镖户。因为,镖户比镖局往往更安全。

镖户主要在当地开展业务,常走的镖路就那么几条,路程也不远。由于是熟门熟路,如果丢了镖,镖户会一追到底,以维护家族声望。

镖户是地方势力,贼匪其实也是地方势力,轻易不挪窝,他们跟当地的镖户很熟悉,如果反目成仇,镖户绝不放过他们。所以,贼匪一般不会劫镖户的镖,而是劫镖局的镖。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镖行里的“大企业”镖局。

镖局是镖行里的主体,规模大,常常开办在交通干道、商旅云集的地区,业务范围覆盖大半个中国。大多数镖行的从业人员都在镖局工作。大型镖局的就业人员甚至多达上千人 。所以人们会用“镖局”来指代镖行。这是镖局更有名的重要原因。

今天我们提到“某某局”,会默认这是个国家机构。但镖局是地地道道的民办企业。镖局承揽的业务都是商业交易。既然是民办企业,开办的时候,免不了各种程序事务。比如,要向地方官府领取执照、交纳商税 ,这要比镖户运营要麻烦很多。

镖局的业务很广泛,除了我们前面讲的走镖以外,还有护院、坐店等,这些工作跟今天的安保公司业务有点像。

但镖局还有一项工作,你可能没想到,这就是汇款。在邮政和银行还没有办起来之前,汇款业务常常由镖局这种遍布全国的机构承担。

这种汇款业务不是清朝镖局首创的,而是受到了唐朝人的启发。唐代的封疆大吏在京城设置“奏事院”,有点像今天的“各省市驻京办事处”。后来,官员们发现一个赚钱机会。京城有很多富商,他们要全国各地做生意,随身带大量金银太不方便了。所以,唐代的“奏事院”就承担起相应的功能。商人们把金银存在某个奏事院,领取票据后,赶到某地后再兑换金银。对于封疆大吏来说,这有两个好处。一是能收取手续费。二是每年向朝廷运输地方税款的时候,能直接拿奏事院存放的金银垫付,可以少运一笔。

清代的一些大型镖局受到启发,于是也发展汇款业务。镖局有非常突出的优势,不仅网点遍布各地,而且镖局基础业务就是走镖,汇款需要运送金银,这运输的事情顺手就办了。

如果你熟悉清代历史,你会知道清朝兴起了一种叫“票号”的机构,在全国的范围内办理汇款业务。票号跟镖局就有紧密的合作关系。票号内部也可以运输金银,但遇到一些大单,还是愿意请镖局帮忙。因为镖局有行业规定,丢了镖会照价赔。这要比票号自己运送要保险得多。

由于这层合作关系,随着票号的繁荣,镖局在清朝也达到了顶峰。镖局的全盛时代是清代的“同治光绪”时期。同治时期,清朝正在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攻下江南地区,切断了京杭大运河,江南各省的金银和没法送到京城。这个时候,票号和镖局,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利用民间渠道为清政府提供金融服务。因为这个机会,镖局开始跟朝廷密切合作,因此走向巅峰。

镖局因清王朝国运而兴,也因国运而衰。在近代,随着西方金融系统、商贸系统进入中国,镖局的优势很快消失了。汇款业务有近代银行承接,物流工作也有现代交通网负责,安保工作有洋枪洋炮的竞争。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镖局一蹶不振。很快,随着清朝灭亡,镖行也逐渐消失了。

结语

到这里,本书精华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

在镖行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乏传奇的镖局。本书提到一个著名的镖局,会友镖局。最后,为你介绍一下它的故事。

会友镖局的创办者叫宋彦超,擅长“三皇炮捶拳”。鸦片战争后,他加入京师“神机营”想要报效国家。神机营中的教练跟他过招,都败在他手下。宋彦超因此获得五品顶戴的封赏。但这时的清政府已经在加速滑坡。不只是西方列强侵扰,清朝官场也非常腐败。宋彦超深感报国无望,便弃官从商,在北京前门外粮食店街创办“京都会友镖局”,以武会友,从事保镖生涯,同时传授武艺。

会友镖局不只是在走镖,也影响了方方面面。这个镖局出了一位著名拳法大师,叫李尧臣。很多人都跟他学过武术,比如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演《闹天宫》的猴拳,梅兰芳演《霸王别姬》的剑法,都是李尧臣传授的。后来,李尧臣还在擂台上两次胜过日本人,并参与了抗日战争,在军队中传授自创的“无极刀法”。在1933年的喜峰口战役中,学了无极刀法的大刀队,手刃鬼子近百人,追杀日寇60余里,缴获大炮18门。 这似乎终于实现了宋彦超当初的报国志向。

这本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高处不胜寒,低处纳百川” 。镖行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小众群体,很难被主流社会认可,甚至不被主流社会记录。但他们仍然在正史以外的暗处创造着价值。作为主流历史的补充,镖行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武侠的想象,也有独特的生存智慧,还有闪耀着民族气节的精彩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