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科学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观点张云飞)
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 要:县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科学要求,从县域范围的人口动态、资源禀赋、能源结构、环境承载、生态状况等自然条件和地理方位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和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因地制宜地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模式,力求将生态化和现代化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 现代化 县域
县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单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样必须在县域层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县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既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科学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县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创新事业。推进这一创新事业,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
十分重视县域治理。我国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无不治”的说法。在经济上,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县域。在政治上,县级政权是我国五级政权中承上启下的环节,具有上传下达的功能。在文化上,县域是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单元。在社会上,县域是联结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市生活和乡土生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森林、草原、湿地、农地等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县域范围当中。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政府的政令、法令、战略,都要通过县一级得以具体贯彻落实。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县域治理涉及到县域范围当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实现县域绿色发展是县域治理的重要职能。绿色发展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理念和现实路径,最终指向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实现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领域的生态化。
十分重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早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他就明确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并带领当地群众积极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他多次到水土流失严重的长汀县调研,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要求。在浙江省工作期间,他深入到安吉县余村考察,针对现实中遇到的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他还多次到浙江省淳安县调研,提出了“既要GDP,又要绿色GDP”的“绿色政绩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坚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亲自考察和指导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可见,生态文明思想是包括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提升,是指导包括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
县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多样模式
在我国,县域数量大、类型多,其自然条件、地理方位、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经济状况、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各有差异。因此,许多事情在县域层面主要是因地制宜的问题,要求深入挖掘县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推动工作落地生根。指出:“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绿化只搞‘奇花异草’不可持续,盲目引进也不一定适应,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样必须如此。由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质上要求将生态化和现代化统一起来,因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从县域范围的人口动态、资源禀赋、能源结构、环境承载、生态状况等自然条件和地理方位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和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力求将生态化和现代化统一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具有天然生态环境优势的县域来说,应该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态的产业化,在确保自然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基础上增强经济资本和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前列。例如,浙江省安吉县具有天然的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如果盲目上马工业化项目尤其是传统工业化项目,那么,不仅不能快速实现现代化,而且很有可能由于工业污染而得不偿失。因此,当地群众选择乡村旅游、白茶种植等绿色发展项目,试图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方式,推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以推动地方的现代化建设。将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一经验概括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必须遵循的普遍的科学理念,尤其适用于具有天然生态环境优势的县域。现在,在国家确立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为“双碳”)的背景下,这样的县域在贯彻和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安吉县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达到70%以上,于2021年成立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截至2022年3月29日,该县完成竹林碳汇收储(含预收储)竹林规模14.2万亩,合同金额达7230.8万元。当然,安吉县也遇到了美丽乡村经营业态单一的问题。因此,对于这类县域来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点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巩固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并且要提升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能力;二是要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方式,继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三是要创造性地探索“生态 ”的业态,塑造生态化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治理“穷山恶水”,让“穷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我国原来的贫困县域往往是“穷山恶水”的地方,形成了经济贫困和生态恶化之间的恶性循环。对于这类县域来说,关键是加强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工作。让穷山恶水变为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例如,针对闽东贫困地区的实际,“有的地方开创‘绿色工程’,这就是一条好经验。所谓‘绿色工程’就是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开发性立体种植业,实行集约经营,专业协作。”对于这类县域来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点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防止生态退化,并充分发挥森林和草原的碳汇作用;二是要巩固生态扶贫和生态脱贫成果,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推动共同富裕;三是利用自身的风光资源,大力发展风电和光电,使“风电 ”和“光电 ”成为新的业态;四是大力创新“沙产业”的发展方式,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统一。这样,这些原本“穷山恶水”的县域就可实现跨越式发展,追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发展经验不足和发展方式不当,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一度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例如,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曾经出现了“一城煤灰半城土”的问题。通过在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修建潘安湖湿地公园,该区最后创造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丽景象,成功实现了绿色转型。2017年12月12日,在考察该区的时候提出:“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对于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矿区塌陷区等县域来说,应该将生态修复摆在第一位,大力治理“黑山黑水”,努力使之转变为绿水青山。在此基础上,应该合理选择产业模式,使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一是要加强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例如,在煤矿县域,应该集中精力攻坚煤矸石等工业固废综合治理难题,通过煤矸石发电、修路填筑路基、发展煤矸石建材、充填采空区和塌陷区、雕刻工艺品和景观产品等多种途径,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二是加强废弃矿山或采煤沉陷区(沉陷区)的生态修复。按照修复生态学的原理,在坚持自然修复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生态保护修复 产业导入”的方式使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例如,在加强土地复垦、恢复植被、防治污染的基础上,可以将工业技艺资源延伸到第一产业,发展种植业;延伸到第三产业,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发展旅游业。“首钢园”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三是形成多元化的能源供应、生产、使用的格局。可以利用废弃矿山或采煤沉陷区的广阔空间,将煤炭资源的清洁开发利用与发展新能源统筹起来,推动能源革命。在此基础上,应该大力推动产业的生态化,力求将工业化、生态化、信息化统筹起来。这样,这类县域可以追回失去的岁月,走出一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位于高寒地区的县域,冰天雪地一度是群众生产和生活的自然障碍。其实,冰雪资源是宝贵而独特的资源,具有明显的综合效益。于2016年3月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乘着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东风,依托丰富的冰雪资源,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走上了将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坚持植树造林,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造雪用水提供了保障。二是加强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过去,崇礼区的生活用能以煤炭为主,现在将光电和风电作为主要发展方向。除了煤改电项目之外,崇礼区利用“绿电”进行制氢。这不仅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和提升了空气质量,而且有助于实现低碳发展。三是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崇礼区推动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的发展,建成7家滑雪场、169条雪道,成为国内最大的滑雪场集聚区之一。据统计,仅2023年元旦假期,来崇礼滑雪的游客就达到近6万人次。这不仅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的跨越式发展,冰天雪地成为群众致富、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对于位于高寒地区的县域来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厚植冰雪优势,切实保护好冰雪资源和冰雪生态;二是必须将“冰雪 ”作为绿色发展的产业形态,形成“冰雪 休闲”“冰雪 康养”“冰雪 避暑”“冰雪 文化”“冰雪 培训”等跨界融合、产业协同的方式,推进多产融合。这样,这类县域就可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后来居上。
总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含义丰富、思想深刻的理念,需要根据各县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贯彻和落实,切不可“一刀切”。同时,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情况复杂,各个县域经济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探索出更符合本地实际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模式,切不可“千篇一律”。这样,在具体性中才能体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性、丰富性和普遍性。
县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思路
党的二十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特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的生态观。这一科学的生态观与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创新发展的方式,进一步推动县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促进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实体经济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经济基础。西方现代化是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然后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因此,其整体的经济实力较强。当然,西方社会也存在着由于虚拟经济畸形发展等原因导致的严重经济危机。其实,只有实体经济的强大才能有整体经济的强大。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当然,我们不能按照传统方式发展实体经济,而必须促进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只有实现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才能实现整体经济的绿色发展。由于县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主要承载者,因此,县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将促进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作为重要抓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是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典型产业样态。实现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不能单纯仅停留在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上,而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物质循环链和产业发展链,尤其是要围绕着每一个主导的产业形成以生态化为导向的全产业链。例如,在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中,我们可以按照“光伏 ”和“风电 ”的方式打造当代版的“桑基鱼塘”模式,形成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牧光互补以及农风互补、林风互补、牧风互补等新模式。
坚持生态化和数字化的统一。从技术社会形态来看,西方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依次经过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发展阶段,现在进入到了“信息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同时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重压力。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选择和支撑。我国县域经济现代化的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的程度普遍较为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县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将生态化和现代化统一起来,也需要将生态化和数字化统一起来。事实表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加速作用。在这方面,一些县域经济体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和创新。例如,针对户用光伏电站建设多地分散的情况,兰考县采用数字化管理工具“电能光e链”优化施工关键环节,青海共和县建立了大数据产业园等高新零碳产业。目前,一是要将数字技术运用于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提升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形成新的业态;二是要将数字技术运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治理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信息平台,培育新的产业形态;三是将“智能 绿色”作为整个产业发展的方向,要利用数字技术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用数字技术支撑生态经济体系;四是要加强智能制造,尤其是对于西部县域来说,应利用“东数西算”的机会,力争发展成为国家和地区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先进产业基地。
推进县域城乡绿色融合发展。在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片面的城市化造成了城乡之间物质变换的严重断裂,农村的土壤日益贫瘠,城市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绿色融合发展是绿色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上的具体体现,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要求和基本任务。由于县域是联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县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将城乡绿色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抓手。例如,在农村垃圾处理方面,我们一度提出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原则和方式。当将地域广大的分散的乡村垃圾按照“县处理”的方式集中处理的时候,不仅存在着经济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会造成城乡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我们不仅要让乡村的垃圾经过无害化处理以后成为有机肥回归土壤,而且还要让城市的垃圾按照同样的方式处理后回归土壤,这样,才能恢复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当然,城乡绿色融合发展包括诸多内容和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突破空间。
县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创新和突破。
文章来源:国家治理网
微信编辑:张菁菁 张梓萌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