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作用和特点(朝三暮四为什么与)

庄子《齐物论》中有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名叫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的猴子,时间长了,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他的心意,狙公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朝三暮四的作用和特点(朝三暮四为什么与)(1)

猴子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贫困了,狙公必须要减少猴子吃栗子的数量。但狙公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3个,晚上4个,够吃了吗?”

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狙公又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4个,晚上3个,这应该够吃了。”

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地高兴。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原本是揭露了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意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在这个故事里,因为栗子的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猴子们的行为显得很愚蠢。

朝三暮四的作用和特点(朝三暮四为什么与)(2)

朝三暮四

实际上,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能得出的结论会大不一样。古人认为总量是没有变化的,因此觉得早上3个晚上4个,和早上4个晚上3个是完全一样的,其实不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还是有区别的,他们能给猴子带来不同的效用。那么什么才是效用?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中,效用概念的出现无疑是一个突破。物品的效用在于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一切物品只有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能成为有用的东西,才有价值。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有了这种衡量尺度,我们就可以在谈论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时候有所参考。

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了好处时,有了衡量标准。

效用不同于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产生与物品的属性是客观性的。效用是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

朝三暮四的作用和特点(朝三暮四为什么与)(3)

效用

效用价值论强调物质对人的满足程度,而满足程度完全是主观的感觉。他们认为主观价值是客观交换价值的基础,物品的有用性和稀少性都是价值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都是主观价值的起源。

在不同地点,人们对馒头的不同主观评价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村子里有一个穷人和富人,有一天突然发洪水了,穷人背着家里最贵重的东西——一袋馒头爬上了一棵树。富人背着家里最贵重的东西——一袋金子也爬上了这棵树。洪水没有消退的迹象。

第一天穷人吃了一个馒头,富人什么也没吃,眼睁睁地看着穷人吃。

第二天穷人又吃了一个馒头,富人的肚子已经直打鼓了。

到了第三天,富人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富人对穷人说:“我用一锭金子换你一个馒头吧!”

在这个艰难时期,馒头对人的效用无疑比金子要大。

朝三暮四的作用和特点(朝三暮四为什么与)(4)

馒头

经济学依赖一个基本的前提假定,即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务。

效用是消费者的主观感觉,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物品的喜欢程度。消费者对某种物品越是喜欢,这种物品带来的效用就越大,他就越愿意购买,需求就越高。

比如说有人喜欢抽烟,那么香烟对他而言,效用就很高,但是对于一位不愿意闻烟味的女士来说,香烟的效用就会很低,甚至是负效用。

很显然在做决定的时候,烟民自然会把香烟视为至宝,而女士们可能更钟情于化妆品或者衣服之类的。我们也可以通过红皮鸡蛋与白皮鸡蛋的变迁来解读效用。

根据科学研究,不管是鸡蛋的味道还是营养价值,都跟蛋壳的颜色毫无关系。那为什么以前满市场的白皮鸡蛋都不见了?

朝三暮四的作用和特点(朝三暮四为什么与)(5)

鸡蛋

这是因为在我国很多地区人们都喜欢红皮鸡蛋。红色给人一种吉利的象征,当它大量地涌入市场,价格与白皮鸡蛋差不多的时候,多数的市民会选择红皮鸡蛋。

如此一来,红皮鸡蛋便抢占了市场。正因为人们对红皮鸡蛋有更大的满足感,所以才造成了今天市场净是红皮鸡蛋的状况。

现在人们买红皮鸡蛋还会达到以前的效用吗?答案又是否定的,红皮鸡蛋本来就很吸引人,越稀少就越受到尊崇。

当红皮鸡蛋充斥了整个市场时,人们对红皮鸡蛋的满足感是逐渐降低的,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白皮鸡蛋反倒比红皮鸡蛋贵了。

【今日知识链接】总效用

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当消费的商品量增至某一数量时,总效用会达到最大限度,继续增加商品消费量,效用就不再增加,或许还会减少。

负效用

负效用和效用一样,它的衡量标准因人而异,指某种商品或劳务给人们所带来的不舒服或者痛苦的感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