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1)

海起心动念于一个微小的概念,如同落于海面的滴水,逐步延蔓、聚积,渐渐形成了一片辽阔之海。蓝眼,因海而生,海洋孕育着万物,而这个微小的概念蔓延出了这个空间。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2)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3)

项目位于台湾台北竹围,为一住宅项目之售楼样板房设计,面积为270平方米。项目面淡水河出海口,背倚大屯山。而周遭红树林更是珍贵的湿地保育区,一旁的关渡大桥更是显明的地标。地理及人文上的优势,使得设计者以艺术的角度切入,做为项目的设计核心价值。探讨性的艺术创作及结构艺术性的呈现,都使得空间设计规划上,在光影的变化下,影响着其空间的生命感。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4)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5)

空间的结构中,分别有两面墙,以剪纸裂缝曲折的手法,使得光影因时间的流动,洒落于地、壁之间,使空间呈现多样貌的变化及生命的张力。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6)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7)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8)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9)

在具备生命张力的空间里,设计者以探讨性的艺术创作,为生活的容器注入了更多人文的气息。蓝眼孕育而生,以湿地保育为发想,透过这样的创作,使得人们重视且珍惜大自然的可贵。创作中运用塑土形塑高低起伏肌理的线条,如同湿地树林下的地貌。创作者运用多种复合的材料,想象营造者对于看不见的地貌层次及触感。而蓝色寓意着海洋,也寓意着大地的眼泪。传递着自然的珍贵,如不积极保护,或许下一代,只能透过数据,了解何谓湿地。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10)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11)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12)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13)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14)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15)

结构艺术化,亦是该空间设计规划的重点,线性网状结构,规律与不规律交错运用。 线网所建构的量体,具备了隔而不绝且陈列置物的功能。而交错所产生的视觉变化,给予用户于移动之间,对空间产生一种幻境的感受。而整体灰色空间中,最为醒目但极其和谐融入于空间中的那盏枣红色吊灯。以当地地标关渡大桥为创作的概念。钢板呈现的优雅曲线,使得人们对于钢板的认知不再是冷硬的素材。防锈漆枣红的色泽,忠实地呈现钢材的质地。是型塑的艺术品,亦或是实用的照明机能,在于观看者的心境。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16)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17)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18)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19)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20)

空间的呈现,大都反映出居住者的需求及意境。蓝眼该案中,以水泥质朴特性做为整体氛围呈现的主要素材,反应出居住者对居所那份纯静的追求。入口处那幅收藏品,来自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百年编织的地毯,其麻织品流露出经过淬炼的岁月痕迹,和以艺术品方式呈现,曾经为台湾建筑贡献的原生桧木,相互辉映。而铜、铁等相关材质,亦低调性的出现在空间中,使得这份宁静多了些许丰富的变化。木质及石材的运用,亦使得空间多了些温润及细致的表达。主浴矿物水泥及防水性马来漆的呈现,不可言喻的再次表达出使用者追求生活空间中的那份纯静感。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21)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22)

居者之心为居之境,那份谧静的追求及对于未来环境的探讨和期许,或许可做为蓝眼居者的最佳心境诠释。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23)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24)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25)

原始平面图

数字阅读时代报刊亭的渐行渐远(居者之心为居之境)(26)

平面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