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老实人不善沟通(老实人不会说话)

鬼谷子老实人不善沟通(老实人不会说话)(1)

相信大家会有个错觉:孔子的口才不好。真是如此吗?我们知道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叫《论语》,主要内容就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如果一个人说的话能流传2600年,你说他口才不好,这是认真的吗?确实,孔子提倡“敏于行而讷于言”,人们习惯把“讷于言”的“讷”理解成木讷。其实不是,孔子的意思是说,

说话别急,话多并不代表口才好,三思而后言!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去游说诸侯,半途中,一行人正倚靠在一棵大树下休息。突然有徒弟气喘吁吁地跑来说:

“师父不好了,咱们的马偷吃了农民的庄稼被扣押啦。”

一旁的子贡听罢觉得师弟是在小题大做,这位被后人称为“纵横家之祖”的男人主动请缨,要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去把马要回来。

结果,他跑去跟农夫聊《尚书》、《诗经》,讲君子之道。子贡讲得很兴奋,结果农夫毫无反应。子贡泄气了,便低声下气求农夫,结果被当成了神经病。子贡很受伤,别说是个农夫,就是那些鲁公,赵侯们见了自己也要给三分薄面,尊自己一声“先生”。这小小农夫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丝毫不给面子。

见子贡铩羽而归,孔子微微一笑,对马夫说:“有劳大驾,请帮忙去讨回马吧”。子贡觉得好笑,自己亲自出马都不行,小小的马夫能行?

结果,马夫见了农夫说了句:“你我东西相隔,互不相识,奈何庄稼都长一样,马儿怎知那是你的庄稼不能吃呢”?

农夫一想,有道理啊。这远方的客人和他们的马都是无意的,便把马归还给了马夫。

为什么善辩的子贡说服不了农夫呢?很显然,他话多却没说到点子上。

鬼谷子老实人不善沟通(老实人不会说话)(2)

有时候,人跟人的差距,往往就表现在说话和做事上。会说会做最好,不会说会做也行。不会说也不会做就尴尬了。讲两件阿信过去的两件往事,一正一反。

那一年,公司会议室正在开季度会议。突然门被推开了,进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当时所有人都蒙了,来的是谁呢?

一个乞丐。

这位乞丐是洞察到了致富密码,办公区的人更容易讨到钱。估计是趁着保安不注意,溜上了行政区。老板见状便说,赶紧把他请出去。

接下来就热闹了,同事们纷纷走上前去跟乞丐讲道理,说什么“我们正在开会呢,请你出去”、“你能不能有点素质”、“你再不出去,我们要叫保安了”。现场顿时乱成一团,想必那乞丐也是个熟练工,对于同事们的指责和恐吓早就见怪不怪了,继续咧着嘴笑着说“各位老板心心好”。

有人想上前去把乞丐推出去又怕惹麻烦。事态正在胶着时,一位同事从口袋掏出五块钱递给乞丐,啥话也没说。乞丐见钱眼开,一句“谢谢老板”便端着破碗便走了。

你看,最好的说服并不一定非要喋喋不休,只需要五块钱就行。后来,那位同事高升了,成了老板的心腹。

作为旁观者的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好生佩服。一群人搞不定一个乞丐,显然也是话太多,却没有说服力。

说服并不一定是全要靠语言的。阿信的这句感慨源于一次接待任务。不过,我倒是想先聊另一个典故。

南唐有一位辩才叫徐铉,学识渊博,口才了得。只要徐铉开口说话,就没人能跟他一较高下。这不,南唐想刁难一下北宋,就派出徐铉出使北宋。

谁去接待呢?满朝文武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想闹笑话自找难堪,所以纷纷退却。这让赵普为难了,虽然他声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就算给他整部《论语》恐怕都无济于事了。眼看接待时间快到了,丢自己的脸是小,丢大宋的脸是大。

赵普没办法,只好请示领导。赵匡胤听闻后,胸有成竹地说:“这事交给朕来办”。他指着卫兵说:你们给朕找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文盲来。

徐铉来了,隐隐觉得接待的人有问题。果然,在宴会席上,徐铉开始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可是那位卫兵接待官压根听不懂,所以不发一语,只一个劲地点头。这一举动反而把徐铉给整不会了,他看不出对方的深浅,见自己喋喋不休反而像苍蝇一样。顿觉口干舌燥,便不再卖弄才华了,反觉得对方是高人。徐铉越是爱多,越是尴尬。徐铉唠叨了半天,却并没有说服力。

讲回阿信的故事。我接待过一位客人跟徐铉一样,是个才子,满腹诗书。在接待时,一瓶一盏,一草一木,他都能说个子丑寅卯,理所当然来。阿信佩服是真佩服,可是根本说不上话。毕竟,阿信不是文化人。如果非要拼诗词歌赋,那我就输了。

于是,我想了个方法。每当客人开始吟诗抒情时,阿信就在一帮不住地点点头说:“你说得真好”,然后再不言语了。

客人先是很受用,他觉得我是在谦虚,不像他那些讨厌的朋友们。原来,客人的朋友们都是文人,虽然都知道“文无第一”,但每次相互间都要抬抬杠,拆拆台,闹得不欢而散。突然,遇到阿信这个不争的人,顿觉亲切。再看阿信始终不接话,却表现出一副腹有诗书的模样,便也不给阿信上语文课了。

后来。我们成了朋友。阿信话少,却终于机智了一回。

鬼谷子老实人不善沟通(老实人不会说话)(3)

你为什么总是说服不了别人?你觉得这是别人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口才好就是话多吗?

阿信认为,会说不是乱说,话多不是会说。人跟人之所以会有沟通屏障,究其原因是缺乏了解和同理心。所以就出现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

如果双方没话说,千万不要硬说,结果越说越尴尬,正如孔子说得“不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意思是说,沟通存在障碍时,你最好不要用别人听不懂的话去说服。

其实鬼谷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不要强迫别人听不想听的话,不要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人跟人之间的隔阂虽然看不见,但是它就在那里。

所以,怎么样才能进行有效沟通呢?不妨试试阿信为你精心准备的的“WHO”说服法则,帮你快速解除心理隔阂:

W:WHO,他是谁?说服时要了解对方的说服对象的具体情况,把握对方的外在群体特征和内在个体心理。

H:HOW,怎么办?分析对方的认知、心理、利益的个体特征,寻找同理心制定具有说服力的沟通策略。

O:OBEY,顺着说。开口说话时,不仅不要忤逆,不仅要迎合顺应,因为没人喜欢被说教,被改变。甚至要选择适当地说好听话,说立场、说利益,唯独不说是非。如果做不到,可以选择不说话。

为什么呢?因为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如果你不了解对方,不知道该怎么说,你只能要么闭嘴,要么迎合。双方之间如果存在隔阂,就意味着你说的话没有说服力,说再多都是错。

本文由鬼谷道创始人,研究鬼谷子智慧的民间手艺人鬼谷信原创,鬼谷信讲透鬼谷子,助你人生少走弯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