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处世之道完整版(第一期故人北京纪晓岚)

【故·人 故·事 故·居】系列

第一期

人物简介

纪晓岚处世之道完整版(第一期故人北京纪晓岚)(1)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又字春帆,号观奕道人,清代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沧县崔尔庄)人,卒谥“文达”。

乾隆十九年考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纪晓岚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等著作传世。

纪晓岚一生最大的业绩是总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始终其事,十有余年”。这一旷世工程篇帙浩繁,凡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广泛而系统地评介了我国清代中叶以前的大量古籍,是十分严密、完整的学术和文学评论专著。

阅微草堂(纪晓岚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241号,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开放的纪晓岚故居系清式砖木结构,其布局坐北朝南,基本上属于两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占地面积1570平方米。临街大门为硬山顶吉祥如意式门楼,位于整个住宅的东南角。与大门洞相连接的西侧南房为四间开门的“倒座”。前院内有一架紫藤萝,相传为当年纪晓岚亲手所植,至今仍枝蔓盘绕、绿叶遮天。后院正面即为“阅微草堂”,堂内北面正中设屏风,上悬启功先生手书“阅微草堂旧址”横匾。

纪晓岚故居饱经两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具有众多的历史烙印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纪晓岚去世后,其后人将宅子出售。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议员刘少白曾居住该处,时称“刘公馆”。1930年成为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与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站。1931年梅兰芳、余叔岩、李石曾、张伯驹等在该处成立北京国剧学会,后又成为“富连成”京剧科班社址。1949年后曾为民主建国会、宣武党校所在地。2003年故居重建后对外开放,陈列有《景城纪氏家谱》、《评文心雕龙》、《传世文集》、《阅微草堂笔记》及纪晓岚六世孙女纪清漪捐出的明清瓷器。

纪氏家训

纪晓岚处世之道完整版(第一期故人北京纪晓岚)(2)

为官治学,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纂官的位置上力求严谨,恪尽职守;教育子女,他深谙“爱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的道理,给纪氏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纪氏家训代代相传,是纪氏家族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重要凭据。

纪氏家训主要来源于纪晓岚留下的文章警句以及器物铭文,他在随身使用和收藏的器物上,镌刻上一些有哲理的短句,既是警戒自己,也是教育后人。

“守正规直”是纪氏家训中对修身最基本的要求,“四戒”“四宜”“四莫”凝聚着纪晓岚的人生哲学,言虽质朴却蕴藉深意。家训包含修身、勤学、清廉、劝善、处世等多个方面,寄托着纪晓岚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并以此教导纪氏后人遵从规矩做人、勤勉治学、清廉为官、淡泊自持的准则。

采访札记

在车水马龙的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有一处坐北朝南、青砖灰瓦、看上去并不是很显赫的建筑,这就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的故居。

从十一岁随父入京,到八十二岁在家中去世,这座宅院是纪晓岚一生最重要的宅邸。走进雕花拱门,涌入眼帘的是一所红柱绿梁、精致典雅的四合院。院内有一株紫藤萝和一株海棠,据传均为纪晓岚亲手栽种,至今仍十分繁茂。紫藤盛夏时浓荫如海、香气四溢,形成天然的凉棚。如今院内南北正对着两间屋子,南屋是“纪晓岚纪念馆”,陈列着纪晓岚用过的文房四宝、旱烟袋锅等物件;北屋则是闻名遐迩的“阅微草堂”。

阅微草堂是纪晓岚的书房。他曾自题诗云:“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阅微”出自最后一句,意思是阅读精深微妙的言辞。

今天人们对纪晓岚的认识,很多来自于电视剧里面机智诙谐、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形象。实际上,电视剧的一些情节虽然是杜撰的,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纪晓岚的机智博学。纪晓岚作为清代大学者,主持编纂《四库全书》,但仍不忘谦虚勤勉,留下了“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冰积不高”的堂联家训。

除了博学多才,纪晓岚还是一位廉政勤俭的清官。他一生多次担任乡试、会试主考官和殿试读卷官,执掌文柄廉洁公允,从来都是不辞辛苦,亲自阅卷,反复审核,力图取舍得当,使品学兼优者都能脱颖而出,以免遗珠之憾。有感于当时的科场风气,纪晓岚专门题写了一首诗来告诫考生:“文章敢道眼分明,辽海秋风愧友生。惟有囊中留片石,敲来幸不带铜声。”

纪晓岚曾经在一把经常使用的木尺上刻了四个字“守正规直”,作为要求自己和子孙的修身准则。他身后并未给子孙留下白银田产,却为纪氏一门乃至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留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

关山远:苦口婆心纪晓岚

历史上,纪晓岚声名显赫,因为他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今天,纪晓岚同样大名鼎鼎,是因为一部名为《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电视连续剧。但真实的纪晓岚,并不以口才著称,史载他“口吃善著书”。所以,相比于“铁齿铜牙”,“苦口婆心”更适合纪晓岚--这位官至一品的大学问家,留下了宝贵的“纪氏家训”,在教育后人方面,可谓苦口婆心,值得今人借鉴。

“纪氏家训”内容丰富,广为人知的有他对子女的“四戒”“四宜”。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相映生辉。既告诉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后人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家训,既简洁明了,又深刻透彻。

纪晓岚这么教育子女,自己是也是身体力行的,比如“戒奢华”,纪晓岚在清朝官员中以清廉俭朴著称,他的学生汪德钺就称:“吾师居台宪之首,据宗伯、司马之尊,登其堂萧然如寒素,察其舆马、衣服、饮食,备数而已,其俭也若此。”

除了“四戒”“四宜”外,“纪氏家训”还有“四莫”:“贫莫断书香,富莫入盐行;贱莫做奴役,贵莫贪贿赃。”跟“四戒”“四宜”相比,“四莫”着重强调的是一个人处理贫富、贵贱关系时的“底线思维”,再穷也不能放弃读书,做再大的官,也不要贪图钱财。

史载“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今天读“四戒”“四宜”“四莫”,犹如听一个老夫子絮絮叨叨,讲如何做人做事,细细琢磨,“乃名言也”。

值得一提的是,“纪氏家训”,并非纪晓岚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于他的人生经验,某些经验还堪称惨痛。

比如“戒骄傲”,纪晓岚年轻气盛时,也有过骄傲的教训。他是科场骄子,但并非一帆风顺。清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纪晓岚参加科试,获第一名,在这么好的成绩面前,他开始自满起来,翌年回乡乡试,他只考了个四等。4年后参加会试时,也因为太过自负而被挡在了进士的门槛之外。

但相比接下来的人生经历,科场偶尔失意,就不算什么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6月,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纪晓岚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清史稿》对这一段的记载为:“昀为姻家,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纪晓岚与卢见曾是姻亲,纪晓岚的长女嫁给了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卢见曾是退休6年之后被牵扯进“两淮盐引案”的,时年79岁,经过审查,卢见曾在前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一共收授盐商贿赂价值万余元之古玩,被判绞刑,但他很快就瘐死狱中。

因乾隆修书需要,由大学士刘统勋荐举,将纪晓岚从新疆召回。刘统勋是什么人?刘罗锅刘墉的父亲。历史就这么串起来了。

有了上述故事,纪晓岚“四莫”中特意强调的“富莫入盐行”,就能理解了。有清一朝,盐为国家专卖,利润居一切行业之首,堪称暴利行业,历来官商勾结,污浊不堪。有卢见曾的惨案在前,纪晓岚更不愿意子女“富贵险中求”。顺带说一下:卢见曾的孙子、纪晓岚的长女婿卢荫文,才华横溢,但考中进士后终生不愿为官,46岁即告归故里,隐居山林了。

“纪氏家训”中的“贵莫贪贿赃”,也是基于血泪教训的。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纪晓岚次子纪汝传在担任九江府通判时因渎职拖欠赋税而犯法,他也跟着受牵连,吏部决定将其降职调任,乾隆知道后改判为降三级留任。

从一个恃才傲物的青年,到一个苦口婆心的老者,纪晓岚沉浮官场五十载,通晓做人做事的大智慧,他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上这么写道:“当世宦家子弟,每盛气凌轹,以邀人敬,谓之自重。不知重与不重,视所自为。”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高级干部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干子弟如何赢得别人的尊重?不是基于父荫的盛气凌人,而是靠自己的奋发有为。

纪氏后人多有才俊,譬如纪晓岚四世孙纪堪颐,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成为一代民国元老。可以说,纪晓岚留下的家训,对于后人有着巨大影响,也给今人无穷的启迪。

纪清远:家规铭文,字字珠玑

我们常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子孙后代能否健康成长取决于家庭的教育,的确如此。中国的家庭都特别关心子女的成长,有“子不教,父之过”之说法。

我的七世祖纪容舒(纪晓岚之父)曾任京师南新仓监督、云南姚安知府等职,为人正派,胸怀磊落坦荡,有古君子之风。乾隆二十七年,纪晓岚任福建学政,他曾去福建看望纪晓岚。传说某屋闹鬼,但是纪容舒不信邪,毅然住在那间房子里,结果也平安无事。他借此教导儿子,“人的心思,慈祥为阳,歹毒为阴;心底坦荡为阳,阴险为阴;正直公允的为阳,私心曲理为阴。所以易象中以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如果立心正大,充满阳刚之气,即便有妖邪魅,正人君子岂能被鬼袭击?”

作为书香门第,文达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留下了许多教导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处世的告诫。他为子女题写对联“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冰积不高”。上联告诫子女人的过错像秋天的野草一样,很难割除干净,所以人要不停地改正自己的过错。下联告诉子女做学问要持之以恒。做学问如果像春天的冰一样,肯定不够扎实,包含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意思。

此外,他对后代的教诲往往在器物铭文上记之:如《尺铭》“守正规直”。告诫做人做事要像尺子一样有准则、守规矩。

《掸扫帚》中则说道:“帚有秃时,尘无尽期。然一日在手,则当一日拂之”。

《砚铭》写“石出盘涡,阅岁孔多。刚步露骨,柔足任磨,此为内介而外和”。主张做人内刚外柔,既有原则性又要有温和态度。这些铭文就成为我们行为的座右铭,祖祖辈辈的传承下来,告诫子女要做一个正经清白的人,要好好学习,这就是家训。我想今天不仅仅是对纪家,在社会上,只要是人们看到这些铭文家训,都会有所感悟。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一种深刻体现和传承。

(学者、画家 纪晓岚第六世孙 纪清远)

下期预告:【第二期|故·居】湖南岳阳张谷英村:耕读济世,孝友传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