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待客之道的故事简介(孔子箴言故事孝悌忠信)
孔子主张孝敬父母,但不是唯唯诺诺的愚孝。《论语·里仁》中就有“视父母几谏”的说法。《荀子》等书中讲了一个孔子愚忠愚孝的故事。
有一天,鲁哀公向孔子发问:“儿子完全服从父亲的决定,算是孝吧?臣子完全服从君主的命令,算是忠吧?”一连问了三次,孔子总是闭口不答。
孔子郁郁不乐地走出来,把鲁哀公的问话告诉弟子子贡(端木赐),并且说:“国君连问我三次,我都没有回答。”接着说:“赐呀,你看应该怎样回答呢?”子贡不假思索地说:“儿子完全服从父亲的决定,就是孝;臣子完全服从君主的决定,就是忠。这种说法十分对,老师您还能有别的说法吗?”
孔子指着子贡说:“你这个人太浅薄了,这一最根本的道理你还没弄清呢。从前,大的诸侯国中,如果有四个直言敢谏的大臣,这个国家的疆土就不会被人侵犯;一个中等诸侯国,如果有三个直言敢谏的大臣,这个国家就不会出现危险;一个小诸侯国,如果有两个直言敢谏的大臣,它的政权就不会丧失;父亲如果有个直言敢谏的儿子,他便不会干出违背礼义的事情;士人如果有个直言敢谏的朋友,他就不会胡作非为。所以说,儿子如果绝对服从父亲的决定,怎样能算孝顺呢?臣子如果绝对服从君主的命令,怎样能算忠心呢?”接着又说:“当然还要看在什么情况下服从父亲、君主。他们以礼行事,走的正,站的直,办的对,当然要服从,要孝、要忠。他们如不以礼办事,就要直言敢谏,对国君或父母提意见,请他们改正,这也是孝和忠。
接着,孔子向子贡说起另一个弟子曾参的故事。
曾参跟随父亲曾皙到瓜地里去锄草,干起活来光图快捷,一不小心,将几株瓜的根苗锄断了。曾皙看到后大怒,伸手摸起个大棍来,照着曾参猛打过去。曾参对父母从来百依百顺,面对着父亲举起的大棍,也不逃跑,老老实实地被父亲狠打了一顿,直到晕死过去。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他爬起来,还又向父亲问“刚才我得罪了您,惹您生气。您用这么大的力气打我,没累着吧?”为了怕父亲再生气,又心平心和地弹起琴来。他要用琴声告诉父亲自己心里很平静,对刚才挨打无怨言。
这件事叫孔子知道了。孔子告诉弟子:“曾参来时,我不见他。”过了一会,曾参果然来到,见老师不理自己,感到很奇怪。他心想:我对父亲如此孝顺,自己并没有做错事啊,为什么老师不理我呢?
过了好长时间,孔子把曾参叫到跟前,就他挨打的事狠狠地训了一顿,说:“你听说过当年舜的故事吗?舜的父亲又对他不好。小棍打,他就挨;大棍打,他就跑。而你呢?大棍打时也不跑。你不想想,你父亲如果把你打死了,你就会陷他于不义,难到这是孝吗?你不光是你父亲的儿子,你还是天子的子民,你对天子的子民这么不负责吗”?
孔子的这一番话,更明确反对愚孝。《论语·里仁》中孔子就说过,“视父母的几谏”。《孝经》中单列《谏诤章》,可知孔子从来就反对愚孝的。
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好的品德,但如果发展到极致,变作愚孝,就不好了。孔子当年对曾子耘瓜之事提出批评是对的,说明孔子反对愚孝。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却提倡愚孝。如有的父母死后,七、八天不吃不喝,骨瘦如柴,甚至病死,被称作“大孝”。有的割肉给父母熬药,是“大孝”。有的拼上命杀了人为父母报仇,也称“大孝”。有的为了孝敬父母,终身不仕,甚至为了让老母吃好,不惜将亲生儿子活埋,都不对。孔子主张“视父母几谏”,《孝经》中单列《谏诤章》,都反对愚孝,后定了旧日的“父为子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