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的羽毛(飘落的羽毛)

近日,读到美国当代著名诗人詹姆斯·赖特的一首诗:《开始》,前几句是这样写的:

月亮落下一两片羽毛在田野上。黑黑的麦子聆听着。安静。就在此刻。那里,月亮的孩子们在试自己的翅膀。

……

詹姆斯·赖特真不愧为构造意境的大师,月亮、羽毛、黑黑的麦子、孩子,几个简单的词语,便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图画:皎洁的月光之下,一两片洁白的羽毛飘然落下,慢慢的飘在麦田里,一群孩子们仰望着星空,看着洁白的羽毛飘落,欣喜而雀跃,身后,是月光映出的背影……。诗人选择的物象是羽毛,符合月光轻薄洁白的特质,同时还惟妙惟肖的描写它落下时的动态,意境轻灵而优美。全诗中有两个词用得十分精到。一个是“一两片”,它既符合羽毛的特点,又符合月光被影子切分后形成的简洁状貌。另一个是“聆听”,试想下,在旷野里竟然能够聆听羽毛落下的声音,这说明此刻的麦田是多么静谧。全诗干净、精炼、准确,传神,情景交融而没有斧凿的痕迹,想必作者一定受到过中国古诗“鸟鸣山更幽”的影响。

百度下,这位顶着“当代新超现实主义流派”名头的著名诗人,还真是对中国文化爱不释手,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不断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丰富营养,并与美国式的自由诗体相结合,由此他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为当代美国诗歌的创作平添了“心物一体”的可能性。

据说,他很喜欢中国的王维、白居易等唐代诗人,甚至,他在读到白居易的《初如峡有感》中的两句:“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时很激动,提笔为白居易写下了一首很风趣的《冬末,我跨过水坑,想起中国古代的一位地方官》:

“白居易,你这开始秃顶的老政治家啊/有什么用呢?/我想起了/不安地进入三峡的你/为了那一官半职/坐在被拉着逆流而上的船上/奔赴忠州城/我猜你到那儿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很风趣吧。但不得不承认,尽管相距千年,横跨宽广的太平洋,但是詹姆斯·赖特对于这位命运多舛的唐代大诗人的内心世界还是把握的很准确的,更难得的是,他甚至找到了某种心境的契合之处,因为接下来这几句很见功力:

“而现在是1960年,眼看又是春天了/明尼阿波利斯高高的岩石/带来了我自己幽暗的黄昏/竹索和水的黄昏/你的好友元稹在哪里?/那曾经将整个中西部的孤独都带走了的/大海在哪里?明尼阿波利斯在哪里?除了这棵/因为冬天的到来而变黑的可怕的橡树,我什么都看不见/你找到群山之外那座沦落人的城市了吗?/抑或是,将一根已然磨损的绳子的一端/握了一千年?……”

詹姆斯·赖特十分喜爱中国文化,在他的很多诗作里,能找到王维和白居易的影子,有评论家认为,他的诗歌“神秘、细腻、飘逸而生动,对自然和人性的关注使其诗颇具“天人合一”之美。”

百度下,羽,《说文》中曰“鸟长毛也。“属象形文字。也指书信(羽檄、羽书)、旌旗(王维:翠凤翔文螭,羽节朝玉帝)。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其中“羽”相当于“6,la”。羽在古代是高贵的象征,道教中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登仙。”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四十七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任“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县武装部副部长)黄州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这里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温润的气候和远离朝廷的烦恼滋润了苏轼的心田,使他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探究。一天夜里,苏轼与朋友乘着小舟漂浮在白茫茫的大江之上,玄月高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酒酣之间,朋友取出竹箫吹奏起来,苏轼朗然哼唱,一唱一和,余音袅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苏轼触景生情,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赤壁大战,往事悠悠,过眼烟云,感慨不已。回来后,苏轼提笔写下了一篇名垂千古的《赤壁赋》,在这篇赋记中,苏轼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与朋友月夜泛舟的舒畅,自己怀古伤今的悲咽以及精神解脱的达观。起篇写道: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皎洁的月光,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苏轼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便是“羽化成仙”这个成语的来历。

深受老庄影响的苏轼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感慨,消释了心中的感伤,从而旷达乐观。而唐代的柳宗元就没有那么豁达了。

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三十五岁的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被贬至永州,起先为刺史,还在路途中又被贬为司马。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写下了大量的山水游记、札记、政论等。其中,在一篇名为《放鹧鸪词》的诗中,他是这样写道:

楚越有鸟甘且腴,嘲嘲自名为鹧鸪。徇媒得食不复虑,机械潜发罹罝罦。羽毛摧折触笼籞,烟火煽赫惊庖厨。鼎前芍药调五味,膳夫攘腕左右视。齐王不忍觳觫牛,简子亦放邯郸鸠。二子得意犹念此,况我万里为孤囚。

破笼展翅当远去,同类相呼莫相顾。

“南方有鸟甘又肥,嘲嘲鸣叫是鹧鸪。利用小鸟将它诱惑,猎人撒网将它捕捉。鹧鸪在笼中乱窜羽毛落,庖厨用大火将其烹饪……他们尚且不忍心将我孤囚,放我出笼展翅高飞,同类再诱叫,我也不再回头。”一心革新政治,举利除弊的柳宗元,没想到保守派得势,把他连同其他几个革新派贬到偏远的地方(“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迁谪永州后,也曾多方相求,向京兆尹许孟容、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写信,陈述苦衷,表示希望朝廷重用,甚至还给勾结宦官镇压永贞革新的严绶、永贞革新的政敌武元衡、迫害柳宗元岳父杨凭的主谋李夷简等人投诗献文,以求提携,可是“羽毛摧折触笼籞,烟火煽赫惊庖厨”,最后“鼎前芍药调五味”,成了别人的盘中餐,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诗人以鸟自喻,托鸟言情。在这首《放鹧鸪词》平缓的语调背后,蕴涵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一颗愤慨的心,一颗匡世治国、经国济民的雄心与抱负,读后令人感慨。

如果说柳宗元笔下的羽毛被“摧折触笼籞”,那么,杜甫笔下的羽毛就是“羽扇纶巾”,谈笑间直上云霄了。

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五十四岁的杜甫离开了生活七年的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等地,来到了夔州(奉节),他一路漂泊一路游历,先后浏览了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的事迹,表达出了深深的敬意,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当他到武侯祠拜谒了蜀汉名相诸葛亮后,想及孔明的才智和胆略,感情所至,一首《咏怀古迹·其五》喷涌而出: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诸葛先生羽扇纶巾的睿智,千军万马的潇洒,使得杜甫仰慕不已,诗中他不仅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也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天下三分的局势,亦只是雄凤一羽罢了,然而,“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汉朝“气数”已终,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有恢复汉朝大业的决心,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杜甫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不朽的佳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处。唯独一只飞鸟在苍茫的暮色中飞出树林,独上天空,面对着大海丛林,探索黎明,飞翔中,一根洁白的羽毛缓缓降落……

放飞的羽毛(飘落的羽毛)(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