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甲直接抠掉会长灰指甲吗(灰指甲甲分离致癌)
文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编 / 干玎竹
【搜狐健康】如果说细腻白嫩的双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那漂亮健康的指甲憋憋是这张脸上最得分的部分了,所以才有辣么多女生对美甲趋之若鹜。但美甲之后,尤其频繁美甲之后指甲的鬼样子,想必我们不说,你们这些美少女心头也清醒白醒……
这样子的指qia 儿
甚至这样子的指qia 儿
“哎呀呀,莫法的嘛,为了美我饭都可以不吃,指甲扯点小拐无伤大雅三!”
错! 首先,频繁美甲对指甲的健康确实有较大影响,其次,掌握正确的方法让指甲既好看又健康也不是难事,“辣爪”那么费的娃儿都能走上除魔为民的正道,何况这小小指甲。
今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的薛斯亮医生就来给大家科普正确的美甲方法。
前段时间,我们医生做了个调查,想研究一下美甲到底对指甲影响有好大,于是就筛选了来就诊的116位做过美甲,且认为指甲有问题的患者,发现他们的指甲有这些问题:
1.甲脆裂 116人中有65个人都发生了甲脆裂,就是这样子:
2.甲层裂 有32个人出现了甲层裂,就是指甲分层,尤其喜欢去抠甲油胶的人,指甲的这个样子你们应该很熟悉了。
3.甲下出血 “医生,上面这张图指qia 儿上还有黑线线,是不是也是美甲整的,好吓人哦?”
虽然这位患者的黑线跟美甲没有啥关系,是出血造成的,但美甲也有可能引起甲下出血哦,长时间使用美甲产品会产生更多的角质,角质增厚可能会出现甲下出血。
4.甲白点
就指甲盖盖上的白点点,在这116人中有15个人出现这样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人这一辈子的指甲都会一直长,指甲根部有部分基底层细胞叫『甲母质』,指甲的生长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如果甲母质出现了炎症等问题,长出来的指甲就会出现白点或者有痕迹。
5.其他影响 此外,还有些患者的指甲还出现了变薄、分离、有纵沟、横沟等问题。
灰指甲?
问:“医生,好多人都说美甲做多了要得灰指甲的嘛?你咋不说一下喃?”
答:在门诊上也遇到很多患者,在美甲后出现了指甲颜色变化或指甲变厚,就怀疑自己是得了灰指甲,甚至还跑到街边边上治灰指甲的店里去“医”,然后就遭套路了——
花了好几千买了一套产品,让你回去包一包、泡一泡,结果整了多久也没效果,跑到医院头来找到我们,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是灰指甲!
那真正的灰指甲是什么呢?要在指甲上查出有真菌感染,才能诊断是灰指甲,而那些店店有没有给你检查真菌感染的资格和条件嘛?!
其实,指甲在很多状态下都可能会出现指甲颜色、形态的变化,反正至少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大部分你们以为的灰指甲都不是真的灰指甲。
做过美甲的朋友,对下面的美甲步骤应该是很熟悉了:
美甲步骤
第一步:修剪指甲形状
第二步:推后,修剪甲小皮
第三步:打磨甲板表面,搽拭
第四步:上底胶(使用UV或LED灯固定)
第五步:上营养液 上色
第六步:封层(使用UV或LED灯固定)
第七步:卸甲
下面我们就按到这些步骤一一给大家讲一讲,哪些操作可能会对指甲的健康造成影响。
1. 修剪指甲
在美甲时,美甲师会根据你选的样式修剪指甲,比如常见的就有这两种款,左边的法式美甲还好,右边这种有点尖尖的就有问题了。
右边的这种款式,美甲师会把指甲两侧修剪得太靠边,修剪过度后可能损伤甲的真皮带,也就是指甲最边缘粉红的那一圈,也是指甲、甲床粘连在一起的地方。
如果这一部分被修剪得太多真皮带就会消失,带来的影响是甲壳和甲床就会往里走,让甲床变得很短,既不美观还可能引起甲床和甲壳分离。此外,修剪方式的不正确还会引起甲沟炎。
关于指甲该如何剪,之前写过的这篇科普安利给大家【你剪了大半辈子的指甲儿,居然剪错了!】
2. 推后,修剪甲小皮
推后和修剪甲小皮目的是想要让甲周变得更整齐、美观一点,确实搞整过后觉得指甲要称tou点,但这个步骤也是有风险的。
因为在做推后和修剪甲小皮时,要用工具把指甲根部那层皮往后推,再进行修剪,这些操作一般都修剪过度了。对指甲来说,这层甲小皮是保护指甲和皮肤相连的地方,大家可以想想,如果这一层没有了,那些微生物、水等等都容易从这里进入指甲里,也很容易引起甲沟炎甚至其他炎症。
3. 打磨甲板表面,搽拭,去脂
虽然很多美甲店在打磨指甲这一步的做法有点区别,但总的来说不管是用啥工具,目的都是为了去除指甲表面的脂,让甲油与指甲粘得更紧一点,做出来的美甲管得久。甚至有的美甲店还会打磨甲的肌底,被磨过的人应该会明显的感觉指甲变薄了。
其实我们的指甲在正常情况下还是比较en的,指甲里不仅含水还含了脂,如果通过打磨或使用脱脂剂等方法减少指甲中脂的含量,那指甲就会容易变得比较脆。
4. 上底胶
上底胶这一步主要是为了让后续的颜色能牢固的呆在底胶上,而对指甲的健康来说,主要是看使用的底胶到底含酸还是不含酸。如果底胶含有甲基丙烯酸等酸性成分,使用后会增加甲板的PH值的,引起甲脆性增加,易层裂等问题,而不含酸底胶如乙酸乙酯则对甲板影响不大。
5. 上营养液 上色
这两个步骤主要是看营养液以及甲油胶的质量,一般来说只要选择正规品牌、品质较好的营养液和甲油胶,对指甲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的。
6. 封层
对做甲油胶的人来说,最后一步是“烤灯”封层,也就是使用UV或LED灯固定。
问
“医生,他们说这些紫外线灯照多了要得癌的嘛,是不是哦?!”
答:嗯,这种说法的确存在,但也有人做了相关的研究,发现按照每周照射一次紫外线的频率,要得肿瘤的话可能需要250年。所以,我们认为在美甲时照LED灯或UV灯,对身体没有特别大的影响。
7. 卸甲
好了,终于要说到最后一步了,要是大家觉得上面那些影响都“还好”的话,那卸甲尤其是不正确的卸甲的后果你们一定要认真看。
现在卸甲油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丙酮封包,也就是卸甲油时,用装有丙酮的小纸袋撕开后让手指伸进去,让甲油胶脱落。丙酮是一种化学物质,会有点刺鼻的味道,使用后会让甲板的PH值升高,让甲板变薄、易碎。第二种是使用手工或者电动打磨,通过打磨将甲油胶那一层打磨掉,而这种磨凶了也会让指甲变薄、变脆。
不晓得薯片这么薄这么脆,是美了多少次甲!
这两种方式如果经常用,肯定对指甲的健康有影响,但相比之下,不正确的卸甲方式对指甲的伤害更大:
①卸甲靠抠
做的指甲只要稍微长长点,或稍微有点翘起,有的人就是忍不住要靠自己去抠,去撕甲油胶,完全不消去照顾美甲店的卸甲生意就把粘得绑紧的甲油胶抠掉了,而最后的结局就是指甲分层、脆裂、薄……
②长时间不卸甲
跟上面一种人相反的,就是长期不卸甲的人,哪怕每个指甲上都只剩三分之一的甲油胶了,还是懒得去搞整。长时间不卸甲,可能会引起甲下色素细胞活化或假性白甲。
重点→ 正确的美甲打开方式,在这里:
01 剪指甲时要剪成轻微的弧线,不能把两侧角角剪来完全没有了;
02 剪指甲前最好先泡温水,如果有条件建议用磨短指甲代替剪;
03 甲板表面不要打磨;
04 不要做后推和修剪甲小皮;
05 卸甲一周不能超过一次;
06 在使用UV灯封层时,可以带露出指甲的手套。
三
1.反复去撕指甲周边的皮
有不少人喜欢反复去撕指甲周围的皮皮,甚至用剪刀去剪,这样会导致指甲周围的炎症,不仅影响指甲的生长,还会让指甲的形态和颜色发生变化。
2.用锐器去挑指甲
有的人见不得指甲里面藏的脏东西,喜欢用牙签等尖锐的东西去挑。长期这样做会导致甲分离,就是指甲盖盖和下面的肉合在一起的部分越来越少,不仅很不美观,还可能引发炎症、感染等问题。
哎,见不得脏的嘛,你勤剪指甲,再好生洗哈手嘛!
3. 用指甲去抠硬物
一般的硬物大家都晓得抠了指甲要烂、手要痛,不得去抠,但有一种硬物好多家长都没警惕过——乐高。
乐高的零件多、单个很小,组合在一起比较牢固,如果用指甲去硬抠开,多半指甲都要遭,尤其小娃娃。有家长带娃儿到门诊来说手指甲无故出现了白点点、指甲一直分层,是不是缺钙?有蛔虫?结果检查了半天才发现是娃儿鼓捣去抠乐高造成的。
安?你娃儿是用牙咬乐高还好?
先不说吃进去好多细菌,关键牙齿崩掉了更花钱钱哈!
4. 长时间穿高跟鞋、窄鞋
对于脚趾甲来说,长时间穿高跟鞋和窄的鞋是有影响的。其中,对趾甲的颜色,特别是外侧小趾和第四趾影响最大,经过反复的摩擦颜色会加深。所以,要长时间走路的话,还是穿舒服的鞋对jio和脚趾甲都好!
5. 剧烈运动
长期剧烈运动会对指甲有影响,如长期跑马拉松的人大拇趾甲会经常掉,而大重量哑铃训练会引起手指甲的形状变化。
“医生,我还有一种习惯,老是要去咬指甲,但就是改不到咋办?”
答:在门诊上我们也经常遇到,不管是小娃娃还是成年人会反复的去咬指甲,这种行为已经不能叫习惯了,而是叫“咬甲癖”。
这是心理上出现了一定的依赖,比如在一个人紧张或集中注意力思考时,就会不自觉的去咬指甲。对于咬甲癖症状轻微的人,多次提醒逐渐改变就进行了,而情况严重的则需要从心理上的辅导配合药物进行治疗。
四
不管是因为美甲,还是坏习惯,甚至是意外让指甲受了伤,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来就诊。对于这些病了的指甲,可以采用医疗手段,包括药物、仪器、手术等,改善甲部形态、色泽、生理功能,增强甲部美感。
1. 做好手和指甲的清洁;
2. 保湿。手部皮肤和甲周皮肤保湿同样重要,可以使用保湿霜、护手霜等;
3. 从近端向远端按摩,可以帮助提高指甲生长速度;
4. 学会正确修剪指甲的方式;
5. 尽量避免指甲创伤。
华西毕业的导演用“辣爪”的形象告诉你们,“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华西医院的专家用科普文章告诉你们,“健康很多时候也是你自己说了算”。
听了几十年道理,专家口水说干,你不信,你不听,始终等于圈圈。
健康虽由天,但更多由你,
身体和指甲,都一样。#灰指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