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复学的通知(学前学普这一年③)
凉山,是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彝海湖畔的结盟、嫦娥卫星的登月腾空以及溪洛渡、白鹤滩等世界级水电站的建设,让传奇不断续写着。同时,凉山也是贫困的土地,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地貌、各项基础建设的滞后,以及11个国定深度贫困县连片,贫困发生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特殊州情让这里成为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最难啃的“硬骨头”。
学前教育的不充分,语言问题的阻碍是凉山脱贫攻坚中“短板中的短板”——在凉山,彝族群众多年来习惯以彝语交流,普通话的“听不懂,不能说”成为了广大彝族学前儿童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造成学习跟不上、学习效率低等“教育困境”。
孩子在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述下学习新的词句。
为解决凉山教育“起跑线”的问题,2018年5月27日,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启动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寄希望于通过该项行动,能让彝区广大学前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前过好语言关,实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而推动教育不断向前迈进,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而为全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学前语言教育,提供一个可以复制的方案……
正是从这里开始,凉山的平原到高山,从河谷到丘陵,当鲜艳的红旗飘扬在每一座乡村时,当歌声响彻每一所学校时,当普通话走进每一个家庭时,教育的种子就萌芽出了希望与未来……
一座望不见尽头的“天梯”,从昭觉县阿土列尔山脚一片脐橙地向高处延伸。峭壁山崖上,崎岖峻险的钢梯紧贴着岩石蜿蜒盘桓而上。一阶一阶、一层一层的从628米海拔一直耸入1460米的云端。顶上,是一片广阔的斜坡地,四十余户彝族人家在这里世代聚居。
在钢梯建设以前,几近封闭的交通、信息技术的滞后以及当地人生活的单一性,让这里在保留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同时,也失去了与外界文化沟通联系的桥梁,精通彝语却不懂普通话的事例属于全州典型中的典型。
“村里50岁以上的老人有53位,能听懂汉语为零。30至45岁的中年,也有大半人只能勉强听懂简单词句。”阿土列尔村支部书记莫色吉日说,反而到了这两年,“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让下一代学前儿童对普通话的掌握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能说会用。“这是我们大人都非常惭愧的,我们都应该像孩子一样,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采访中,莫色吉日用彝话说。
教师罗英正在用普通话给孩子们讲故事。
阿土列尔村幼教点设在村口的一间平房内,门口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展。虽然教学条件并不优越,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教室里清脆悦耳的儿歌声阵阵,伴着微风传到了山头,传到了地里,传到了每一家每一户每一位老人的心坎上——如果说,上几辈人是因为交通、交流的障碍,没能摆脱世代的贫困,那么他们绝不希望自己的子孙重走长辈们的“老路”。所以,每个家庭都为孩子现在能入园读书学习普通话而倍感欣喜,不竭余力地给予支持。
在山高路远、地广人稀的农村办教育难,在“悬崖村”办好教育就更难。这里艰苦的交通环境让整村都没办法建一所水泥砖房,更没办法专门修一所学校。
——村民贾巴日几两年前外出务工,空下的两间房屋就免费拿给了村上作为办幼儿园的教室。
——办学离不开桌椅板凳,需要电视书籍,村民们就组织到山下,一件一件的用肩扛背驮上山来,尽可能地为每个孩子提供有限的、最好的教育条件。
“夏天雨季时,屋顶经常漏雨,村民们没有等县上来解决,自己就买了些铁皮把屋顶漏雨的地方补上;由于‘悬崖村’物资的匮乏,幼教点只能提供营养早餐,没办法满足午餐,家长们就为孩子把香肠、腊肉、水果用口袋装好,带到学校吃饭。”幼教点辅导员吉伍尔洛对于村民为子女教育的投入和支持特别感动,她说尽管她的文化并不高,但是愿意付出全部的心血,让每个孩子都能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不辜负家长和孩子的期望。
“以前没有条件,只有小学生才能进校读书,孩子们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越过13级218步藤(钢)梯才能到山下的中心校学习。而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读书了,这一代的孩子是幸运的,以后会越来越好。”村民俄的长今说,就算路再远再难再艰苦也要让“悬崖村”办好学前教育。
因为在这里,学前儿童们承载着长辈无数未能实现的希望和梦想。
永久村幼教点——
“全力投入,砸锅卖铁办教育”
甘洛县玉田镇永久村是典型的彝族村,这里有95.1%人口为彝族群众。为了让永久村的学前儿童能在上幼儿园时学会普通话,从州到县各级资金共投入370万元,建设了一所满足当地需求的幼儿园——白墙青瓦、操场绿树、桌椅板凳、电视玩具……从教育基础设施到教材使用,从幼教点辅导员的配置、培训到校园食堂的建设,一项项设施均按照标准化幼儿园进行投入和建设。
“这所幼儿园是全村最新、最好、最牢固的房子,有130名4至6岁的学前儿童在这里安全、快乐地成长学习。”该校负责人庞勇介绍,通过一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改变了过去“只会用彝语说话”的情况,实现了一年前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启动了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时定下的目标。在该行动推进半年内,凉山州所有幼教点幼儿实现300句日常用语全部听得懂,50%的幼儿实现普通话基本交流对话。一年半内,幼儿可进行300句日常用语会话。两年内,实现日常见闻的动植物物体的图片识别和普通话描述,沟通交流无障碍。
“小朋友,喜欢学习普通话吗?”记者问。
“喜欢!”声音稚嫩清脆,五岁的吉能小飞用普通话大方地回答。
“为什么要学习普通话呀?”
“因为我长大后想当大明星……”
“我学会普通话了!”
简单的几句对话让人倍感欣喜。从2018年5月27日到2019年5月27日,如今,“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凉山试点时间推进刚好一年,一年间可以看到,过去只懂彝语的学前儿童已经能够进行基本的交流,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更通过故事、儿童书籍、动画片等多种教育方式打开了眼界,在懵懂的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无数梦想和期待,有的想成为大明星,有的想成为老师,有的想成为医生……
自全州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以来,甘洛县以努力扩大“学前学会普通话”覆盖率为抓手,提高幼儿保教质量为重点,村级幼教点幼教辅导员培训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甘洛县高效利用财政投入932万元,在全州率先实现县域行政村学前资源全覆盖。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县211个点344个班,实现幼教点“学前学会普通话”普及率达86.75%,惠及近万名学前幼儿,受到学生家长、以及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的北京三好互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好评。
“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喂喂喂,你在哪里呀?诶诶诶,我在幼儿园……”走进火普村幼教点,两个孩子正在水池旁一边洗手一边唱着好听的儿歌,和班里其他孩子一样,一年前,对于他们来说,“普通话”还是无比陌生的语言,一年后,通过学前学会普通话教育,他们从不会到逐渐能听懂,并开始会对话。
“从一开始学习‘爸爸’‘妈妈’等简单的词汇,后来逐步扩展到‘有礼貌、爱劳动,勤洗手、讲卫生’等短句。目前,所有孩子基本都能听懂简单的普通话了。”辅导员阿子约杂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过去一放动画片,孩子们听不懂对白,坐一会儿就觉得枯燥跑出去玩儿了。而现在,每到放动画片的时间,孩子们就特别高兴,因为如今,能听懂动画片里说的是什么,能感受到缤纷的世界和不同的语言,觉得好看又有趣,因而,看动画片也是学习普通话的过程。
“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能在幼儿阶段就学会说普通话。他们一旦打破语言障碍,能听懂会说会用,后边的学习就越来越简单顺利。这样才能支撑起小学阶段的学习,不落后于他人。”阿子约杂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同样不懂普通话,一直读到小学4年级时才知道老师究竟在讲什么,可到这个时候已经晚了整整四年,所以较同伴同学来说,成绩相对落后,因而错过了更高层次的学习。
“或许我也因此失去了本该在人生中应有的更为广阔的未来。”说到这里,阿子约杂情绪有些复杂,而像阿子约杂孩童时期一样,在几年前的凉山,很多学前儿童在小时候所面临的语言困惑,依旧在村村寨寨广泛发生着。
课堂活泼有趣,在游戏和儿歌中学习普通话。
昭觉县洒拉地坡乡中心校,拥有近69年的建校历史,在昭觉县47所乡镇中心校中教育成绩都算得上名列前茅。就是这样一所优秀的乡镇中心校也同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面临巨大语言问题的挑战。
“在过去,一年级的学生完全听不懂普通话,尽管实行‘双语教学’但是由于缺少语言环境和学前学习,突如其来的小学课程,让学生们很难理解。”该校副校长吉木土拉在中心校工作近二十年,他对“学前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过去一、二年级的学生,数学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因为形象,表述简单,但语文考试往往只有20、30分,这种现象持续了很多年。”吉木土拉说,从前,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学生连考试题目都读不懂,只能看答题形式“猜”——看到括号是填空,看到左右各两组词就是连线,想要学得透成绩好,根本无从谈起……
而到了今年,学校的教学情况有了根本性转变。据吉木土拉介绍,2018年9月入学的第一批接受过普通话学习的学生,语文成绩提高到了50至70分,平均提高30分以上。“成绩的快速提高最直观的、最接地气的体现出“学前学会普通话”的重要性,我相信,未来还会越来越好,学生们再也不会因为语言沟通的障碍而‘输在起跑线上’。”吉木土拉说,“学前学会普通话”正改变着每个孩子的未来,他对未来彝区教育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唐央乡幼教点——
“党政重视和科学管理是‘学前学普’行动的重要支撑”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在学前阶段,语言关得到了解决,沟通就没有问题,学习也就没困难了,这从我们学校学生成绩中就明显可以论证,接受过普通话教育的学前儿童,进入小学后各科成绩、各种行为养成习惯,较过去都有明显的差异。”木里县唐央乡小学校长徐约布说,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科学管理是“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能够成功的重要支撑。
“‘学前学会普通话’正在改写民族地区的教育史,它的意义已经在实施一年后显现出来。正因为这样,党委政府就必须更加重视,更加加强这项工作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学前学普工作质量。”徐约布说。
为确保“学前学会普通话”在唐央顺利推进,乡党委乡政府结合学校和本乡实际,召集学校领导班子一起进行商议并组织召开“学前学会普通话工作推进会”,会上,进一步明确乡党委乡政府、村委会和学校在“一村一幼”管理工作上进行了分工:乡党委乡政府,村委会负责招聘人员和调整人员,考勤管理,协助改善办学条件。
另一方面,乡党委乡政府要求学校每学年至少组织两次“一村一幼”辅导员的校本培训。“我们乡有藏、彝、汉三种民族,辅导员配置尽量考虑从民族语言到普通话学习的过渡。”该村辅导员介绍,唐央与其他纯粹的彝族村还有所不同,有一部分会说普通话的汉族孩子能为其他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再通过和各种教育指导,能更快地推动普通话教学。
尽管唐央的普通话教学推进良好,但是乡党委乡政府以及学校依然丝毫没有松懈,严格要求辅导员们重视“学前学会普通话”工作,切实做到联系地方语境实际,因材施教、不忽视任何学生,对每个个体负责。同时,辅导员们按照要求,认真指导教学并记录他的成长、学习过程,并将每个个例形成材料及时选择性上报,结合实际按相关培训公司既定的表册,每月对全班学前儿童的学普质量作两次评价,每学期按上级要求进行一次分龄段进行的普通话能力测试。
从各种检查与评价中发现,各辅导员业务能力逐年得到提高,各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管理水平、教学质量都在不断升级。如今,每到唐央各村村落,总能听到来自学前儿童的“老师好”“叔叔、阿姨好”等礼貌的问候。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为乡村今后的基础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让乡村的教育发生质的变化,在长远的未来,从根本上改写民族地区贫困农村落后的面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