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鄞州下应有哪些寺(鄞州先贤与浙闽名桥)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跃过汀江直下漳州,在攻克漳州的第3天,毛泽东意气风发地踏上了横跨在漳州城区九龙江上的中山桥,前往设在桥南的龙溪飞机场,参观红军缴获的2架飞机,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宁波鄞州下应有哪些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宁波鄞州下应有哪些寺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跃过汀江直下漳州,在攻克漳州的第3天,毛泽东意气风发地踏上了横跨在漳州城区九龙江上的中山桥,前往设在桥南的龙溪飞机场,参观红军缴获的2架飞机。
毛泽东走过的中山桥,是漳州历史上第一座横跨九龙江的石桥,也是我国第一座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中山桥。它初建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主持建造这座桥梁的是当时的漳州知州——鄞人薛扬祖。
在修建这座桥前,薛扬祖还在浙江义乌的东阳江上修建了有“义乌第一桥”之称的东江桥。为了建造这两座桥,他几乎捐出了全部薪俸。至今,这两座桥在当地都留下了“薛公桥”的美名。
2019年的春节,我来到福建漳州,不巧的是,饱经沧桑的中山老桥因大修而封闭在高高的围墙中,路远迢迢而来,却只能在百米外新建的步行桥上远远眺望。巧的是,在我准备离开时,来了位手拎一大圈钥匙的女孩,一问,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听说我从宁波来,又听说这座桥最早是一位宁波人修的,她笑着接过了话茬,说这座桥就叫“宋桥”,也叫“薛公桥”。于是,她打开大门,关照我注意安全,破例让我进入工地。
女孩口中的“薛公”,就是这座桥的初建者薛扬祖。
薛扬祖(1147~1219),字元振,一说府振。南宋庆元府(今宁波)鄞县人。祖父薛朋龟,为宋政和进士,知衡州(今湖南衡阳),告老还乡后从福建迁鄞,在广德湖畔新建庄园,取名“新庄”,成为鄞西薛姓的始迁祖,为著名的“四明五老”之一。父薛居实,历任武康知县、兴化知军、福建路常平提举、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职,后在扬州知府任上,为救旱荒,积劳成疾去世。
宋代实行官员推举制度,特别是中高级官员,都有向朝廷推举德才兼备人才的义务。当然,这决不是一项官员们可以任人唯亲的福利。朝廷规定,谁举荐,谁负责。只要看看当时很多官员在举状里所写的如:“臣今所举皆是事实,后不如所举,臣甘坐谬举之罪”“后犯入己赃及不如所举,臣甘伏朝典”一类的话,就可见举荐不当的后果有多严重。
薛扬祖是这项制度的受益者,凭着祖父薛朋龟、父亲薛居实的声望及自身展露的才华,他受到了当时的户部侍郎邱密、参政陈骙等名宦的赏识,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被推举到淮东帅司任职,后调任处州(今丽水)司户参军。
一展身手东阳江
薛扬祖任义乌知县时建“兴济桥”,它就是今天有“义乌第一桥”之称的“东江桥”的前身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薛扬祖调任义乌县知县。他一上任,就着手解决一项迫切的民生问题。
义乌到东阳途中,在离义乌城东三五里的地方,有条东阳江(也称义乌江)横流其间,平时,过往百姓或摆渡过江,或架木为桥。由于水势湍急,特别是一遇暴雨天,霎时洪水翻滚,冲走渡船,交通中断,过往旅客只得望江兴叹。
薛扬祖见此情景,下决心在这里建一座石桥,为民造福。可造桥工程巨大,耗资甚巨,光靠官府难以承担。于是,他带头捐出自己全部的薪俸,并发动官民捐钱捐粮,桥始得以开建。
那时技术力量薄弱,桥在建造过程中屡遭洪水冲击,毁毁建建,可谓一波三折,十分不易。修桥期间,薛扬祖在繁杂的公务之余,常常亲临现场监督指挥,与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地百姓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出钱出力……桥建成后,薛扬祖命桥名为“兴济”,百姓则称之为“薛公桥”。这“兴济桥”就是今天有“义乌第一桥”之称的“东江桥”的前身,是义乌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古桥。
从南宋庆元三年(1197)至清光绪十九年(1893),在长达696年的历史中,“东江桥”经历了26次的改建、改造和修复,才得以“坚固如初,商旅称便”。据《义乌交通志》记载:南宋淳祐五年(1245),知县赵园卿重修,并在桥中造房5楹,立东、西两门;明成化十八年(1482),知县齐溥重修,改名广济桥;明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熊人霖重修后从“梅柳渡江春”之句中,取名渡春桥;清嘉庆十五年(1810),桥上建房廊41楹……
受薛扬祖感召,历史上有16位义乌知县参与了东江桥的修缮和俸金捐献,可谓盛绩昭昭。
新中国成立后,义乌历届政府对东江桥进行了多次加固改造。上世纪80年代,针对日益增大的交通量,政府在老桥下游15.5米处新建石拱桥,由单车道拓为两车道。进入新世纪,随着义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东江老桥终于在城市改造中彻底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如今,东江桥已改造成为一座双向8车道的钢筋水泥箱梁大桥。
二架石桥九龙江
薛扬祖任福建漳州知州后,又筹划建造了九龙江南江上的两座桥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现在的漳州中山桥
南宋嘉定元年(1208),薛扬祖出任福建漳州知州。有了在义乌积累的经验,他又筹划建造了九龙江南江上的两座桥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现在的漳州中山桥。
中山桥是漳州历史上第一座横跨九龙江的石桥,在被称为中山桥之前,它还有很多名字:宋桥、南桥、通津桥、薛公桥。现在的漳州人则习惯称之为“旧桥”。
中山桥初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搭建的一座浮桥。那时,漳州知州张成大兴土木扩建漳州城。九龙江南门溪两岸人口渐增,商贸日盛,在水运为主要交通的年代,这里成为繁华地带,浮桥成为沟通两岸的惟一通道。
薛扬祖任知州后,首倡以石建桥,并再次带头捐出自己的薪俸。在选址上,他看中了南门溪上一个叫“虎跳三江”的地方。此地南北两岸相距较小,且江中有两片洲地,一为烧灰巷所在地,一为待御巷旧址,两块小洲将南门溪分成三道水流。南岸群山连绵,故当地有老虎至此只需三蹦即可入城的传说,水面跨度不大。在施工上,他采用岸洲连接的方法,分三段铺设,先用粗大的石材建起几十座“桥脚”,然后在上面铺设桥面,使两岸得以贯通。建成后桥长二十六丈,命名为“通津桥”,因为桥坐落在漳州城南的南门溪上,所以俗称“南桥”,民间亦美称“薛公桥”。当地百姓还将扬祖之名刻为桥额,并立祠纪念。
通津桥建成后,顽强屹立了200余年,直到明成化十年(1474)才遭水击而垮塌,后多次修建,均毁于洪水或战乱。1925年,漳州的商贾士绅捐资着手将这座古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据记载:桥总长一千四百尺,宽二十六尺,为平桥结构,筑有39个条石垒砌的酾水道。竣工时,适逢北伐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率部入漳,遂更桥名为“中山桥”,何应钦亲自撰写 “重建中山桥记”。
中山桥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漳州与广东一带的联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都是闽粤交通要道,桥的周边成了著名的商贸集散地,“人烟辐辏,商贾咸集”。海边的鱼虾,山区的竹子、山菇,船载水运,从这里运入城市的各个角落。城市的布匹、刀具等工业产品,也从这里流向四面八方的乡村。中山桥为漳州城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跃过汀江直下漳州,在攻克漳州的第3天,毛泽东意气风发地踏上中山桥,前往设在桥南的龙溪飞机场,参观被红军缴获的2架飞机。
抗战期间,中山桥作为闽粤交通要津,在南岸建有漳州南郊机场而成为日寇重点轰炸的目标。1938年,为防日寇入侵,漳州军政当局炸断中山桥。
新中国成立后,漳州人民政府再度修复中山桥。
1987年,为更好地泄洪,政府拆除沙洲上待御巷的民房,把桥中段的沙洲夷平,从而解决了通水不畅引发水灾的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山桥南岸新的工厂拔地而起。每到上下班时间,桥面上人挨着车,车挨着人,加之江水日夜冲刷,中山桥作为公路桥通行逐渐力不从心。2002年被相关部门鉴定为危桥。2005年,漳州市政府对中山桥实行封闭,桥上禁行,桥下禁航。
随后,在老桥的上游和下游各100米处,相继崛起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步行大桥和一座现代化的斜拉索战备大桥。2017年11月10日,中山古桥正式开始大修,至此,它的交通功能被它的历史、文物和观赏价值替代,这座历经800多年风雨、承载着城市发展厚重记忆的古桥终于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即将成为九龙江上一道引人注目的人文景观。
遗泽两地留清名
薛扬祖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到之处都留下实实在在的政绩,深受一方百姓爱戴。
史载,薛扬祖就任义乌知县后,常常五更就起来办理公务,到夜里10时后才休息,3年中,他将义乌县久拖不决的积案处理殆尽。由于他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深受义乌百姓爱戴。
薛扬祖刚到漳州任知州时,由于州、县财力不足,有的地方用罚没款抵罪充收入,对此,薛扬祖坚决反对,并当即予以叫停。他说,小民犯法应当由官署依法判决,怎么能用他的财利来抵罪呢?若其犯下杀人伤害之罪,却可以用钱财来摆平,那么受害者又如何得以伸冤呢?
漳州旧有土城,高不过五尺。薛扬祖向上级请命,要求修筑,但朝廷迟迟不批。薛扬祖多次反映:“该州是闽广往来要道,如果城壁不坚,盗寇隐伏,祸害无穷,恳请在我的任期内逐步积蓄钱粮,等时机成熟,当即办妥此事。”在薛扬祖的不懈争取下,上级终于准许他的这一请求。
薛扬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实实在在的政绩,从地方官升任大理寺丞,再到刑部郎中,一生不负两位恩师的期望。晚年因积劳成疾,调到池州(今安徽贵池)任闲职。卒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平生所著《闽志编》3卷均已失传,惟有政绩清名永留浙闽史册。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编辑 | 娜娜
更多新闻
方便啦!移动医保支付打通就医配药“最后一公里”
100秒“一把手”谈鄞州加速度 | 中河:以“双五行动”为抓手 加速打造高品质街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