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的五种方法(太极拳推手训练阐秘)

太极拳推手的五种方法(太极拳推手训练阐秘)(1)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无不追求一种高效率。太极拳推手运动当然不可能是例外。太极拳推手倘若总是停留在每天套路练几遍,空圈推转老半天,点到为止、师徒发功”的模式里,甚至不加分析地对太极拳的某些原理作片面、教条理解,把“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等机械原理夸大到近乎虚玄的程度,而不是认真细致地对太极拳推手技法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脚踏实地地从真正对抗出发,探究具有实战价值的,针对运动状态中对手的、高效率的训练方法,那太极拳推手,很可能就要变成—种纸上谈兵式的游戏了。

我们认为,在弄懂理论,重视实战的原则下,应当先从力与劲、内力与功力的实质分析着手,明确有关太极推手的理论概念,为理论指导实践拓清道路。然后强化对抗手段,注重实战性训练,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太极拳推手训练的有效方法。这样,才有可能找到一条迅速提高太极推手实战水平的有效途径.才有可能真正发扬光大太极拳传统理论的特色和实用技击的威力。

太极拳推手的五种方法(太极拳推手训练阐秘)(2)

下面,我们分几个问题来讨论.

一、从理论上明确高超的推手技击术是强大内力素质和高度娴熟技术的综合体现。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明了力与劲、内力与功力的基本概念:力与劲,对于一般人来讲,可能只是字面和发音上有所不同,实际意思都差不多。一个人力气的大小,可以在劳动中和专门的测试下,表现出其程度。这种先天性的力(劲)大小,一般是和本身的体重成正比的(亦称本力)。《中国武术大辞典》所说的,“民间劲、力多通用”,指的就是这层意思。然而,力与劲对于受过专门技击运动训练的人来说,二者则有着质的区别。在武术领域其表现为,力是基础,劲是发展。一个人如果一点力气都没有,就不可能从事技击运动。技击家都懂得,一个本力大的人,训练的起点就比本力小的人高,这是常识。劲是技击家通过专门的训练手段,体现在技击对抗运动中的—…种灵活多变、密切配合技巧方法的不同用力方式。《中国武术大辞典》说它是“经揉练之力”,是“将经过反复揉练,并与武术技法相融合的肌肉力量的“劲”。这种劲善于变向,擅聚全身之劲发于一点”。

太极拳推手的五种方法(太极拳推手训练阐秘)(3)

显然,劲是力经过专门训练后的发展,它既可急用骤发,又可随缓轻灵柔转化向背顺逆。内力也称为内功,指人的肢体具有的那种抗击、控制和快速变化用力方式的体内活力:运用在技法上,能即刻反应出作功的大小程度。所以武术家往往将内力称之为身体的内功(这同气功中讲的内功是两回事)。太极拳推手技击的内功,专指有高超的推手功夫者,在对抗竞技中身体能够下意识地承接和发放对方的身体素质。它是身体接触型抗衡训练下产生,的特有的东西,是体内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积蓄起来的一种既强大、又无形的技击势能,是神、意、气、力与灵巧、机智方法,以及肌肉舒缩的有序化协调配合之高度综合的表现。内劲和内力、内功本质上是一回事,均指有活变性的各种不同内力运用的方式方法,是体内功能的力法表现。具体来说,内劲是“经过武术锻炼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力”(《中国武术大辞典》),是武术家经过科学的内外功结合训练,使体内逐渐蓄存的一种力源。

所谓功力,广义地说,其是指某一专项能力或专门技能所达到的程度,也就是平常说的功夫深浅、技艺高低。而从练功者的专项身体素质这个狭义的圈子讲,则多指内劲活力的大小,内功的训练水平。就太极拳技击的基本功夫而言,功力则专指内劲攻防的威力程度。这种功力是保证技巧方法运用的基石和后盾。拳谚云;力(常力)不打拳,拳不打功。指的就是这层意思。

太极拳推手的五种方法(太极拳推手训练阐秘)(4)

现在我们来看看历代太极拳名家内功的惊人素质。杨澄甫:据金承珍先生回忆,“杨澄甫老师的手劲厉害极了,他一出手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按不下去,只要他轻轻一弹,对方便要跌出两三丈远。”

陈发科:田秀臣先生回忆说,“陈老师推手时,沾手就拿,只要他的小指勾住你的大指,倾刻之间就可以把你摔倒,如若被他的大拇指勾住,任你有多大的本事,也只能听他的摆布了。”

陈照奎:据陈瑜回忆,“照奎先生的擒拿手法堪称一绝,轻柔刚猛,变幻莫测,使人防不胜防。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劲轻灵、巧妙,发劲冷脆,威猛。当时有一习举重者,随先生习拳,此人身强力大,体重逾百公斤。一次练习推手,先生令其捉住双腕,使全力推之,先生只微下沉,轻抖双臂,其人已被弹起数尺跌坐在身后数米之外的床上,床板都被砸断了。”

冯志强:他的发劲可以达到“力发一点,点点透骨”的程度.其推手功夫更是不同凡响,“发力时,两手稍稍一拨,便能把对方推出几米开外。”由十多个青年排成一路纵队,一齐用力推他时,仍能“纹丝不动。象树桩一样.”而当他内劲—运,双手一推时,青年们却“象触了电一样,纷纷东倒西歪”.

太极拳推手的五种方法(太极拳推手训练阐秘)(5)

从上述几位拳家的功夫实例中,不难看出太极推手技艺,是身体内部功与术的结合.实战中所谓顺势借力、引进落空、以静制动(捕捉战机,抢打时间差,后发反倒先至),使对方应手即仆的高超技能,均是太极拳技击家强大内力素质和高度娴热技巧的综合体现。

二,体能功力和劲法技能的实效性训练步骤

杨澄甫曾这样形容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膀如棉裹铁,份量极沉。”可见,太极拳虽然是一项探究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省力运动,但这也是它的终极目标.就其训练途径而盲,则必须经由练内力,使身体内部聚蓄强大的内力势能,同时精当地掌握在太极拳劲法原则指导下的娴熟技巧方法这一基本的阶段,尔后才有可能去实现四两拨千斤式的省力运动。否则,尽管套用力学原理讲授起来显得头头是道,但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的太极推手竞赛“只见顶牛,不见拨千斤”的大量实例,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因为推手竞技针对的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处于运动状态下的人,而非是机械的死物.对方一般也懂得引进落空、借劲走化和各种劲道的跌拿掷打方法.那种平时训练只比比划划,不求实求真,热衷搞缺乏真正对抗性质的师徒虚假表演,是不可能在体内聚蓄起强大的内力势能的,当然也更谈不上“四两拨千斤”.故太极拳推手训练,必须立足于实际,求实求真,在实战对抗中求生存,求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无论是表演风格,还是竞技比赛,甚至于在实战中运用,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那么,怎样具体地进行体能功力和劲法技能的实效性训练呢?我们的体会是:(一)从拳架动作的练习中,积蓄体能功力。太极拳架动作的标准是:柔而不软,刚而不僵.只有达到这一步.体内才能惭惭增长功力势能.按照太极阴阳辩证原理,“柔而不软在于韧,刚而不僵在于松”.要在“韧”、“松”二字上下功夫,就须采取动静结合的练习方法.所谓“松在静中取,韧在动中求”,指的就是练拳行架时,采用外松内紧。外静内动、形松意紧,外慢内快,外柔内刚等锻炼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在意识的支配下.一方面由丹田处向四周梢节徐徐贯劲,另一方面在沉静的基础上,有意使身体内部产生矛盾的抗争,以达到力出统一,劲发一体.如体内各处骨胳肌肉可随着动作运动的技术方法,在各个方向都产生对‘拉拨’和“螺旋滚转”的意感.不过这种意感(内动)在外形上不大容易看得出来,给人的印象是轻缓柔和,圆润连贯,协调自然,这在术语上叫做无形练法.这种训练方法是符合内家拳训练原则的,其好处就在于,它能有效地促进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从而使人的整体机动灵活.同时,由于这种意识指挥下的内力(意念力)在体内各关节肌群中不停地如链条式的滚转缠绕,时上时下、时左时右,产生螺旋运动的劲力转化,促使身体各部位动作准确合拍,变化无穷.新以,这种训练法一旦上功.则不仅训练了练习者柔而不软,刚而不僵的内在劲力,又增长了其体能功力,提高了动作技术的实用程度.

太极拳推手的五种方法(太极拳推手训练阐秘)(6)

为了强化这种训练的效果,实际训练时还须配合适当的散推练习.其具体做法是,在散推中,首先要精神放松,不要有紧张感,注意沾连粘随,听探顺化,随彼运动,在运动状态中逐步达到训练沉静中求松柔的目标.其次是要鼓励对方用大力,使大劲,快猛推掷发放自己.自己则要注意接住对方的来力,尽可能地捧架阻挡住对方的来势,并随机监听对方的变化,自己始终保持外柔内刚。虚灵沉着之势。特别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重心,防止对方突破防线而长驱直入.这样,经过有意识地与对方相持静耗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长短视对方功.技巧的具体情况而定),逐渐把握住战机,趁对方吸气或回松之机,积极主动地引化其势,或沉气吐劲发力,反将对方弹出,这种训练的最大优点是,能较快地促使身体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弹性.尤其对掤劲的训练效果最佳.

(二)通过换劲过程,训练体能劲道功力:换劲就是在训练中,将常人的笨拙力量借助一定的训练手段,转换成高质量的,便于技击实用的体内活力;将原来的用力本能变换为符合太极拳劲道方法的实用技能.换劲训练主要采用以内引外和以外导内两种手段来进行。所谓以内引外是指以身体的内动引导身肢的外动,它能有效地形成内动外即随的条件反射,促进意、气、力、形的有序化配合,一动俱动,一到俱到。此种训练主要以调拳架为主.以外导内是以肢体的外动,诱导体内劲力的发放.这种训练法的要点是“以体训练”、“开关(关节)利气”,在配合走转步法和身法的吞吐开合、起伏转折的同时,身体各关节依次松沉,协调而灵活自如地运动,即《拳经》所云:“筋骨耍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这种训练法,由练外入手,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运用,科学性,实效性都比较强,有助于练习者获得以外形变动导引内劲贯注的感觉,对训练身体处理各种攻防的信息感应,增长竞技意识,培养充沛的爆发性内劲,强化搏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必要重点加以论述.①散推之接劲训练

散推手,首要的是先练好接劲.接劲,是交手训练的双方,开始相互间竞技时的接触(接招、接势)方式,是太极拳练劲,用劲、化发的前提,是训练太极推手功夫的必由之路。接劲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以手或身体某一部分将对方加之于我身之劲接住(即掤架住,不使其作用于己之重心),形成双方身体意、气、劲、神的接触,这是听、引、化、发的先决条件,二是与对方接触后,把身体的劲路跟对方的劲路对接起来,使彼此合一,以利我了解和控制对方,掌握主动权,做到随时“吃啥还啥”,借力打人.三是在发劲之后,有意将劲路断裂或对抗中被迫产生的断点(双方脱离)续接起来,以利新的一轮控制和发放.漂亮的接劲并无具体动作,只能随着对方不同的攻击方式而随机运用身肢各个部位接劲,或主动牵引对方出劲,而确定接转其劲力的方法.接劲接得好,会迅速而有效地破坏对方的进攻节奏.但如果接不住,处理不好对方冲来的劲力,就难免被动挨打.所以,接劲必须反应灵敏,对对方的进攻时间、运劲路线、空间位置、攻击部位、功力大小,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太极拳推手的五种方法(太极拳推手训练阐秘)(7)

有意练接劲时,每次搭手可为一人随便出手,一人接手.出手的一方可突然进攻,也可骤发猛力(以不造成伤害为限).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再采取两人快速互“喂”的办法,强化接劲能力.由一人发劲,一人拥接,发劲由慢至快,由急到冷,由轻到重,接劲则在维持好自己重心平衡的基础-上.随心所欲地将对方之快劲,猛劲、冷招掤住,并随机揉转推掷对方.再进一步,则进攻者劲跟劲,劲变劲,接二连三地进攻,不给对方喘息之机.而接劲者也连续不断地控制对方,不使对方得逞,同时随心应势化解对方劲路,使自身渐渐萌生下意识地处理对方连续强劲攻势的能力.在接劲训练阶段,除了与不同体重的对手较技外,还可以让摔跤,柔道、举重,甚至拳击运动员与自己配练.在“真打实作”的状态下,突出训练自己适应不同的攻势的接承转化、发放控制的技能,客观地鉴定太极拳听探顺化、沾连粘随、引转顺填的实际运用能力.总体来说,接劲既是训练身体在搏击时的承接过程,又是训练人的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之综合能力的过程,也是推手技击实效性训练的基础.②接劲后的耗劲,以及滚、旋、钻,撑、磨、合劲力推揉对抗训练

所谓耗劲,就是两人适当地做静力性用力对抗运动,以增长内劲的抗衡耐力.滚、旋、钻,撑、磨,合,做为一种联合劲组来运用,六种劲力相互转换,主次关节相互变化,产生出变化多端的劲力动作.这六种劲中.最重要的是撑劲,它可以称为训练太极第一劲一一“掤”的关键.撑劲的训练要注意做到立身中正,丹田气足,将提、托。聚、沉、塌、崩,挤,撞,吞,吐,截、点和十字劲诸劲融汇贯通,自由运用.上述训练,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劲力松紧的转换问题.身体由极松柔而至极刚坚,是太极拳的发劲准则.身有多松,用时就会有多紧,身不松,劲就难以聚中。身体的松和紧,包括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内容.发劲前,身体要形松而意紧,身体要松而又松;发劲时,则要紧之又紧,紧而不僵.整个发劲是否冷、弹、脆、快、硬,主要取决于身肢整体由极松转换到极紧这个过程所用的时间。松紧转换时间越短,发劲的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双方在劲力对抗中的抢点变化,比的就是看谁能先由极松柔而变到极刚坚。谁松紧转换快,谁就能掌握发劲的主动权。势均力敌的高手对抗,最能形象地体现这一点.这种训练的好处还在于,它在训练劲力的同时,也在训练着太极拳听探顺化,沾连粘随的实际运用能力.我们知道,在那种划转空圈的推手中,化解对方进招比较容易,而一遇上真打实作则就感到力不从心.唯有上述训练,恰恰是在接近真打实作的对抗中进行的,在从难、从实的条件下,如果你能达到将对方的攻势可以自由走化、随意发放的程度,那就足以证明你具备了太极技击对抗的本领,顺势借力,后发先至的太极拳技术你已经能够实际运用了.

太极拳推手的五种方法(太极拳推手训练阐秘)(8)

训练至此,可以说不仅换劲的目标已经达到,而且也攀登上了懂劲的高峰.譬如,通过搓磨察试感觉到对方劲力后,自然就会迅速、正确地判断出对方的攻防意图,并随之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先发制人,或采用有针对性地防守,或堵截对方的劲路,这种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的懂劲化发功夫,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换劲的对抗性训练来实现的。这种系统训练,富有成效地开发了人体这个极其严格、精巧绝伦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系统的功能,从而体现出了太极拳技击运动的身体艺术.三、通过抢着抢劲的跌掷发放,进一步训练实战应用技能

抢着抢劲是一种推手中,双方相互搏斗,两人都力求制人而不制于人的训练方法,是一种用于锻炼和提高实战技能的应用性训练。全过程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限定型,第二步为自由型.所谓限定型就是说进攻和防守都有一定的限制,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使限定由多到少,由严到宽,最后过渡到第二步,即完全取消限定,成为实战意义上的自由型竞技对抗推手.当然,在限定型抢着抢劲训练的同时,也可以安排一些采、拿,折,别技法的练习,使之由生到熟,为自由型的跌掷发放奠定基础.

跌掷发放用劲的实战竞技,属太极推手功夫的最后应用训练阶段.达此阶段,要“敢”字当头,更加从难、从实训练.在注重采、拿、折、别、跌、掷,摔,打等传统推手法兼施并用的同时,还要讲究战术的运用.如传统的赵堡三合一太极拳进一退一打轮双推手,运用时不但讲究一胆、二巧、三功夫,而且非常重视上、中、下三盘战术变化配合,提倡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攥扣锁撅、叠挫扯掷、起落进退、腾闪圆转、含拔通挺、环管吞吐、缠跪挑撩、壁壁挂蹬、勾掰截点、蹦跐滚蜷等技法的灵活运用。显然,在训练中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对于快速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推手技击水平,而且对与挖掘和继承传统太极拳的技艺大有益处。至于说,在比赛场上的竞技推手中,由于规则的限制,这种训练的某些技法难以运用,会影响其实用价值,我们的理解是这样,太极推手进行竞技比赛的确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按照规则,某些技法是会受到限制.但是,“太极周身皆是手”,无论多么严格的规则,掌握了太极拳实战精髓的竞技者,只要注意调整技法,就能适应规则,仍能发挥出这种训练的优势。同时,由于这种训练法为练习者铸就了相当的实力,而实力是不会受到任何规则的束缚的.这种实力无疑成为竞技比赛获胜的重要菌素。

太极拳推手的五种方法(太极拳推手训练阐秘)(9)

综上所述,太极拳推手训练的对抗性练习,其目的主要是锻炼运动员钓基本体能功力和娴熟灵活的技巧方法,立足对抗,运用并发展太极拳实用劲法技术,使太极推手真正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威力。当前,海内外太极拳家一致认为,太极推手最有可能先成为奥林匹克的运动项目.这也对太极推手的训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了尽早使太极拳推手的训练纳入科学的、实战真作的轨道,切实提高训练的效率,大家都应当关心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但愿本文这块“砖”,能引出行家们的“玉”来。

​师徒发功,鉴于老师多限于说教,徒弟碍于情面,不能全力对抗,致使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发,徒弟总是应声而倒.毫不能表现发功的真实价值.这种师徒发功实际上已成为影响传统武术真功夫发扬光大的一种消极因累.需要指出的是.这同讲武德,提倡尊敬老师,没有任何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