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之死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楷模朱厚煜)

朱厚煜是第六代赵王,他以贤名传世,他的同乡大学士郭朴称朱厚煜“耽文嗜古,敦尚简素,屏绝纷华……恪遵皇祖之训……肆力于学,搜罗群典,探索故微。文士经生,日在宾列”,有这种品德,堪称当时的道德楷模。

不过朱厚煜却出身在一个家风不怎么样的家庭里,他的祖上名声一直欠佳,惠王瞻塙、悼王祁镃和靖王见灂,皆有过失,因此赵藩能出现朱厚煜这样一位贤德之王,属实难得。可惜他的结局并不好,连死因都不明不白,正史记载是自缢而死,那到底是因为什么自缢,因为史料缺乏,后人难以猜透,真相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朱高煦之死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楷模朱厚煜)(1)

朱厚煜的爷爷、第四代赵王朱见灂,是个混世魔王,他在历代赵王里尤其恶名远播,成化元年他被封为赵王。

朱见灂此人,秉性残暴不仁,每日狎昵群小,强买良家女充入后宫,不时招乐妇入府喝酒作乐。这群狐朋狗友天天聚在一块酗酒闹事,借着酒劲以刀剑刺人、或者以用棍棒打人取乐,轻则划伤其脸皮,重则将人打死,更残忍的是有时把人的脑袋敲碎,前后被打死的有11人。最让朝廷不能容忍的是,朱见灂还趁着醉酒扬言要杀了他的长辈南乐王和汤阴王,虽然这个南乐王和汤阴王也不是什么好人。南乐王祁钅共曾杖杀二人,与临漳王祁鋆、汤阴王祁钅芮强买民女,夺人财产,甚至当起了江洋大盗拦路抢劫。

成化十二年,巡抚河南都御史张瑄向朝廷举报赵王种种劣迹,皇帝派太监、驸马、锦衣卫官前往彰德,协同当地官员共同调查,查出赵王所犯罪行都是真的,于是皇帝下旨命皇亲一道审理。审处完毕后,皇帝下诏将其罪行公之于天下,称赵王见灂狎昵群小,故意杀害平民百姓,又逞凶欲杀尊长,罪恶极其深重。依据祖训本来难以宽恕,但念其母妃一再求情,故从轻发落,将赵王与南乐王一并革去冠带,减禄米三分之二,戴民巾习礼。

朱高煦之死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楷模朱厚煜)(2)

不过到成化十四年,由于见灂的母亲多次求情,朝廷就将他的冠带恢复了。皇帝下旨给赵王进行劝诫,命其改过自新:往年皇亲和文武大臣都说你赵王悖礼犯法,罪行罄竹难书,本来依祖训应当把你拘系至京城废为庶人,但朕念在亲亲之谊,特意从轻发落,只是命革去你的冠服,令戴民巾读书习礼,意思是让你改过自新。现在才过了两年,你母亲就先后十次求情,说你自知错了,已经悔过了,希望朝廷可以宽恕。如果真如你母亲所言,你已改过自新,那善莫大焉,故特允恢复冠带。今后你应当听从辅导官的善言,切勿凶暴淫乱,应当做一个仁厚之人,不许狎昵群小,不得虐待下属,不得戕害骨肉,不得骚扰军民,必须遵纪守法,才可永葆藩国昌盛。不然祸及己身,追悔莫及。

不过这个赵王见灂说归说,毕竟禀性难移,可能不如之前那样离谱,但其人品还是一言难尽。弘治二年,朱见灂奏称第三子清流王祐棌目无朝廷,不拜谒祖庙,目无尊长,整天惦记自己屁股下的赵王宝座,故与长史董亮谋划一通,谁知道他要搞什么鬼?但立即被当地官员驳斥一番,说赵王胡说八道,明明是他自己溺爱幼子祐朾而讨厌祐棌,长史董亮劝谏,他就连大儿子和长史一块污蔑。不过祐朾尚幼,希望朝廷不要迁怒于他。皇帝下敕旨警告赵王说:祐棌年纪尚小,一旦失去父爱,内心便会惴惴不安,更因为害怕你的淫威而不敢轻易去拜见你。你现在因为自己的偏溺就惑于左右谗言去讨厌长子祐棌,甚至诬陷他要夺位,实在是有失父道。现在朝廷命吏部铨选有才能的官员前往彰德训诫,望你能听从正人之言。待敕旨至日,希望你能让你大儿子祐棌出府就学,让他学习为子之道,以便能够奉养孝敬你。你也应该修身持正,割除私心,以全父子之情。况且你曾在成化时已经因为不法,先帝革去你的冠带以示薄惩,鉴于此,你更应谨礼守法。若再执迷不悟,祖宗成法和先帝遗命俱在,也不要怪朕无情无义了。

其实早在朱见灂刚当上赵王之时,赵府左长史雷霖就故意装疯卖傻,使得朝廷将他调离了赵王府。雷霖先是怂恿赵王笞辱彰德府官员以故意挑事,以便于朝廷降罪长史,能把自己改到其他地方去当官。后来雷霖真的得偿所愿,被朝廷斥责一番后调走了,而不再屈于一个王府当长史。这个雷长史倒是挺有先见之明的,提前离开这个混世魔王,免得日后他犯事自己遭殃。

朱高煦之死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楷模朱厚煜)(3)

在朱见灂之后是他的那个被他诬陷的倒霉儿子朱祐棌继位,于正德十三年去世。正德十六年八月,嘉靖皇帝册封赵世子厚煜为赵王。朱厚煜与他那位残暴不仁的爷爷的性格完全相反,他性格仁弱,为人宽厚,由于人太好太实诚,他作为赵藩的大家长不停地帮扶同宗成员,对他们的一些恶行一再忍让,这也为他日后不明不白的暴薨埋下隐患。如赵府辅国将军祐椋与他侄子厚煏、厚炪狼狈为奸,纵容家人萧禄等人戕害无辜,因与彰德知府张惠有嫌疑,就将张惠的家人抓起来,还将张惠诬告到朝廷,待朝廷派人来调查时,赵王厚煜却上疏为祐椋求情,厚煜也因此被皇帝下旨切责。

嘉靖七年,汝源王见淇奏称赵王厚煜有孝行,因厚煜恭谨奉养祖母杨妃,被朝廷旌奖。嘉靖八年,因为彰德境内罹灾,厚煜便请辞岁禄一千石以赈救饥民。嘉靖十八年朱厚熜南巡,赵王厚煜特意跑去隔壁的磁州迎驾,嘉靖一高兴给赵王在原本俸禄之上增加了禄米300石。嘉靖三十年,朱厚煜捐献银子一千两、马十匹以资助边防。可以说这位赵王集忠孝仁义于一身,堪称那个时代的道德楷模。

朱高煦之死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楷模朱厚煜)(4)

朱厚煜的长子载培(获嘉王)、世孙翊锱都先他而死,只能册封曾孙常清为世曾孙。嘉靖三十八年,赵王厚煜上奏称自己年老多病,请令第四子成皋王载垸管理府事,被朝廷批准。结果第二年,朱厚煜就不明不白暴亡了,因此当时就有人猜测,朱厚煜之死是不是和这个管府事的成皋王有关。

嘉靖三十九年,赵王府上报,赵王厚煜自缢而死,一个亲王死得这么憋屈,真是闻所未闻。朱厚煜一生谨礼守法,他性格温和,一生唯知读书,文辞也颇为雅致,因而贤名远播,晚年时更是屏绝女色,自建一楼独居,取名为思训楼,在此读书作文,只有一名童仆侍奉,他的妻妾们都不能靠近。嘉靖三十九年的一天夜里,正当这个小仆准备进门给赵王盖被的时候,却意外发现赵王已经死在床下,且气绝很久了。他赶忙去喊来王妃张氏和他儿子载垸,发现赵王已经死了三天了。朝廷派人往河南调查,赵府人称赵王之死与彰德知府傅汝砺和通判田时雨有关。起因是嘉靖三十九年六月,洛川王翊鏴的家奴与民有隙,田时雨就把洛川王的家奴打了一顿,翊鏴不服,就找赵王去告状,田时雨不为权贵所屈,还欲判决该家奴充军。该年十月,汤阴王府的宗室厚火贵、厚火役向傅汝砺求索禄米不得,傅汝砺反而把他们的家奴给囚禁了,这俩人便找赵王告状,赵王希望傅汝砺能放他家里人一马,傅汝砺托词不见,赵王又去找田时雨,田时雨可能也说了重话,结果当天夜里,赵王就死了。当时人们流言四起,说赵王死得不明不白,肯定是因为赵府内宫闱内斗导致的,尤其是眼见管理府事的成皋王心虚的样子更能说明什么了,于是王妃、成皋王就与长史串通好,上报朝廷称赵王是自缢而死的,还称赵王是被傅汝砺和田时雨逼死的。

朱高煦之死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楷模朱厚煜)(5)

由于皇帝一向偏袒自家亲戚,于是法司按照皇上的意思,将赵王之死全部归咎于傅汝砺和田时雨二人,判处将傅汝砺戍极边,田时雨下狱论死,最后田时雨被押赴刑场斩首。

连《明世宗实录》的编写人都觉得这俩人真冤,称翊鏴的事根本不算啥大事,田时雨等人并未说什么重话,赵王本人也未因那俩人才想不开去自杀。而且赵王的侍从在赵王死前几天还听到他喃喃自语,好像在说恨什么人,可能与王妃和成皋王的事有关。但因为是宫闱密事,外间不得而知,赵王大概是因为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感到羞耻才自杀了。

嘉靖四十年,赵世孙夫人奏称世曾孙年幼,还不能管理府事,于是朝廷再命载垸和江宁王厚炼管理府事,这下更加深了人们的猜测,八卦小能手沈德符就说,因为赵王妃张氏与赵王儿子成皋王关系暧昧,赵王觉得丢人才自杀的。

果然连古人都喜欢八卦宫闱秘史,我认为,这些猜测显然过于主观,因为朱厚煜本人曾经说,成皋王载垸侍其母亲陈氏有孝道,母亲死后,他哀伤到差点生病,为母送葬时光着脚扶柩,还打算去庐墓,于是他三番五次安慰儿子不要哀伤过度。显然这位成皋王并不是一个有道德瑕疵的人,朱厚煜也对这个儿子赞赏有加,不至于做出败伦悖礼之事。更何况。《明史》也称,自厚煜因为庇护违法分子祐椋被皇帝斥责后,彰德府官员“益务以事裁抑诸宗”,官府是有权监督宗室的,若成皋王不法,当地官府岂能坐视不管?所以我觉得,议论赵王妃与其庶子不明不白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

无论什么史料,都称朱厚煜此人性格仁厚,但可能是太过仁厚了,是个十足的老好人,他想庇护好自己家人,却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自感十分惭愧。也可能是因为他缺乏威信,管不住一些嚣张的宗族成员,故而身心俱疲,一时想不开。

朱高煦之死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楷模朱厚煜)(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