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每月学习计划(我们当向元梅同学学习)

近日,一名来自四川凉山州会东县嘎吉镇名叫杨元梅的女孩感动了很多人,原来,大学录取通知书被送达的时候,这个女孩正忙着割猪草。而当快递员把崭新的通知书带到元梅眼前时,她下意识地看了下自己的手,迅速在衣服上蹭了蹭,然后才郑重接过通知书,整个过程很有仪式感。

这个小小的动作反映了小元梅有文化,有修为。我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知名作家雨后散步,邂逅正在田里插秧的老农,作家正欲拿出随身携带的报纸在田埂上坐下,与老农攀谈,不料被后者阻止。只见老农赶忙过来,拿出一条他用来擦汗的毛巾,折叠起来,平铺在田埂上,让作家坐,给出的理由是“报纸上有字”,这一举动令作家倍感惭愧。那一刻,作家才知道什么是“文化”,什么叫“有文化的举动”。

乡村振兴每月学习计划(我们当向元梅同学学习)(1)

视频截图

元梅同学是村里第一个考上211的女大学生,换言之,这不只是属于她自己的通知书,也是属于全村人的通知书,这是她的荣耀时刻,也是全村人的荣耀时刻。按一般农村习惯,元梅家人应该会置办酒席,邀请村民及亲友过来庆祝一番。元梅在农村出生与长大的身份,决定了她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丫,还是家里重要的劳动力。打六七岁开始,小元梅每天都要徒步上学,走上差不多一个小时的山路,方才到达学校。在家的时候,她每天都得五点起床,给日夜劳作的爸妈、幼小的弟弟做饭,下地帮家里干农活,这是她每一个寒暑假的日常,从不间断。她的事迹,无疑为全村的读书娃树立了榜样与标杆,给其他家长一个警醒,传递了一种态度与精神——努力,拼搏,耕耘,就会有收获。

让我倍感欣慰的还有元梅同学大学及专业——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质系。她是四川的农村娃,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她是通过针对农村地区的地方专项招生计划招录的,这说明她毕业后的就业门类大概率与农村及农业有关,她四年之习得,会在她日后服务乡村、服务家乡方面做出实质性与可见性贡献。反观我们耳熟能详的既有认知,通常是“报啥专业都可以,千万不要农业”“我上大学的目的是跳出农门,再也不想与农业沾边了”“我考大学就是为了离开家乡,离得越远越好”“我如果考上大学,然后又回来了,村里人一定会用唾沫星子淹死我,说我没出息,大学算是白念了”。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绝大部分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城里工作,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坦白说,他们之所学,他们的青春,甚至他们的一生从此与农村关系不大,他们对乡村发展与建设的实际贡献很少,所谓的家乡,所谓的农村,更多只是他们的出生地或各种表格中的“户籍地”而已。这个意义上,元梅同学才是未来中国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与中坚力量,道理很简单,她学有所成,她有一技之长,她是乡村的常住人口,更重要的是,她内心装满她的家乡,她对滋养她的那片土地充满感情,她的原话是“我从来都不会觉得累,反而觉得很开心,并且我也觉得我能够在这个家生活是我的幸福”。这是一位多么淳朴与善良的姑娘,她的这份初心,值万金。

我当然无意批判那些离开农村与家乡现在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或拔尖人才,我只是想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户籍地与出生地,不管我们日后多么飞黄腾达,多么出类拔萃,我们是不是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可以为供养了我们十余年的家乡做点什么呢?比如,有空回家乡走走、看看、串串门,关心一下在骄阳底下劳作不辍的大叔或大婶,指导一下村里的留守儿童写作文,或偶尔对村里有难处的乡亲们搭把手、帮帮忙。

乡村振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元梅学习,都应该参与进去,出点力气,哪怕绵薄之力。 □姚华松(作者系广州大学教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