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赤子主题歌我爱你中图(海外赤子主题歌我爱你)
之
口述实录
电影老照片是一个时代的切片,它将时光定格,将历史凝固。“正點观影”平台向全国读者发起“我与电影的故事”老照片征集活动(“我与电影的故事”老照片征集活动开始了)后,众多影人影迷向我们发来一张张珍贵的电影老照片。
“老广”导演郑华向南都记者发来数张关于电影《海外赤子》和《给咖啡加点糖》的老照片,并讲述了老照片背后他与这两部电影的往事记忆。
郑华导演。
集结两位电影女神秦怡和陈冲的老电影《海外赤子》是郑华第一次进入摄制组,身为“电影小白”的他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陌生;《给咖啡加点糖》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和代表作,它通过小人物视角为我们展现出中国电影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
《海外赤子》老照片
电影《海外赤子》拍摄于1979年。时年,郑华在珠江电影制片厂当摄影机械员,《海外赤子》是他第一次下剧组。
电影《海外赤子》拍摄于1979年。郑华导演珍藏的小人书。
这三张老照片,都是《海外赤子》剧组的工作照。原件并不在我手上,我那一份丢失了。以前珠影有一个照相室,改革以后照相室没了。除了剧组每人手上会发一张这样的集体照之外,很多老照片都存在一个艺术档案里,一部电影一个档案,《海外赤子》的原照片就在这个艺术档案里。
拍摄这些照片的人,是我们当年的摄影女助理罗燕,她还笑说:“我亏了!我拍照,却没机会在照片上面。”
照片中的我,当年23岁,刚刚从农村当兵三年复员回到珠影。因为在部队常常胃出血,身体不好,珠影领导让我干脆去做剪辑,不那么辛苦。但我总觉得干剪辑那是女孩子的活,我想学摄影做摄影,于是就干起了“摄影机械员”这个活计。那会儿,摄影机械员是摄影组里一个最基础的工作,负责搬机器、管机器、装胶片、管胶片,这是一个需要付出体力和脑力的活儿,虽然不能参与创作,但可以在资深摄影师的身边默默观摩和学习。《海外赤子》就是我第一回下剧组。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珠影拍了一批反映如何正确对待华侨的电影,《海外赤子》讲的就是陈冲饰演的南洋华侨的后代、农场女青年黄思华,如何顺利报考部队文工团的故事。这个戏本身具有音乐片的性质,里面唱红了五六首歌,主题歌《我爱你,中国》,就是陈冲一开始唱的,后来影响力变得很大,几乎被形容为“第二国歌”。虽然电影没太出名,但歌一直在唱,所以我对它也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情感。
电影《海外赤子》拍摄于1979年。时年,郑华在珠江电影制片厂当摄影机械员,《海外赤子》是他第一次下剧组。
那会儿,我们剧组就住在海南岛的兴隆农场——故事的发生地。第一张照片,是我们在山顶上拍陈冲唱《百灵鸟》那歌的时候拍下的。那天挺有意思,我们背着机器上了山,忽然间天要下雨,周围已经哗哗地下起雨来了,但偏偏这个雨在离我们的山顶上10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没有下,只有我们头顶上是晴空,周围全是雨。幸运得很,我们和机器都没有淋湿,大家还戴着草帽,兴奋地合了一个影。
那时候,我们的拍摄器材很简陋,因为在山上就没法打灯了,只能用反光板。以前的胶片很金贵,每场戏都要排练很久才正式开拍,所以那时候的戏都有点“作”,不那么生活,表演比较夸张,有点像当年拍样板戏的感觉。但摄影组里都是年轻人,大家那种意气风发、阳光灿烂的感觉,仿佛能从照片中流淌出来。
女主角陈冲在文工团舞台上的表演。
第二张照片,是女主角陈冲在文工团舞台上的表演。那时候,我对陈冲还没有太大感觉,她那时是个大二学生,读外语学院还没毕业。她刚刚拍完《小花》就来到珠影剧组,我们还没看到《小花》呢,就看到一个肉嘟嘟的、矮矮胖胖但挺可爱的小女生。在我们眼中她不算是大明星,她每天就是练练对口型、唱唱歌。
那时我眼中的大明星是秦怡老师。在剧组里,我第一次感受到秦怡这种老艺术家的风范。陈冲这场戏的画面那边,就是饰演陈冲母亲的秦怡。母亲看到女儿终于在文工团演出成功,她激动地留下了热泪。我生平第一次看到演员是怎么调动眼泪的,我以为是滴眼药水,秦怡老师是不用的。因为胶片金贵,不能一直拍浪费了,导演就让大伙儿现场安静一点,秦怡坐在那儿自己酝酿了两三分钟,眼泪就开始涌出来了,导演就在边上喊摄影师开机。老演员真是厉害!
后来,我们《海外赤子》剧组到北京拍一段长城的戏,我在北京看了《小花》,我觉得《小花》比咱们电影强多了,那种战争的场面、镜头的运用、象征的语言……都比我们珠影进步很多,那时我们才叹息道:“咱们没把陈冲拍好,太遗憾了!”
《海外赤子》结束拍摄,准备离开海南岛。
第三张照片,是我们剧组拍摄了几个月后,准备离开海南岛,我们一边继续拍船上的戏,一边坐着船回广州。我们借用了以前往返于海南岛和广州之间的红卫轮,在海口的秀英码头拍了一张剧组的集体大合照。
我还珍藏了一本《海外赤子》的电影小人书,当年的我就在《海外赤子》小人书的“改编”名单里头。读61中(现华师附中)的时候,我是班里的墙报员,一天到晚画墙报的,结果高中毕业进了珠影,没有如愿分配去学动画,反而分配我去洗印车间当洗片工人,洗了三年电影胶片,心里头很是不爽。但这促成了我的另一个小副业——编小人书。我们在现场拿着一个135黑白胶卷相机,不断抢拍演员们排练的镜头,就像现在拍演员的剧照一样,拍完以后我们就编小人书,副摄影王宏礼负责写文字,我和罗燕负责冲洗照片,把它们晒成一张一张的剧照,附好解说词后就寄给电影出版社。这些电影小人书现在很难寻觅了,我自己的也流失了,去年我在二手书网发现了这个宝贝,当即买回来珍藏。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都在我还是一个“电影小白”的时候发生的。刚刚入行,对电影懵懵懂懂的感觉,第一次进入摄影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陌生,我在边上傻傻地听他们讲什么是电影语言,我一个工人,剧组的边缘人物,什么都插不上嘴。但我真的很努力,不断地向他们问各种问题,差点把副摄影给问毛了。因为这个“第一次”,才开启了我的光影之路。那时我内心埋下一个小梦想——“我要在10年之内当上摄影师”。这个梦想的实现,比我的规划提早了三年,1986年,我真的当上摄影师了。
《给咖啡加点糖》老照片
1986年,郑华从北京电影学院学成回广州,创作出剧本《给咖啡加点糖》,被当时颇具知名度的导演孙周看中,郑华有机会当上影片摄影主力。1987年该片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提名,这是郑华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
以前电影行业论资排辈,想当上导演或电影主创至少要熬到50岁。我做梦都想不到1986年,我刚刚30岁出头,从北京电影学院“干部研修班”一毕业,就有机会当上其他老前辈可能奋斗一辈子才能当上的编剧和摄影主力。
《给咖啡加点糖》海报。
《给咖啡加点糖》是我从电影学院学成归来后创作的剧本。当时整个中国电影界的风气是老电影厂纷纷成立青年摄制组,启用年轻人。珠影青年摄制组拍摄的《绝响》口碑反响不错,获得金鸡奖最佳艺术指导,为我们作了很好的铺垫。珠影的领导鼓励大家没事多写写剧本,我忽然间才思纷纷涌上来,就写了《给咖啡加点糖》。写完后将剧本上报给领导讨论,会议讨论通过的当天下午,正好碰见孙周,他听说我写了个剧本就赶紧拿回家看,看完后,他当即说:“我来导!”我实际上是先当编剧,才有机会当上摄影主力。
回想起第一次当摄影,真是战战兢兢。《给咖啡加点糖》第一个镜头在上下九拍的,拍摄一群大学生聊着天准备到车站来搭车。孙周导演尖尖的大嗓门一喊:“预备-开始-咔!”之后停了,我忽然想到好像没开机,我太激动了,第一个镜头第一条竟然忘了开机。
我和孙周导演的缘分比较巧合,我们是电影学院的同学。当时孙周属于成功人士,他的《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都拿过奖,他带着拿奖的光环去电影学院读书,而我当了助理几年才去读的,我们对他怀有一种崇敬的心情。读书这两年,孙周和我还有几位摄影同学组成一个联合作业小组,基本都在一起拍作业。
《给咖啡加点糖》主创合影。左二孙周,左三郑华。
《给咖啡加点糖》这张主创合影,是我们在旧交易会楼顶上拍完最后一场戏的合影。最后一场戏讲述电影里的小弟要过生日,请了一帮同学玩,可男主角刚仔因为刚失恋感觉很失落。这实际上折射出我们这一代人当时的焦虑不安,相反小弟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想象,改革开放后,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想法,而我们这一代人面对改革开放的诸多变化却显得无所适从。最后这场戏表面上很欢快,实际上情绪有点忧郁,我们拍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电影男主角的饰演者陈锐当时是珠影最火的小生。
我珍藏了当年男女主角的电影海报。男主角刚仔的扮演者陈锐是当时珠影最火的小生,他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刚仔的形象。剧本中的刚仔才20岁,我设想这是一个青春片,有很多舞蹈,充满骚动不安的感觉。陈锐是大院出身,形象正气,不像有点痞气的街边仔,他要极力往这个方向靠,不容易。我心里挺喜欢李凤绪的,她偏清秀,比较符合女主角的形象。
影片里扮演小弟的演员是一个女孩,是著名演员杜雄文和配音演员姚锡娟的女儿杜蓉。
小弟的选角就非常有意思,我和孙周一直找不到适合小弟的演员,一天我们走进省话大门,看见一个穿短裤子、剃小短头的孩子在倒垃圾,孙周说这孩子不错,问他是谁,叫什么?她说她叫杜蓉,是著名演员杜雄文和配音演员姚锡娟的女儿。我们觉得她就像一个小男孩,干脆让她演小弟,所以其实是一个小女孩演了我们戏里的小男孩。除此之外,影片中的配角都是业余演员,是我们戏里这帮唱歌跳舞的孩子带着我们在广州逛街时左一个右一个找回来的。
这个戏被誉为“中国新都市电影”的开山之作之一。广州的改革开放比较早,陆续出现了很多新风气新现象,都市人在面对现实和未来,开始为自己有所打算,剧中人有自由摄影师、广告人,表面上看着很开心,玩耍跳舞、挥洒汗水,但每个人面对未来的强烈不确定性,内心都有些焦虑不安。这是中国现代电影一个实验性的阶段,从电影学院出来的人,每天都在讲电影新观念,有一种创作欲望要往死里整出一些新东西,这种感觉促使那个年代出现了一批探索片、一批充满探索精神的电影人。
重新拿着这些老照片,回想起青春岁月,我不禁感叹当年自己真的是很执着地去做一件事情,有勇挑重担的责任心,一切为了这部电影而努力付出全部。这是一股整体往上冲的劲儿,整个珠影这股劲儿非常强烈,启用年轻人的胆子非常大,想要把珠影做成一个全中国受人赞赏和尊敬的电影企业。当下,广东电影还处在一个表面热闹、实际上底气不足的现状中,我们要找回这种做电影的初心,立志做电影的青年,要有足够的积累和准备,做创作、写剧本、懂宣发、多培养优秀制片人,当机会来临就必须抓住,敢想敢做。我相信,广东电影、大湾区电影的明天将不负我们的想象。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蔡丽怡 实习生王蕾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