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必须知道的是什么(浅谈哲学道家哲学精髓)
道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强有力分支,一直为我们现世的生活提供了很多哲学依托和生命营养,它追求永恒的逍遥或解脱的目标一直为后世的很多人所效仿和膜拜,在普通人眼里,这种逍遥、解脱会被理解为得道成仙或羽化仙逝,再也没有了人间的苦、痛、恼、恨、痴等一切让人感到难受或不悦的情感,这种理解在普通人那里可能会显得浅薄,但是在道家那里,却体现为一种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生命延续或死后的一种美好畅想和寄托。
那么道家的处事哲学精髓有哪些呢?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众生,该如何掌握和运用这些学问呢?一起来看下。
什么是“道”?
要想了解道家,了解道家的处事学问,就必须要了解“道”,什么是“道”呢?道家是这样定义的,道,无形无状,混而为一,是万物之母,是宇宙唯一的整体存在(个人觉得,在这点很有些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道”,也叫“无”“一”,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万物最原初的混沌总体。其状态不是静止的,而是永远在不停地流转、变迁(这点从道家的太极图就能看出,两个鱼样图案的背后,昭示着万物的相生相克、演化流转、对立统一)。
“道”,包容一切,容纳所有,呈现出一种富有对称的和谐,它是个体生命的自然发展,个体行为的自然作用。所有不遵守这种自然而为的“为”都是一种非“道”。
三宝处事
大家都知道,道家有三宝,即老子所说的:慈、俭、不为天下先。意思就是慈祥、良善、不去争名夺利(这三宝对于现今的人来说,能全部做到的真的太少,光第二项俭朴,不浪费,很多人都没有做到)。
六字哲学
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在为人处世上都讲究退、避、柔、敛、朴、拙。退就是不激进,以退为进以守为攻;避就是不争、避其锋芒,保护自身;柔就是以柔克刚、不去硬碰硬;敛指的是内化、内敛、不张扬;朴就是简朴、朴实,自然和谐的生活;拙不是指笨拙,而是代指一种大智若愚,不耍小聪明。记住这些,对今后的人生会有很大裨益。
善用减法和除法
除了三宝和六字哲学,道家还教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用减法和除法,学会后还要善用。道家对于处事和生活为何不用加法和乘法呢?这里面藏着很大的智慧。因为道家很早就认识到,人一旦到了一定年岁,对于人生之事,你再用加法或乘法,不仅不会对你有助益,而且还会徒增很多无谓的负担和烦恼。人活世间,实属不易,你再往本来就苦痛纠结的身心上增加额外的累赘,那不是自寻烦恼么?而且身心到了一定程度,也不允许你这样做。
道家的减法和除法,对纷繁复杂的人生来说是一种境界,一份行之有效的修为方法。像举重若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为而无不为,这些道家的智慧总结,对于表面忙碌实则内心空洞且又时刻处于现代科技文明的包围中的今人来说,真乃一剂心灵良药,也是我们获取内心幸福的必修之路。(在此,想补充的是,减法和除法,不仅对于个人、人生有帮助,对于一些企业也很有帮助,现在有些企业存在着很多弊端和瓶颈,其原因就是只会用加法和乘法,不去思考和内省减法和除法,一些企业家或有洞见的企业主已经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们开始在思想、制度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良和调整,这是中国企业之幸运,也是道家绝学之发扬,之传承)
“贵生”“养生”观念
人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是一种特殊的宇宙生命存在。如果有人问宇宙中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我想几乎所有的答案都会指向人。因为宇宙中没有什么再能比创造出一种有智力、情感、精神追求的人更伟大的了。
西方人本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没有区别,后来西方又有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严格区别开来,以凸显人的地位,他们认为人高于自然,是万物之灵长,宇宙的统领者,人对于自然有绝对的权利,甚至拥有“生杀”大权(这直接导致了动物灭绝、无数森林被砍伐等残酷事实,虽然西方现在意识到了这点,但为时已晚,死去动植物还能复活吗?)。
而道家不这样认为,道家主张把人纳入到自然的大和谐中,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也需要人去养护,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隶属于一个整体,是内在统一的。《太平经》说:“人者,乃中和万物之长也,尊且贵,与天地相似”,非常朦胧但却深刻的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区分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又保有了人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此思想引领下,人的生命被认为非常尊贵,每个人活在这个世间,都理应得到尊重和爱护(自然中的事物我们也应该同样持此态度),作为人,不仅应该得到社会所赋予他的现世快乐和美好追求,更应该学会养护自己的生命体,以期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个人觉得,这或许是道家对永恒生命的一种理想追寻,但又带有着乌托邦式的反现实色彩,没有做到遵守自然的生老病死之规律,对此,我是持批判态度的,而后来的道家炼丹术、长生不老药等说法,更是偏离了理性和科学,完全不可取不可信)。
对于现实世界,尤其是战乱时期,道家的这种清静无为、修道成仙的特殊生活方式,为那些痛苦、迷茫、求告无门的灵魂,在心灵上带来了很大的慰藉和人文关怀,它和儒家一样体恤到了人民的疾苦,并行之有效的提供了一个让那些出世之心灵可以所有修为、疗治的平台,也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在某种程度上找到了一个落脚点和归宿地,从这方面看,道家的哲学或学问尽管与民间接触不多,在很大程度上还隶属出世,但在实际的效用方面,却完全不输于儒家的“入世之哲学”。
运营编辑 敦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