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雷音寺有多少妖怪(小雷音寺究竟暗藏什么秘密)

文:白玉基(作者原创授权)

《西游记》第六十五回,题为“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讲得是小雷音寺妖王黄眉大王幻化如来佛祖模样,将唐僧师徒一并拿下,孙悟空纵有通天之能,也对妖王无可奈何。在这一回中,《西游记》作者(以下简称作者)的确如题目所说,是他假设了一处情景,然后宣讲了一番佛教的因果之道。作者虚构的故事中,“小雷音寺”是妖邪假设的,实际上这“妖邪”,“小雷音寺”,还包括唐僧师徒都是作者的假设,其中妖邪手中的法宝原型更是体现了作者的玩世不恭的心境。

写小说就是这样,作者会从实际社会生活中积累各种典型的社会事件、神话传说等,然后应用拼凑、移花接木、无限夸张等艺术手段,用文学笔调创设一片历史地理环境,让虚构的各色人物之间发生种种有趣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回顾我们身边的好多人对待《西游记》的态度,一般都要经历以下过程:从相信到痴迷,再进行理性的认知,最后开始彻底否定。更有甚者,把小说《西游记》当作“历史、地理教科书”在研读,提出一些对《西游记》的评论:如“滑稽的成人童话”、“天马行空、胡说八道”等等。也有学者只看重书中的诗词,赞不绝口;也有学者心存疑虑,经过长期的思索就是无法理解在古代,南方和北方的各类、不同时令的水果怎会跑到同一张餐桌上?等等。

近乎所有的知识分子,也都认可《西游记》是在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可是一但有人从《西游记》中挖掘一点历史、地理、文化的东西出来,全体一致认为怎能从虚构的小说中挖出历史?怎能相信神话小说中所说的故事?等等。岂不知我们多数人还不是从小说《三国演义》中了解了“三国”的历史?若没有易中天先生,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教科书看呢!并把虚构的东西当作基本常识。你若不信?在这里立马就可以做个测试:1、在赤壁之战中是谁烧了曹操的战船?答案:周瑜;2、是谁气死了周瑜?答案:诸葛亮,三气周瑜嘛。历史的真实真是这样的吗?历史证明:真正烧战船的是曹操本人下的命令;周瑜是在领兵攻打西蜀的途中暴病而亡的,有学者考证很有可能是孙权指使人下了毒,笔者很认可这种说法。

小雷音寺有多少妖怪(小雷音寺究竟暗藏什么秘密)(1)

《西游记》是小说,整本书是虚构的,这没错。但作者在虚构这本书的过程中,他并没有脱离中国古代史,并没有离开古代西域少数民族群体的实际生活方式,也没有忘记中原历世历代帝王们的功过是非……

一部成功的小说,其虚构的所有角色人物都应该有生活原型,将好多具体社会人的个性特征聚合在同一角色人物身上,这也是小说家惯用的手段之一。读者通过对角色人物的了解,能在自己的身边找到一些和角色人物相似的人物原型,并受到启发和得到对人生的感悟,这样的小说就是成功的文学作品。

《西游记》之所以著名,根本原因也就是作者所构想的宏大场面、所讲的充满正能量的唐僧取经故事能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广大读者发生共鸣!如此扣人心弦的神魔故事,大家尽情地去享受好了,可是也出现了很多学者,都不相信《西游记》只仅仅是表述了“唐僧取经故事”那么简单明了。也真的是想要挖掘出深埋其间的所谓的“微言大义”。

机缘巧合,笔者偶然发现了《西游记》中埋藏了不少的中华及西域的历史地理线索。如果只关注其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我们看到的,真也就是富有滑稽意味的、极其简单明白的成人童话。但作者在《西游记》中倾注的笔墨,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如果抓住作者给予我们的种种线索,大胆去想、合理去推测,那么《西游记》中埋藏的学问足以影响后世不知多少代。

“小雷音寺”这两回,作者在用幽默的笔调讲述唐僧师徒遭难与在天神的帮助下脱难的情境之外,其中也隐藏着作者对佛教系统的一种批判、讽刺的态度。

小雷音寺有多少妖怪(小雷音寺究竟暗藏什么秘密)(2)

开始讲到:“这回因果,劝人为善,切休作恶。一念生,神明照鉴,任他为作。拙蠢乖能君怎学,两般还是无心药。趁生前有道正该修,莫浪泊。认根源,脱本壳。访长生,须把捉。要时时明见,醍醐斟酌。贯彻三关填黑海,管教善者乘鸾鹤。那其间愍故更慈悲,登极乐。”词中温馨地给读者们一番提示:要为善的同时,更要睿智,认根源,明辨是非,如此管教你也能乘鸾鹤、登极乐!这是作者对读者们的一种承诺,也是对取经人,类似“唐僧”一样群体的一种嘲讽;这里也表现出作者所倡导的一种“务实”的人生观。“登极乐”也是佛家面对广大信众开出的一剂诱饵,但在这一章回中所谓的“乘鸾鹤、登极乐”其含义不再是大众所理解的来世或未来的幸福,而是道家的一种炼丹方式。俗人也可以理解为男女之间的“及时行乐”活动。白玉蟾真人也有提示:“一得便超三界外,乘鸾跨鹤蔼枫宸。”玉蟾曰:大丹妙药,至灵至神,非世间金石草木,黑铅水银,亦非炉釜水火,俱是有形有质可见之物。”这也非、那也非,“至灵至神”的大丹妙药到底是什么?真人也不想与俗人一般,不加修饰地把“做神仙”的好处直接说出来。

讲故事必须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活动等,想必《西游》作者也会把故事地点拉来扯去,让读者感到迷茫。若容我推测的话,这两回章节影射的地理位置是今天甘肃省天柱县、青海省互助县及西宁市所在地。因为文中潜藏着“天柱”、“西山”、“东山”、“西平”等词汇。举例如下:

师徒们也自寻芳踏翠,缓随马步,正行之间,忽见一座高山,远望着与天相接。三藏扬鞭指道:“悟空,那座山也不知有多少高,可便似接着青天,透冲碧汉。”行者道:“古诗不云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但言山之极高,无可与他比并,岂有接天之理!”八戒道:“若不接天,如何把昆仑山号为天柱?”行者道:“你不知,自古天不满西北。昆仑山在西北乾位上,故有顶天塞空之意,遂名天柱。

据笔者拙见,“昆仑山”是互助县五十镇境内的“阿咪多藏”山。“阿咪多藏”是藏语译音,意思是“祖山”。唐僧有没有到过今天的互助县境内是个未知数,但笔者深信《西游记》作者到过的。这尊“祖山”能从互助县城所在地、丹麻镇、五十镇都能看得见。此山巍峨,直冲云天,说他是“天柱”一点也不夸张。

小雷音寺有多少妖怪(小雷音寺究竟暗藏什么秘密)(3)

根据作者以唐僧师徒眼前的景物描写,也很符合古人从河西走廊进入青海湟水盆地的地理实际:

那呆子赶着沙僧厮耍厮斗,老师父马快如飞,须臾,到那山崖之边。一步步往上行来,只见那山:林中风飒飒,涧底水潺潺。鸦雀飞不过,神仙也道难。千崖万壑,亿曲百湾。尘埃滚滚无人到,怪石森森不厌看。有处有云如水滉,是方是树鸟声繁。鹿衔芝去,猿摘桃还。狐貉往来崖上跳,麖獐出入岭头顽。忽闻虎啸惊人胆,斑豹苍狼把路拦。唐三藏一见心惊,孙行者神通广大,你看他一条金箍棒,哮吼一声,吓过了狼虫虎豹,剖开路,引师父直上高山。行过岭头,下西平处,忽见祥光蔼蔼,彩雾纷纷,有一所楼台殿阁,隐隐的钟磬悠扬。

从甘肃省天柱县翻越大阪山就可以进入互助县境内,其中森林茂密,高山阻路,“行过岭头,下西平处”,“西平”一词便指西宁城所在地。唐僧师徒与妖邪遭遇之后,“这行者纵筋斗云,起在空中,见那怪回兵闭门,方才按下祥光,立于西山坡上”……。“却说行者跳在九霄,全了性命,见妖兵回转,不张旗号,已知众等遭擒。他却按下祥光,落在那东山顶上”。孙悟空飞来飞去,先后落脚到“东山坡”、“西山顶”,“西山”与“东山”今天是隶属互助县行政区的两个乡镇的名称,该名称是按两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命名的,完全可以是古代地名。

于是唐僧师徒来到“小雷音寺”。《西游记》作者笔下,这座寺院是妖邪所假设的,我们品读《西游记》可不能让作者牵着鼻子走。作者的视角中,类似“小雷音寺”一样的禅院在明朝时期在湟水流域真有不少个,每座寺院摆在那里,唐僧纵有十万个对佛的诚心,他可以一步一磕头地进入每个寺院进行参拜,但寺内有无真佛?这便是作者想要阐述的金丹妙诀!现实中,身披佛衣的佛子们有几个是金身佛陀的化身?倒是孙悟空这位“碧眼猢儿识假真,禅机见象拜金身。黄婆盲目同参礼,木母痴心共话论。邪怪生强欺本性,魔头怀恶诈天人。诚为道小魔头大,错入旁门枉费身。”文中赞扬“碧眼猢儿”的英明,实际上这座寺院、妖邪、唐僧师徒,这所有的故事元素统统是《西游记》作者所假设的。我们作为读者,该赞扬的并不是孙悟空的能明察秋毫的眼功,而应该是《西游记》作者本人的、能够参透人间万象的眼界和他的灵魂所处的至高境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