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的来历及成佛的故事(大闹天竺里的佛教思想)

农历丙申猴年的春晚,因六小龄童的缺席成了国人遗憾的一件事,新旧相接的又一年正月初一,王宝强导演的贺岁喜剧《大闹天竺》上映了,他在里面扮演“武空”,当时我在想这个电影怎么不在猴年新年上映呢?在《泰囧》、《港囧》嬉笑怒骂风格的沿袭下,也不知道是否会有新的开创,于是我也赶紧去观影。

阿弥陀佛的来历及成佛的故事(大闹天竺里的佛教思想)(1)

影片讲述盛唐集团总裁唐宗突然离世并留下遗训,让他的儿子唐森在穷小子武空的陪同下前往印度寻找遗嘱的故事。开场武空施展非凡武艺,阻止拆迁公司破坏他的“小楼”,后来和唐森达成不拆小楼的协议,即必须陪他去印度找寻遗嘱,于是他们便踏上了印度的神奇搞笑之旅。观众一路都被剧情吸引,有“东北黄毛”的搞笑刺杀,有吴静的“痴情埋伏”,更有终极杀手的绝招出击,且印度风情浓郁,从盛大的印度婚礼到纱丽场的天竺少女,再到沙漠之城的决斗,喜剧元素众多,全篇可谓跌宕起伏、悬念重重,结尾亦升华了主题。虽然大家对此片评价不高,但我觉得影片中暗含的佛教思想是非常值得回味的,下面我们一起用佛教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这部影片吧。

影片特别突出了众生的“苦”。《法华经》上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佛教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影片的主人公“武空”身上突出体现了“爱别离苦”,幼弟失散,拼命保护“小楼”,就是想让弟弟能找到回家的路,憧憬有朝一日和爱弟团聚,努力忍受被人猜忌、吞食辣椒等痛苦。吴静对唐森狂热的爱恋最终变成了对方胸口的烙印,唐察苏面对刺杀失败时的挣扎气愤,这都是“求不得苦”。人处在“有情世界”,有知觉、有情感,被贪欲控制、被无常蒙蔽,都会产生心灵上的痛苦。

阿弥陀佛的来历及成佛的故事(大闹天竺里的佛教思想)(2)

有“苦”,众生才会寻求“解脱”,影片在这个角度着力颇多。人之所以痛苦,佛教认为是无知,即是无明,未有智慧。《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蕴皆空”,教导众生破除虚妄执著,如此才能解脱自在。我认为首先承认痛苦,正视生活的不足,试着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物,让时间慢慢治愈自己。如果一味逃避痛苦,痛苦始终都会在。影片中武空在得知小楼被拆,痛苦万分,尽管唐森说他弟弟死了,但是他一直坚信弟弟会回来的。吴静知道唐森不爱她,最终接受了对她好的朱天鹏。最突出的地方即是武空和敌人决斗的那一段,遍体鳞伤之后到了湖底,从神猴神像那里得到力量,最终打败敌手,暗喻了武空大彻大悟之后的无穷力量,虽然戏剧性,但这就是佛教“悟”的本质,也许是到了绝境,也许就是生活中的那么一瞬。最后六小龄童扮演的父亲面带佛光出现,遗书公布,一切真相大白了,此时,剧中人物也都得到了解脱。

阿弥陀佛的来历及成佛的故事(大闹天竺里的佛教思想)(3)

唐森、武空、天鹏、吴静,这不就是《西游记》的现代折射吗?不仅是寻找遗嘱的过程,也是一场心智成长经历,每个人都经历了身体和心灵上的折磨,最终都得到了释怀。我突然想到猴年结束了,此时上映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六小龄童”情怀,也可能是一种圆满吧。

虽然有人说这部电影剧情荒唐夸张,不好看,但我认为从一路花花绿绿、打打闹闹的“色相世界”中延伸出来这条佛教线索,也是实属不易,这比之前的《泰囧》和《港囧》更多了一抹信仰色彩,所以个人觉得《大闹天竺》是一个不错的电影。

阿弥陀佛的来历及成佛的故事(大闹天竺里的佛教思想)(4)

此时,我不禁想起了去年过年在东北吉林旅游时看的《三打白骨精》,巩俐演得真是好,因为怨恨,誓愿退出轮回,永世为妖,唐僧最后牺牲自身也要度化她,最后她身着白衣的那一抹微笑,恰如佛祖拈花一笑的智慧,她了悟了,感动至深。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电影吧~

文章授权转自美学文化驿站

图片均来自网络,有问题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