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父母和子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很多家长在孩子年幼时,采取的教育方式是绝对的控制,彼时,孩子非常乖巧听话,养育十分省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深度解析父母和子女?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深度解析父母和子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深度解析父母和子女

很多家长在孩子年幼时,采取的教育方式是绝对的控制,彼时,孩子非常乖巧听话,养育十分省事。

到了青春期,这种情况会来个180°大转折。

孩子变得嚣张,一意孤行,无所畏惧。换父母变得谨慎、不安、各种看孩子脸色行事。

让人不禁诧异,他们是不是拿错了剧本?

中国家庭,很多都是“家长制”的:父母说一不二,作为孩子只有服从。

“家长制”的家庭里,孩子终有一天会和父母身份互换,只不过时间或早或晚;而“平等制”的家庭里,亲子间始终如一地相处着。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无非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不欺他小,他自然也不欺你老。”

许多父母从不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要听大人的话?

在一部分人看来,家长对孩子的控制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我生了你,你吃我的喝我的,凭啥不听我的话?

有些家长还会通过训斥甚至打骂孩子来建立权威,当孩子变得小心翼翼、学会看父母眼色行事时,他们还会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管教有方,培养了一个“听话的孩子”。

殊不知,教育孩子,靠的不是家长的权威。以权威和打骂为手段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与子女的关系疏离甚至埋下仇视的种子。

一些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身体的变化和个人意识的觉醒,而产生心理膨胀,出现父母口中的“叛逆”现象。

更多孩子的“爆发”,会随着父母日渐衰老后才逐渐表露:

因为你老了。

因为我不吃你的喝你的。

因为我能离开你。

因为我有反抗的能力。

随着时间流逝,父母管理孩子的“枷锁”终有一日会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过去“听话的孩子”,现在“听话的父母”,一样的小心翼翼。

这是父母的悲哀,也是孩子的悲哀。

孩子小的时候,总要小心翼翼,担心父母不爱他、骂他、打他。

父母老的时候,也要小心翼翼,担心孩子不管他、恨他、虐待他。

这样的关系,从经营的起点就是错的。

但其实好的关系,并不需要“听话”,而是需要尊重。

平等的、开放的交流,是保证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那些特别叛逆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原地踏步、不肯成长的父母。

所以,无论孩子处于哪个年龄段,父母保持自我觉察和成长都至关重要。

1. 不要开口就下“命令”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渴望被当成大人,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

所以父母不要开口就是下命令,“你应该......”“你不能......”

如此一来,在孩子心里,你只是一个领导,亲子关系会越来越疏远。

2. 签一份“保密合同”

偷听孩子打电话、偷看孩子日记,或者是上网看孩子的留言等美其名曰是“为了解孩子”的行为,千万不要有。

这是破坏孩子对父母信任度的首要杀手。

和孩子签了一份 “保密合同”,写下什么事情是父母可以知道的,哪些是属于孩子的秘密,然后双方违规会怎么样。

3. 同一错误别老调重弹

对于同一错误,千万不能“老调重弹”,这会引起孩子的厌烦情绪。

批评要切中要害,简短数语指明问题,也要避免“廉价”的表扬,过多的表扬使孩子对表扬失去敏感性,失去激励作用,甚至怀疑表扬的真实性。

4. 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要想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观念一定要改变,因为亲子间的关系模式是互相作用的。

请从高低式(父母强势,孩子弱势)的教育模式换为平等式的教育模式试试

孩子有孩子的关要过,父母也有父母的路要走,我们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你未必要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但起码要做个敢于承认不足,敢于让孩子活出真实自我的父母。

希望每个父母,都不再以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为骄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