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市场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
编者按: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超1.6亿户,这也是中国经济韧性所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内在要求,也是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确定重点任务分工,并提出21项措施;10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及,“要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近期,多部委从支持实体经济、稳外贸等方面对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出具体政策安排,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放管服改革市场体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放管服改革市场体系
编者按: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超1.6亿户,这也是中国经济韧性所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内在要求,也是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确定重点任务分工,并提出21项措施;10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及,“要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近期,多部委从支持实体经济、稳外贸等方面对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出具体政策安排。
政策措施如何落地?怎样找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着力点?《证券日报》记者就此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和市场人士,以飨读者。
融资财税信贷多方位帮扶 1.11亿个体工商户今迎重磅利好
本报记者 包兴安
《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简称《条例》)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将有力推动个体工商户实现长远健康发展。
个体工商户可视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10月2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1.11亿户,占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可带动近3亿人就业。
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个体工商户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在稳增长、保民生、促创新等方面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今年超预期因素带来冲击背景下,出台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行政法规,对于增强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和预期,稳定宏观经济增长大盘,无疑显得更加重要。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经济回稳向上极为不易,个体工商户生存发展仍存压力,需要国家从各方面给予更多关怀与支持。
《条例》提出39条具体内容,为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其中,资金对个体工商户经营尤为重要。《条例》分别从资金、财税、贷款三方面作出安排:
《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充分发挥各类资金作用,为个体工商户在创业创新、贷款融资、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国家实行有利于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财税政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严格落实相关财税支持政策,确保精准、及时惠及个体工商户;国家推动建立和完善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和提供适合个体工商户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个体工商户贷款规模和覆盖面,提高贷款精准性和便利度。
刘兴国表示,财税方面的优惠,可以实质性降低个体工商户经营成本,增加利润;金融方面的支持,可以缓解其资金压力,保障正常周转,维持生存运营。
今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个体工商户等小微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走访帮扶,解决其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
财税政策方面,出台了包括对个体工商户实施留抵退税、减免资源税等“六税两费”、缓缴所得税等“五税两费”、阶段性免征增值税、缓缴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中央财政为个体工商户贷款主体贴息2.5%等措施。
“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店里收入明显下滑,资金周转压力很大,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开展,为我们个体户的生存发展缓了一个气。今年我们总共获得税收优惠约2万元,大大减轻了经营成本。”河北省一家餐馆的店主王先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笔资金用在了员工工资和水电费等方面。
白彦锋表示,税费是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企业生产经营的必须成本。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不仅为市场主体减负给予了真金白银的支持,也表明了国家坚定支持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市场主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坚强信心。
金融政策方面,今年出台了包括对个体工商户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续贷、为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等措施。9月23日,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引导银行机构进一步落实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主动跟进了解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货车司机等的融资需求,对于符合条件的,及时提供延期还本付息、续贷等服务,努力做到“应延尽延”,切实缓解企业流动性困难。已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办理延期还本付息金额超4万亿元。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金融支持政策是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未来还可从租金、物流等角度给予更多支持。
刘兴国表示,未来政策的帮扶方向可进一步细化,例如引导个体工商户提高市场机会识别与把握能力,确保找对市场;同时,引导个体工商户转变经营理念,增强品质意识,向市场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提升顾客黏性,维持市场稳定;此外,推动产业生态建设,引导大中型企业加强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作,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稳固合作关系。
政策发力促制造业发展 专家建议用好多元化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
见习记者 韩昱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近期,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举措陆续推出。
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10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同等支持采购国内外设备,扩大制造业需求并引导预期”“制造业新增留抵退税到账平均时间已压缩至2个工作日,要继续落实好这一即申即退举措”;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继续将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在政策“组合拳”协同增效背景下,我国不断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建议用好多元化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助推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政策“组合拳”成效初显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加大对制造业金融支持力度,随着相关政策落地,已收获显著成效。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受国务院委托,就金融工作情况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时表示,2022年以来,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今年以来制造业信贷投放持续高增。一段时期以来,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缓解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政策面对制造业投资的支持力度较强,其中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持续处于2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
“制造业贷款,尤其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加速投放,体现了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我国信贷结构继续呈现出工业和制造业筑底企稳、普惠小微稳步提升、绿色贷款加速增长的变化特征,融资需求改善更多集中在企业端,反映出企业发展信心增强,融资需求明显回暖。”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庞溟认为。
在加大引导金融支持力度的同时,税费支持政策也是着力点之一。今年实施了包括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进一步延长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政策期限等措施。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9月20日,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达22113亿元。分行业看,制造业退税5818亿元,占比26.3%,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
“今年我国用税费支持政策支持企业稳生产,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制造业主体,有效帮助制造业企业减轻了成本压力。”明明表示,在收到退税款后,企业得以积极改良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原材料采购,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打造新的市场竞争力。
在明明看来,要继续释放减税降费红利,落实制造业增值税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精细服务,更好地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用好金融“工具箱”
随着近期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加码,专家建议进一步用好金融工具、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展望未来,庞溟认为,金融机构应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充分利用多元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有效缓解部分制造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政策性银行也可结合职能定位,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作用。
明明表示,金融机构应从战略层面把握制造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趋势,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杠杆作用,积极支持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转型升级融资需求,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产品供给、调整产业布局。同时,依托信息技术打造数字金融体系,通过快捷融资服务,加强对制造业企业的拓展渗透。
庞溟建议,资本市场也要更好地发挥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优质企业到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各级政府可以用好上市培育、奖励等相关政策,协同交易所、中介机构加大上市挂牌的培训辅导和服务力度,积极鼓励和推动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大力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制造业企业质效。
“各部门可以支持优质制造业企业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开展股权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以及各种创新性融资工具。”庞溟称。
外贸新业态支持力度加大 跨境电商综试区第七次扩围渐行渐近
本报记者 刘萌
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是稳外贸的重要发力点。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以下简称《分工方案》)提出,“加大对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支持力度”。
在具体措施中,《分工方案》明确,2022年底前再增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出台更多支持海外仓发展的政策措施。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可以促进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各项优惠政策有利于激发外贸主体活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继而带动扩大更多优质商品进出口,更好地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1.6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5.7%。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8.6%,实现连续增长。
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金海9月27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2022年1月份至8月份,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9710贸易方式)和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9810贸易方式)贸易增长迅速,下半年以来两类贸易方式增幅超过60%。
此前,国务院分别在2015年3月份、2016年1月份、2018年7月份、2019年12月份、2020年4月份和2022年2月份,分六批在杭州、天津等132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伴随着第六批27地入围,综合试验区在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实现地级市全覆盖。
“六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不仅在跨境电商制度创新上涌现出很多优秀案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而且这些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主力军,培养了一批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我国第一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杭州为例,七年来共培育电商卖家4.9万家,海外注册商标超过2000个,价值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领军企业有23家,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对于哪些地区有望第七批入围?肖本华认为,更多具有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基础的中西部城市可能入围,地方优势产业与跨境电子商务结合空间大的一些沿海地区县级市也有机会入围。
“回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历次扩围,主要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从东部经济发达、外贸基础较好的地区,稳步向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扩散;二是由原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所在城市,向其周边中小城市渗透。”付一夫分析说,此次扩容有望延续这一趋势,即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以及部分一二线核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有望入围。
未来如何把跨境电商的潜力发挥得更好?付一夫建议,首先,跨境电商相关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打造中国企业特色品牌形象,提高品牌营销与管理能力,加强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跨境电商和物流相关企业要积极参与海外仓建设,加快重点市场海外仓优化布局,同时不断加强数字化水平,科学提升库存管理和市场判断能力,有效预测和防范各种风险;最后,要在建设自主大型国际电商平台、探索建设海外物流智慧平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不断发力,完善与行业高速发展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增强本土企业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并帮助更多中国制造产品销往海外。
在肖本华看来,关键是要通过“放管服”改革,为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如在贸易融资方面根据跨境电商企业的需求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