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三纲(三教谈之儒教教义的核心)

前面我写到过,儒教符合宗教特征的其中一点就是儒教有着属于自己的宗教教义核心。那么儒教的教义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首拜“天地君亲师”、重守“三纲五常”。

这两个可以说是儒教的基本行为准则及基本教义。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呢?

儒学的三纲(三教谈之儒教教义的核心)(1)

天地君亲师牌位

首拜“天地君亲师”

什么是天地君亲师?顾名思义:天地在前,君亲在后,师次之。那么师排在末尾就不重要了吗?其实不然,在这里面最最重要的,也是儒教最终想要推出的便是这个“师”。下面我来具体分析给大家看:

一、儒家思想首重的便是一个“礼”字,孔子便是一个守“礼”的行家,所以儒教首先需要尊敬的便是“天地”,因为在儒学思想里天地是万物之母,没有天地则没有生命的根本。

二、“君亲”为后,则是因为君王是皇权的体现,代表了世间最高的权力者亲则代表了血缘流传,没有血缘关系上的流传也就没有了人类的生殖繁衍。

三、“师”次之,这个“师”代表孔子也只代表孔子,儒家认为只有孔子才是世间万物真正的“老师”,只有他及他说代表的儒家思想才是世间最根本的、最崇高的思想。

那为什么我会说在这五个字里“师”才是儒教最重要,最想突出的呢?因为“天地”所代表的观念是很抽象的,而“君亲”只能代表一世,只有“师”才能万世留芳

儒学的三纲(三教谈之儒教教义的核心)(2)

天地君亲师牌位

所以在世人的心目中,孔子早已是被神格化了的人:他即代表了儒教的最高思想,也代表了儒教的精神文化;他既是世间伦理纲常的“创立者”,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楷模。

重守“三纲五常”

“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对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严格的人伦纲常,特殊的道德关系。

儒学的三纲(三教谈之儒教教义的核心)(3)

三纲

儒学的三纲(三教谈之儒教教义的核心)(4)

五常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人伦关系的行为准侧。

其实“三纲五常”不是由孔子提出的,而是由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孔子他曾提出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观念孟子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说,董仲舒则在他们二人的思想下进一步发挥,结合“贵阳而贱阴”的阴阳理论,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儒学的三纲(三教谈之儒教教义的核心)(5)

关于三纲五常的古书

正是这样,自董仲舒开始,儒教人士开始把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强加于儒学之中,把社会纲常上升到宇宙的根本法则,并做为世间一切行为的准则执行,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政治秩序稳固。


纵观儒教发展历史,儒教提倡世间一切首拜“天地君亲师”,首重“三纲五常”,以自身的伦理道德观念强加于社会关系之中,建立自己的一套行为标准,哪怕到了现在,儒教的很多伦理道德也早已是深深植入我们的心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成为我们中国社会体系的一部分,一部根深蒂固的部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