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 诗:柳袁照你知道吗

柳袁照 诗:柳袁照你知道吗(1)

《幼学琼林》是一本明清小孩启蒙教材,很有趣,分门别类,介绍各种知识。“师生”这部分,是介绍老师,以及与老师有关的知识,还有故事。文字通俗,对仗、对偶,还朗朗上口,押韵,易于识记。

《幼学琼林》对学馆、老师的称谓一一作了例举与概括:

称教馆曰设帐,又曰振铎;

谦教馆曰糊口,又曰舌耕。

师曰西宾,师席曰函丈;

学曰家塾,学俸曰束脩。

桃李在公门,称人弟子之多;

苜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

学馆叫“设帐”“振铎”。为何叫“设帐”?大概最早的学堂设在帐篷里的缘故吧,其实,古代老师最早讲学的的地方是大树下,孔子曾杏树下设讲坛,传授知识。为何又叫“振铎”呢?铎,有舌的大铃。据说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鸣铎以警众,文事用木铎,武事用金铎。后来慢慢地把老师讲学也叫“振铎”,可见,对老师的尊重,从这些用词上,可以体会得到。

教师之间还有区别,在家设馆教书叫做“家塾”,家塾教师被尊称为“西宾”。教师的座位也有专有名称,叫做“函丈”。为何叫“函丈”?老师与学生常常保持一丈的距离,逐渐演化为对老师的敬称。

老师从教叫“糊口”“舌耕”,准确而形象。所谓“糊口”,原本是吃粥的意思,用来指生活艰难,勉强度日。所谓“舌耕”,指老师以口舌谋生,如农民在田里耕种。老师的报酬是什么呢?最早是“肉干”,一次给老师“十条干肉”,这就是“束脩”。有干肉吃,是一种好的待遇,有的时候还吃不上,就用野菜充当,“苜蓿长阑干”是写照。意思是经常拿苜蓿野草当菜吃,“阑干”何意?碗里、盆里,总是散作一团。老师自古清贫:整天“舌耕”,俸禄却是“束脩”,常吃野菜“苜蓿”以“糊口”。

老师自古辛劳,却卓有成效。“桃李在公门”,源源不断为社会、为衙门培养人才。老师自古清贫,但自古受人尊敬。名师出高徒,《幼学琼林》这样说:“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能培养出超出自己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好老师,这种见解古今一致。

对学生的称呼也有讲究,“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意思是说,还没有进入师门,还没有正式拜师,还没有正式开讲的学子,叫“宫墙外望”,够生动的。而那些得到老师学问真谛秘诀的人,可以叫做“衣钵真传”。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这里的“七十”一定是“衣钵真传”了,那“三千”呢?是不是叫“准衣钵真人”?

《幼学琼林》中例举的名师,第一位的是马融,第二个才是孔子。不知作者依据什么?无论成就、知名度、年代,孔子都应该居前。马融东汉大儒,有名的经学家、文学家,他讲学的方式惊世骇俗,“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他很奇特,坐高堂,设红色的帷帐而讲课,帐前是授业的学生,帐后又有歌舞伎奏乐,规模庞大,常常门徒相聚千余人,边讲,边有乐奏伴奏,真正是“乐学”的滥觞啊。

《幼学琼林》还举了两个名师,“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一个杨震,他被称为“关西夫子”,东汉人,从小好学,博览群经,华阴人,因为华阴在函谷关以西,所以被称为关西。另一个贺循,晋代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也是博学多才,尤其精通礼传,朝廷遇到难事去询问他,他都会引经据典回答,被称为“当世儒宗”。可见编者把老师的“博学”放在第一位,看重知识性人才,与今天倡导的创新性人才有别。

《幼学琼林》还举了两个优秀学子,“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两个典故,一个是苏章,西汉北海,今山东昌乐人,他曾“负笈求师,不远千里”,一片至诚。另一个“立雪程门”的故事,知道的人就比较多了。宋朝程颐,学问大,名声大,游酢、杨时两人一心想拜他为师,第一次去拜访程颐,程颐正闭目而坐,两人就侍立一旁,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待程颐醒来,这时门外雪深已有一尺,后遂如愿成为大弟子,光宗耀祖。

《幼学琼林》主张“尊师重教”,“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用了两个比喻,遇到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像坐在春风中间;受到好老师的教诲,像及时雨的雨露。对老师的评价确实很高,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幼学琼林》只是一本启蒙读物,不过,今天看来,有一定的文化传统知识留在其中,研究教师,或者教师有一个自我认识,不妨读一下其中的“师生”,或许有所启发。

2022年10月24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