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名词解释(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
228是炒作“”的好题目。绿营先将此事定为“官逼民反”,使所有台人都成无辜受害者,却避答事件中死伤的外省平民(不是官)遭谁所害?为何被害?他们再将“官逼民反”解释成“中国官”逼“台湾民”(非中国人)反,最后导出“”正当性。228遂成打倒今日国民党、鞭尸昨日蒋介石、追求未来“”的利器。与“”目标相左或无关的真相,不是视而不见,就是加以扭曲。
以“国史馆”发表的《二二八事件档案汇编》为例,1947年3月2日陈仪发电向蒋中正要求增兵电报,被陈翠莲教授解读为:两面手法,一面与民众虚以委蛇,一面要求派兵。陈翠莲说4日情势已稳,即便军队来台,陈仪也可选择不用兵。陈仪深则认为此电报足以将陈仪及蒋定罪。因为过去他们推说,是“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7日提出过分要求,陈仪才请派兵。这是谎言,因2日就有派兵决策。
首先,4日情势并未稳,6日高雄要塞还有流血冲突;8日晚台北长官公署外枪声四起。其次,“处委会”与陈仪谈判结果如何,事先未知,惊恐多日的政府能不未雨绸缪?面对要求缴械的谈判条件,“独派”若是陈仪,会等何时才请救兵?第三,即便情势已稳,为惩前毖后,陈仪难道不该把先前因信任台民而调走的军队再调回?第四,陈仪深只聚焦“他们”是否说谎,却没面对“处委会”提出的要求是否“过分”。
高市史博馆日前展示228档案,包括1945年7月美国国务院制定在台建立军事统治计划,和台湾民间团体要求联合国托管台湾的请愿书。后者并非台民主导,另有外人煽风点火。两史料说明二战后到228为止,中国牺牲惨重才收复的台湾,其主权并不稳固。228前后与外人接触因而被处决的台籍菁英,或许无辜误触红线,但国府捍卫主权的作为亦应受到理解与同情。可惜绿营不这么想,竟主动展示此文献,且要在228当天“重返军事镇压起始点‘高雄要塞’,举行追思仪式”,继续进行偏颇控诉。
1948年10月26日美国驻台北总领事克蓝兹政情报告说:“此间人民…生活水平虽比战前差,但比亚洲各国,甚至比战前日本部分地区,台湾生活都好得多。”这是“独派”不愿面对的史料。
克氏又说:“此间民众以1936年为标准,一切低于当时生活水平的部分,都视为国民党的剥削。”按,日据台湾产值最高点在1936年左右。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后,工业产值有所提升,以配合南进政策;农业产值则下降,影响民生至巨。1948年生活水平若低于光复初期,责怪国府或许有理,但从1936到1945年生活水平的下降,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结果,与国民党剥削无关。
扭曲228,显然不自今日始。
作者:林金源(台湾《远望》杂志社社长)
来源:台湾《中国时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