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夕是不是林非(林非的儒雅)

不见林非先生久矣最近因一篇稿子的事,和林非先生的夫人肖凤老师通了电话电话两端虽然隔着遥远的空间距离,虽然跨越了十几年的时间长度,却瞬间连接上了那份亲切和熟稔,一切阻隔顿时化为乌有放下电话许久了,我还沉浸在回味中,如烟的往事清晰地在脑海里聚拢起来,一一映现,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林朝夕是不是林非?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林朝夕是不是林非(林非的儒雅)

林朝夕是不是林非

不见林非先生久矣。

最近因一篇稿子的事,和林非先生的夫人肖凤老师通了电话。电话两端虽然隔着遥远的空间距离,虽然跨越了十几年的时间长度,却瞬间连接上了那份亲切和熟稔,一切阻隔顿时化为乌有。放下电话许久了,我还沉浸在回味中,如烟的往事清晰地在脑海里聚拢起来,一一映现。

在与林非先生二十多年的交往中,他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两个字:儒雅。那种文质彬彬的气质修养,那种从容淡定的优雅风度,那种恂恂如也的君子做派,那种民主平等的大家风范,都令人倾倒,令人钦佩。在他身上,既有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又有现代学者的意识,他将二者冶为一炉,炼出一粒金丹来。

我是1994年结识林非先生的,于今25年了。那年夏天,《散文百家》与《地火》杂志联合在郑州举行散文笔会,林非先生是特邀嘉宾,我是《散文百家》的特约编辑。上世纪80年代我上大学时曾痴迷鲁迅,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林非与人合著的《鲁迅传》影响很大,自然是在读之列。林非先生是鲁迅研究会会长,是国内最顶级的学者,后来又转向散文研究和写作,担任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他的《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以及论文《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都是教科书一样的领航之作,故他在我心里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以前我见过萧军、刘绍棠、从维熙等名家,但只是泯然众人的一个听众而已,远远的伫望,无缘亲炙謦欬。而今要和林非先生“亲密接触”好几天,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那天,林非先生的身影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只见他穿着白色的短袖衬衫,面孔白皙,笑眯眯的,和蔼可亲,而且身材高大,腰板挺得直直,更显挺拔,儒雅里含有特别的精气神儿。我怀疑他军人出身,一打听,果然他在上复旦大学之前当过兵。他有一篇散文《渡过长江去》,开头这样写道:“1949年2月,我辗转去了江苏盐城解放区的华中大学。刚安顿下来听了几回报告,就编进了南下的部队。”那次笔会,除听了林非先生的讲座以及研讨,还去了洛阳、开封等地采风,天天在一起,逐渐熟悉起来,也慢慢消除了拘谨感。林非先生毫无“权威”的威严自大,而是平易近人,谦和有礼,无论在会上还是会下,他都是充分倾听并尊重别人的意见,和大家相处得融洽愉快。

印象很深的一次,林非先生在举行讲座时,讲到散文写作要注意用词准确,举了一个例子:宾馆房间门口晚上休息的时候要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如果将“打扰”改为“骚扰”就不妥帖,就过了。晚饭后,我和几位年轻人去林先生房间聊天,一进门,我说,林先生,我们来“骚扰”您了。林先生不以为忤,会心一笑,连声说道,欢迎“骚扰”,欢迎“骚扰”。房间里一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郑州笔会,不仅让我领教了一位大学者的博学,每行一处,林先生都能讲出相关的典故和故事,而且他气质优雅、风度翩翩,举手投足都那么大方得体,温文尔雅,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着迷。其实与此吻合,他的雅致和从容也流淌在其文章的字里行间,循循善诱,温和理性,罕有疾言厉色、火星四溅。这之后,我和林先生开始了通信联系,保持了很长时间。其中距郑州笔会不久,林先生给我的信中有这样几句话:“郑州欢聚,终生难忘。你极有创见的论文,对我的启迪更是分外清晰,常记心间。”这种平等的语气和热情的鼓励,对我这样一个刚入文坛不久的青年感到异常的温暖,其生发的力量不言而喻。

大约过了两年,林先生主编《中国当代散文大系》,有关河北作家的撰稿及作品收集的任务交给了我。这可是文学史性质的“大活儿”,我既感到了信任也感到了压力。我由此和铁凝、梅洁、张立勤等作家建立了联系,开辟了一条散文研究的坦途。1998年我调到省城报社之后,约林先生给副刊写了一些稿子,每次他都谦虚地称“补白”。他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散文三百篇》,我的《夜读》有幸附为骥尾,我是最年轻的作者之一。对此我深深感激林先生对我的垂青与提携,但林先生却丝毫没有“恩赐”的居高临下,反而来信感谢我“慨然允诺收入大作”。这真是大学者的君子风范,越是平等待人,就越是叫人仰望。

后来去北京几次出差,都来去匆匆,未及与林先生晤面。当我写信告诉他时,他回信表示“愤怒”。这加了引号的“愤怒”让我心里涌出一股暖流。他在另一封信中说:“很想有机会好好谈一回。我无去贵邑的机会。你如来京组稿,可于舍间住一宿(分楼上楼下,洗澡等事均互不干扰),长谈一次。”并告知具体住址。 2000年6月,我借着去北京开会,一天上午专门去林先生的寓所造访。他所居住的静淑苑,绿树掩映,花草繁茂,整洁幽静。肖凤老师也在家。肖凤也是国内著名作家、学者,在北京广播学院(即中国传媒大学)任教,著有《冰心传》《萧红传》等作品。二老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和林先生在他宽大的书房聊天,天南海北,极为尽兴,不觉已到中午,我提出告辞。林先生、肖老师却无论如何不肯放我走,请我在静淑苑附近一家餐馆就餐。林非是国内鲁迅研究界、散文界的泰山北斗,却以老朋友的身份请我这个晚辈吃饭,我自叹何幸如之!另外,我还有一个意外收获:曾听闻,林非夫妇相敬如宾,互相尊重,之间做了什么帮助的事情要说谢谢,这次我算是亲眼所见,真实不虚。林先生对妻子十分关爱照拂,走路他要走在外侧,让肖老师走里侧,十足的绅士风度。肖老师对他小有照顾,比如递过餐具之类,林先生会说谢谢。同样,肖老师亦如此。“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曾是中国古代夫妇相处的最高境界,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得到?林先生、肖老师真是一对允称典范的佳偶伉俪。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林非先生的儒雅体现在社会、家庭等日常的方方面面,这种修养是渗透在骨髓里的。

儒雅,是气质,是风度,是修养,也是一种品德。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原本是说内容和形式的怡然相配,被后人视作君子的中和之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气质修养是其根本。当下有一些所谓的文人雅士,读书也不少,却语言粗鄙、举止粗俗、行为粗野,与文明和美的创造者身份毫不匹配。在这方面,林非先生是一面最好的镜子。(刘江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