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审视生活经典语录(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审视生活经典语录(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1)

苏格拉底在哲学观点上自成一体,作为一个旷世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为古希腊文明标出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悟空今天带大家先来八卦一下这位大师,再通过故事来了解他的两个核心观点:“认识你自己”和“德性即知识”。

一、苏格拉底的妻子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心胸狭窄、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而且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您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位妻子?”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了。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探讨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因此,在西方,“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

二、我不是老师

苏格拉底通常并不是以一个青年导师的身份出现的。他在和别人谈话时,并不是刻意地想要教导别人,而是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帮助别人产生正确的思想,而不是传授给他们什么。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靠别人传授。惟有从自己内心产生出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拥有知识和智慧。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恰恰是想要向他的谈话对手学习一点什么东西。所以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而不是正襟危坐地讲课。苏格拉底的这种教育方式,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有个关于他的故事是说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可是却到处碰壁。反而遇到了许多忧愁、烦恼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寻觅关于快乐的答案。

“老师,您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请您告诉我们,快乐到底在哪里?”

“我并不是最聪明的人,因为我不是智者,我只是一个哲学家。如果说我聪明的话,那就是我明白自己是一个无知的人。因为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先把关于快乐的问题放一放,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于是这些年轻人把寻找快乐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和苏格拉底一起造起独木舟来了。他们同心协力锯倒了一棵大树,把树剖析成两半,挖空了树心,很快就造成了一条独木舟。

独木舟下水了,大家把苏格拉底请到船上,一起荡起双桨,一边齐声唱歌。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现在觉得快乐吗?”

学生们齐声回答:“我们现在觉得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目标努力工作时,就突然地到来了。”

苏格拉底审视生活经典语录(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2)

三、认识你自己

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所以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

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这里的“德性”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具体到人就是“人的本性”。“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有一天,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和他进行了一次机智的谈话。

当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苏格拉底就对他说:“一个希望当领袖的人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

“当然不能。一个非正义的人甚至连做一个良好的公民都不够格。”尤苏戴莫斯坚定地回答。

“那么,你知道什么叫正义的行为,什么叫非正义的行为吗?”苏格拉底继续问并拿出羊皮纸,把“正义”和“非正义”分开写在羊皮纸的两边,要尤苏戴莫斯一一列举。

于是,尤苏戴莫斯把虚伪、欺骗、奴役、偷窃、抢劫都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对此,苏格拉底运用相反的具体事例,把这些看起来是“非正义”的行为一一予以推倒。

他问道:“作战时,潜入敌方军营,偷窃其作战图是非正义行为吗?为防绝望中的朋友自杀,把他藏在枕头底下的刀偷走,难道不应该吗?生病时儿子不肯吃药,父亲就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使儿子很快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尤苏戴莫斯如堕五里雾中。

苏格拉底在破除了对方的成见后,就正面进行诱导,并使尤苏戴莫斯接受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他就指出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这就是“认识你自己”。

四、德性即知识

事实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所以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这也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在自然界特别是有机界中存在的和谐、均衡、完美等等自然现象,都是由于事物追求好的或善的目的而形成的。

格拉底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也就是说,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而且,苏格拉底进一步指出,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志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

苏格拉底审视生活经典语录(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3)

一天,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很早就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呢?”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接着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立即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士兵们,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向前冲啊!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但是大家根本就没有看到什么援兵。如果按您刚才所说的那样,这种欺骗应该也是不道德的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就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假如您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你欺骗他说:‘赶快吃吧,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吃了它以后你就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这也是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接着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您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所以,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的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

他常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审视生活经典语录(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4)

尼采: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我们必须在自己面前对我们的生存负责;因此我们要做这生存的真正的舵手,不容许我们的存在类似一个盲目的偶然。对待生命不妨大胆冒险一些,特别是因为好歹总得失去它。何必死守这一片泥土,这一种行业,何必留意邻人的流言?

是什么东西迫使一个人惧怕邻人,随大流地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快快乐乐地做他自己呢?在少数人也许是羞愧。在大多数人则是贪图安逸,惰性,一句话,便是懒惰的倾向。人们的懒惰甚于怯懦,他们恰恰最惧怕绝对的真诚和坦白可能加于他们的负担。

然而,我们怎样找回自己呢?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他是一个幽暗的被遮蔽的东西。如果说兔子有七张皮,那么,人即使脱去了七十乘七张皮,仍然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你了,这不再是外壳了。”而且,如此挖掘自己,用最直接的方式强行下到他的本质的矿井里去,这是一种折磨人的危险的做法。这时他如此容易使自己受伤,以至于无医可治。

不过,尚有一个方法。年轻的心灵在回顾生活时不妨自问:

迄今为止你真正爱过什么?什么东西曾使得你的灵魂振奋?什么东西占据过它,同时又赐福予它?

你不妨给自己列举这一系列受珍爱的对象,而通过其特性和顺序,它们也许就向你显示了一种法则,你的真正自我的基本法则。不妨比较一下这些对象,看一看它们如何互相补充、扩展、超越、神化,它们如何组成一个阶梯,使你迄今得以朝你自己一步步攀登。

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

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散;你应听从你的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

从 “认识你自己”到 “成为你自己”

一、苏格拉底和“认识你自己”

据说,德尔菲神庙的墙上,有一些铭文,其中条最为有名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说:“我发现这位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完全不用心灵,也不把它当成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以太、水和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失望或许就是苏格拉底的“自我”哲学产生的原因。由此苏格拉底也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所有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

因此,苏格拉底提出人应该要“认识你自己”。他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不会盲目,才可能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就像通过水面去看太阳就不会坏眼睛一样。当然,苏格拉底还认为“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

确实,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也就是他关于德性的认识,一个人如果对德性有了认识,有了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对自身的认识便会更进一步,就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这就是他提出该观点的主要目的,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进而启发人们去努力地认识自己,去追求真理、正义、明智、勇敢等德性,完善自己的德性,然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苏格拉底审视生活经典语录(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5)

二、尼采和“成为你自己”

你的良知在说什么?——“你要成为你自己。”这是尼采在《知识》中说的。

尼采认为,如果所谓的“认识自己”——即“理性”——是我们走向毁灭的原因,那么自弃、误解、蔑视、心胸狭隘、庸俗,往往就是理性的本身。因为认识自己的本能太快,往往会让自己陷于极端的危险当中,但其中的意志会产生支配作用,慢慢将你从偏失的轨道中引入正途,培养出一切有用的能力。尼采在《瞧这个人》中说:我一点也不希望自己有所改变。总而言之,尼采希望成为一个“自我肯定”的人,成为自己。成为那个最原始的拥有生命本能的人。

在尼采看来,西方的唯物主义使人们日益丧失自己原始的生命力;而基督教传统则使人失去了自己的自我。尼采还发现,道德能约束和制服人的激情。而人应该克服这样的局限。他认为,自我是独立的。当不存上帝时,一切都取决于自己,“我”必须证明“我”的独立性。我要有我的个性,成为我自己是一种必须。

尼采的成为你自己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毋庸置疑,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许多处于困境中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盏耀眼的明灯,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激励着他们努力进取、奋发图强,为自己立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苏格拉底审视生活经典语录(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6)

三、从“认识”到“成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也在不停地发展,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一路来到了尼采的“成为你自己”,应该是一种时代和人类意识的进步。

苏格拉底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就是说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堪赞叹的天赋。其特点便是知识高于一切,包括生命。于是,唯理智主义支配了此后的西方文化,导致了哲学史上最基本的派别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最终形成。

到了尼采生活的近代,对科学的崇拜进一步加强了唯理智主义。而尼采认为对此的过分推崇,使科学的界限就不是那么地正确,有所僭越。这也使得人被束缚,丧失了原有的生命力。因此,人就无法克服自身,成为一个超人的人。他对他所定义的真正的人,或可能的人充满了渴求与期望。在尼采的思想中,人就是要成为自己。

在悟空看来“认识”和“成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合一的,“认识”为“体”, “成为”是“用”。没有认识自己,就无法成为自己;不去成为自己,认识自己也是白搭。可以说是同一个真理的不同侧重,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认识是对自己内在的灵魂的一种拷问与熟知,是为了能更好地发现存在的真理,从而显露自身的德性和潜在能量。

对于苏格拉底和尼采,不需要给他们比个高下出来。我们应该去辨证地认识这两个人,他们的思想产生在不同的背景下,而且有一定的继承。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去努力地理解其中精华,让自己进一步完善,向着更好的自己努力进发。

来自读心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