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小故事有哪些(经典传承中的哪吒故事历久弥新)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哪吒故事经历了本土化、经典化、视觉化的演变历程。在传承发展中,经佛、道、儒思想不断融合,叙事技巧手法不断完善,哪吒故事成为古代神话元叙事的重要思想源头,为古代小说、戏曲、近代电影以及当代数字化影像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经典范例。

哪吒的小故事有哪些(经典传承中的哪吒故事历久弥新)(1)

  哪吒故事的本土化,是伴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展开的。哪吒来自佛典,是印度佛教中的一个神。中古以后,汉译佛经大量传入中国,哪吒开始有了中国化的人物和故事(袁珂《中国神话史》)。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记载哪吒故事的佛经大量出现;二是哪吒开始有了“中国血统”。唐初,长安大兴善寺不空和尚翻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作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哪吒首次出现。宋代的《汾阳无德禅师语录》《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均有关于哪吒的记载。南宋时期哪吒形象的重要变化,便是李靖变身为毗沙门天王,哪吒作为李靖之子,也就自然由“印度血统”转变为“中国血统”(刘文刚《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论》)。借助于身世重塑与血缘重建,哪吒故事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认知。

  哪吒故事的本土化,也杂糅了道家、儒家等中国本土文化的思想观念。与道家思想的结合,主要体现为神仙谱系的再造。元代的哪吒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后托胎托塔天王李靖,成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明代的哪吒是道家灵珠子的化身,《封神演义》中记载的哪吒故事,在道、佛两大神仙谱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儒家思想的结合,则主要体现为伦理谱系的植入。在讲述技巧不断成熟、叙事手法不断完善中,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渐趋复杂,生父李靖、生母殷夫人、兄弟木吒和金吒、师父太乙真人等人物悉数登场,忠、孝、节、义等情节轮番上演,哪吒故事也就成为儒家伦理道德传播的生动例子。

  宋代以后,随着元杂剧的兴盛,哪吒故事在文学创作中方兴未艾,开启了文学经典化的历程。宋代的《太平广记》《沧浪诗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等都有哪吒事迹的讲述;在元代成书、明代完本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哪吒故事的元叙事范本定型,后世关于哪吒的故事大都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来。在佛经原有故事基础上,“闹东海”“杀九龙”“射死石矶娘娘之子”“割肉刻骨还父”“世尊赐其莲花身”“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等情节开始出现;乾坤圈、混天绫、火尖枪、风火轮、金砖、戮魂幡、九龙神火罩、阴阳剑等法器开始现身;从“身长六尺”到“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八臂那吒行正令”(《五灯会元》)、“三首八臂”(《封神演义》)、“三头六臂之法相”(《西游记》)等,造型虽略有差异,但故事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前世来生,凡此种种,基本定型了。

  哪吒故事的经典化,在明代达到了一个高峰,代表之作是《封神演义》。作为神魔小说的典范之作,哪吒故事在《封神演义》中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小说运用大量笔墨讲述哪吒故事,“孕怀三载有余”“自剖其腹,剜肠剔骨”“莲花化身”,出生时传奇,自尽时凛然,重生时神妙,是非曲直、善恶正邪,可谓精彩纷呈。人物关系与明代以前的记载也有所不同。哪吒死后,由世尊借莲花将其复活,变为由太乙真人将其复活。此时的哪吒摇身一变,成为太乙真人的徒弟,完成了由神向人的转化。《封神演义》里的传奇故事,以及《西游记》中“三头六臂”的形象,贯通天、地、人三界,融合释、道、儒思想精髓,汇集了英雄主义、人伦血亲、忠孝节义等元素,流传甚广,家喻户晓,为明清以后小说、戏曲乃至近现代以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近代以来,哪吒故事在戏曲、皮影、评书、相声、绘本、游戏等领域开枝散叶,20世纪以来,在影视领域取得长足进步,迈入视觉化呈现的新阶段。据统计,1927—2022年间,我国共有26部哪吒题材的影片上映。1927年的《封神榜之哪吒闹海》照搬了《封神演义》哪吒闹海的情节,完成了由文学文本到影像呈现的转变,是哪吒故事影像化制作的发轫之作。1948—1978年期间,港台地区哪吒题材电影数量高达18部,呈现出类型化制作的特征。1974年,张彻导演的《哪吒》,是该题材的第一部武侠动作片。这一阶段的哪吒电影具有浓郁的港式风格,套路化、同质化倾向明显。1979年,严定宪导演的《哪吒闹海》,哪吒初次以动漫形象登上银幕。自此,依托新技术,哪吒故事的视觉化开辟出全新的技术视野,显现出崭新的面貌。2019年,3D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以新的造型登场,其颠覆性、创新性的情节、人设和语言,超乎观众的期待视野,产生了奇观化的视觉效果,成为当代讲述哪吒故事最具创新性的尝试。

  作为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哪吒故事随佛经传入中国,穿越时空,融会古今。回望历史,哪吒故事从唐代佛经、元杂剧、明清小说、戏曲到近现代电影,从纸质文本、舞台艺术到数字媒体呈现,从勾栏瓦肆到IMAX影院,或口头,或文字,或网络,千姿百态。展望未来,必将有更多、更新的哪吒故事,呈现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各式各样的艺术创作中,或因循,或颠覆,或熟悉,或陌生,精彩纷呈。

  (本文系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视野融合下中国动漫电影创新发展研究”(21YA09010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冯萌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