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水冲出古石碑(洪水冲出一汉字石碑)
1956年,韩国汉城突然爆发洪水,一座古老的石碑被大水冲出从而重见天日。听闻此消息,韩国文化部长以及相关学者迅速赶到现场,发现这面石碑的正面刻满了满文以及蒙古文,背面刻着汉文。看完内容,韩国文化部长冷冷地说:“这是我国的耻辱,立即重新将它埋进土里!”
明明是珍贵的古迹,韩国人为何会将之重新埋在土里,还视之为国耻?这就要从300年前的一场战争来说起了。
话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在萨尔浒之战中把8万明朝与朝鲜联军打得落花流水。从此以后,女真人便和朝鲜人结下了梁子。
为了瓦解明朝与朝鲜的联盟,解除腹背受敌的局面,清太宗皇太极曾连续两次讨伐朝鲜。1627年,皇太极发兵朝鲜,很快便攻占了平壤和王京,通过武力威慑与朝鲜签订和约, 结为兄弟之国。然而当满洲人退却后,朝鲜人却依然故我,仍然向明朝保持忠诚。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再次出征朝鲜。在战斗中,朝鲜军队不堪一击,朝鲜国王仁祖被迫逃出王京,躲避到汉城东南一个叫“ 南汉山城”的堡垒中。追击的清军循沿这一路线渡江, 围困南汉山城长达四十五天之久, 终于迫使朝鲜国王投降。
这一次,皇太极再也不会像之前那么客气,让朝鲜与清国结为兄弟之国,而是强迫朝鲜成为自己的属国。为此,皇太极命令朝鲜王向自己行三拜九叩大礼。向蛮夷之君叩首,这让自诩为“小中华”的朝鲜痛苦不已,君臣号啕大哭。在极端无奈之下,朝鲜被迫背叛明朝,当了清朝的属国。
为了震慑朝鲜,皇太极还专门立了两座纪功碑,碑身正面刻有满、蒙两种文字, 背面镌刻着九百多个汉字, 记述了此次大清征伐朝鲜的原因和全过程, 并对清与朝鲜之间正式建立宗藩关系予以确认, 最后还附上一首四言诗来颂赞皇太极的武功。而这座碑,被称为的“三田渡碑”。
在立完碑后,皇太极心满意足,并带着十余万男女俘虏回到盛京,仅留下泪流满面的朝鲜君臣。对于这次灾难,朝鲜史书将之命名为“丙子胡乱”。直到今天,这场悲剧仍是韩国人心中的伤疤。而三田渡碑,也就成了一把利刃,时时刻刻地放着朝鲜人的血。
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开启了200多年统治。然而对于清朝,朝鲜从未心服,他们一直顽固地奉明朝为正朔,一直使用明朝崇祯年号。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忘记,明朝曾在日本人手上救出过自己。连道光时期的魏源也说:
“ 固守臣节, 始终未尝贰明”。
对于清朝,朝鲜从来都是表面服从,背地里时刻诅咒其灭亡,甚至在背地里还准备起兵,试图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而树立在汉城附近的三田渡碑,朝鲜人也一直想将之摧毁。
1895年,因为大清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朝鲜与清朝脱离藩主关系。此后,开化党掌权者拆毁了迎恩门,并推倒了三田渡碑,此碑抛入汉江中,算是出了口恶气。但在1931年,三田渡碑又被江水冲上岸。这一次,朝鲜人将三田渡碑埋进了土里。
然而三田渡碑似乎有意与韩国人作对。1956年,三田渡碑再次被洪水冲出,其后又被韩国文化部长再次埋进土里。但到了1963年,大水再次降临汉城,而三田渡碑也再次被洪水冲出。
这一次,韩国人选择了理性,将三田渡碑作为古代文物保护了起来,还在周边建设了公园。但对这座古碑,韩国人仍然没有好感。2007年2月3日,也就是丙子胡乱后的370年,三田渡碑遭到韩国民族主义者的破坏。破坏者用红色油漆在碑的正面写上“철”(谚文“撤”)、“370”,背面写上“거”(谚文“去”)、“병자”(谚文“丙子”)。
然而涂鸦归涂鸦,三田渡碑仍然没有倒掉,但不知再过一百年,这座石碑是否还能像今天一样,矗立在汉江江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