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著名画家韩敏(画家韩敏有哪些故事)

韩敏先生,当代有名画家、有名书画家、当今海派大画家、老艺术家,“韩氏五虎”:韩澄、韩敏、韩山、韩伍、韩硕,海上画坛名家、连环画名家、当代大家、画坛名副其实的“常青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上海著名画家韩敏?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上海著名画家韩敏(画家韩敏有哪些故事)

上海著名画家韩敏

韩敏先生,当代有名画家、有名书画家、当今海派大画家、老艺术家,“韩氏五虎”:韩澄、韩敏、韩山、韩伍、韩硕,海上画坛名家、连环画名家、当代大家、画坛名副其实的“常青树”。

韩敏,著名书画家,早年成名于连环画,后专攻中国画创作,诗、书、画皆享有盛名。韩敏出生于1929年,已到耄耋之年的他寄情翰墨八十余载,至今笔耕不辍,成为当代海派书画领军人物之一。

2019年伊始,“蓝天下的至爱”第二十次“点亮心愿”慈善义拍在上海举行,91岁高龄的韩敏作为捐赠人又一次出现在慈善活动现场。在这次的书画拍品中,有多件精品都出自韩敏之手。其中他个人捐赠的画作《观音宝相》更是为此次活动筹得了170万的善款。观音一直是韩敏作品中常出现的题材,在抗日战争时期,韩敏的父亲韩小梅带着年幼的几个孩子一路逃难、躲避战火。画家出身的韩小梅就一度靠卖观音画像来维持全家的生计。想逃到安徽去,结果桥炸断以后折返回来,就在灵隐躲在山房里。所谓山房,就是庙里专门有供香客居住的山房。那么自己父亲晚上画画,白天出去卖画,主要是画一些佛像,因为住在庙里、在灵隐,香客买,靠这样来维持生活。我们就在这个时候学画,这时候自己也不过就八九岁,我们当时就是看了父亲怎么画,所以一直到现在为止自己还是在画观音,这就是自己学画画的起步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韩小梅带着全家迁居上海,他靠画连环画的微薄收入为子女们撑起了安身之所。到上海就有老三了,他们三弟兄,有个房间让他们画画,搬一个桌子大家三个人坐着,旁边给他们写一幅对联,这副对联韩敏他现在还记得,叫“学画自能开世界,”就是你画画将来能有个前途。读书不必做公卿,就是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读书不必做公卿。他们把这个当作他们的座右铭,当作他们的家训。他父亲每天白天上班,晚上教他们画画,他父亲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严格、绝对不马虎。就是你画得好他可以表扬你,你画得不好对不起那就不是骂的问题,就是要挨打了。因为家境窘迫,韩敏兄弟无法上学,但是韩小梅秉持诗书传家的理念以国学开蒙、书画启智,在教育上从未放低过对子女的要求。记得有一年冬天外面下很大雪,他下班回来检查他们的作业,没完成。问为什么没完成,说太冷。你怕冷啊,好,当时他们住的房子前面有个天井,有一个小院子,摆三个凳子、摆三个砚台,砚台下面放一碗热水,不放热水要冰起来。他们三个就跪在那里画。又是眼泪又是鼻涕,一直要他觉得可以了,可以进来了。砚台里的墨都结冰了,那时候又没有空调又没有取暖设备,冷得不得了。回到房间里感觉暖和得不得了,但是知道了画画是苦练出来的。

他们几个,韩硕也好,都是很严格地要求自己,不管你画得好不好,每个人基础不一样、天分不一样,但是你认真是必须的。所以这点自己一直很感恩自己的父亲,对我们的要求、对我们从小这样的培养。在父亲韩小梅的言传身教之下,韩家的十个儿女都懂得了对待凡事唯有认真二字。韩澄、韩敏、韩山、韩伍、韩硕五兄弟在日后都成为了有所建树的画家,享有“韩氏五虎”的美誉,成为当代中国书画界的一桩美谈。“这个颜色我是上当了”,“你这个颜色是朱膘”。“不是朱膘”,“一个进口颜色”。韩敏的幼弟韩硕是他画室的常客,身为韩家最小的儿子,韩硕如今已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兄弟两人一碰面,谈论最多的还是画。韩硕说:“自己觉得自己哥哥特别认真,做事情特别认真,到现在还是这样。比如说谁要一张画,他轻易不拿出去,到这个年纪了还画那么细,要九十岁了(当时),还这么勤奋,而且对自己要求还这么高,所以这个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他们家庭也有特殊情况,老家衰落早,自己父亲身体差,无形中子女要挑起这个担子,逼着你要把工作做好,才能把家庭扶持起来。韩敏刚成年父亲韩小敏就缠绵病榻,当时几个成年子女中韩敏的大哥韩澄和三弟韩山都在外地,家中还有母亲和七个尚未成年的弟妹,韩敏便拿起画笔、挑起了养家的责任。自己父亲接下来的任务他已经没办法完成了,因为自己父亲喝酒抽烟太多,哮喘,他完成不了了,结果都由我来完成。自己就坐在他病床的旁边,自己来帮他完成下去,所以有很多书后来都署我的名字了,他只是看看、讲讲,画都是自己来画了。1952年韩敏进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创作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看小人书是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项目,最鼎盛时期、上海的连环画书摊就达三千多个,几乎遍布于市区的每条弄堂。连环画有着巨大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出版社的创作任务很吃紧。他们当时出版社有规定,就说你在出版社画画要完成出版社的任务,什么叫任务呢,一天你必须画一幅,或者一幅半或者零点八,它有个计划。自己这个人画连环画是属于不怎么样的,总是完不成任务,总是一个拖拉机,倒不是自己惰性,有时候莫名其妙地要求自己、就耽误时间了。当时大部分的连环画创作员都力争画得快、画得多,得到的报酬也更丰厚,但是韩敏总是和自己较着劲,不满意的作品宁可撕掉、也不愿意拿出来。自己是一个只讲画不讲效益的,什么叫效益,就是收入。当时自己记得有一年工资,年终奖只有一块钱,三个人,一个刘旦宅、一个自己、一个王仲清。一块钱,为什么,惩罚我们,你们完成不了任务,因为画连环画有任务,不能让你拖在那里。你的工作是一天一幅,那一年是多少幅,你完成不了,对不起就扣你奖金。但是你为了画好一点往往完成不了任务,这幅不好我要重画;这个条件不够、我要去体验生活再去找些素材,这个都会耽误时间了。在解放初期,连环画因其寓教于乐、老少咸宜,成为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当时出现了一大批以战斗事迹、英雄劳模故事为题材的连环画。为了更好地创作,韩敏一边不断提升绘画技巧、一边去各地实地调研。下生活,到部队去、到工厂到农村,到焦裕禄工作过的兰考,每到一个地方要大量的速写,去认识人、去了解情况、去把人物形象完整起来、把他画出来。当时可能单位里看自己觉得这个人比较聪明、也比较肯吃苦,要求自己严格一点,有些重大题材也交给自己去完成。自己画过几个样板戏,要求非常严格。自己画《龙江颂》,把电影借来、照片放出来以后,一张照片这么大,有时候江水英的头就这么点大,你必须去把她看出来,必须把她画出来,这就要有特异功能。你画出来一看,对,是江水英。所以这个锻炼,自己觉得在连环画里自己是受益匪浅的。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韩敏的连环画作品就在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奖。他创作的《郑板桥》、《白毛女》、《龙江颂》等一批家喻户晓的连环画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成为连环画史上不可磨灭的力作。一个画家,他一辈子如果能有一段时间画连环画,他终身享受不尽。这种观察能力、速写能力、记忆能力,揣摹、捕捉造型的能力,连环画是很重要的。很多画画的人没有这个功夫,所以这个自己觉得一辈子有一段画连环画的经历对自己是很好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韩敏就将精力投入到中国画的创作上,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用力极勤,深通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人物、花鸟、山水皆有极高造诣,同时他又能根据所要表现对象的不同特质,运用最合适的技法手段,造型精准、用色明丽大胆,既有栩栩如生的精致、又不失雄浑畅达的气韵。一般我们都是从鼻子开始,因为鼻子自己可以这样看 一个鼻子,自己稍微转一点就不一样了,再转一点又不一样了,这个鼻子决定了你的两只眼睛,你看、这样,这两个眼睛的距离都不一样了,再过去又不一样,再过去就只有一只眼睛了,这个鼻子是最中心的,包括你的脸面多大、大概什么情况,鼻子第一根线就定下来了。韩敏的人物画线条流畅、富有生气,他将人物的体态、气质、神情都凝练在宣纸之上。韩敏说这也得益于他几十年的连环画创作经历,有了过去上万次的练习、才有如今的一气呵成。自己现在看人总是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特别是女孩子、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这个人的个性,她的性格、她的造型和她这个人有一个很完整的关系。比如今天画一个女的,是个什么人,到底是杨贵妃还是貂蝉、西施,这都不一样,那你怎么样区别,这就靠你平时去观察。将人物的个性融入画作之中,韩敏笔下的古典人物既有传统人物画的典雅端庄,又结合了当下的审美观,形成了具有时代烙印的独特风格。“这个画,花太分散,要有集中的地方、要有分散的地方,现在就是很平均地分布在这一块里面,这里要是特别集中那就好看了,现在就是太散了,画画得挺好的。在诗书传家的氛围之下,韩敏的孙女也喜欢画画,时常会让爷爷指点一二。韩敏说希望小辈具备的不仅是笔墨技法,更重要的是认真踏实地对待每一件事。自己年初一早上起来就画画,没事就画。自己的天分没有韩硕的好,自己的刻苦没有韩伍的好,但是自己有点聪明,就仅此而已,我自己有数,仅此而已聪明一点。

韩敏一直主张笔墨当随时代,他坚信即使已经九十岁高龄,只要坚持认真、勤学,最终都会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到了九十二岁还有什么好讲、没什么好讲的,也就是这样了。有时候想想我还能活几年,我混也不行,你总要有些长进。怎么长进呢,长进不容易的,有个长期以来的工作习惯、长期以来对画画、对美术的一种教养,你要一项项突破不可能,但唯一的就是我认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