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有哪些元素美在哪里(都说苏州园林美)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多数人对苏州园林的第一印象可能来自这篇中学语文课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苏州古典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鼎盛时期约达到300处,被人们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经典之作,也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目前,退思园、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网师园等9座苏州古典园林已作为整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园林既有共通点,又不乏独特之处。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曾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写道:“我曾以宋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去来无踪,则姜白石之流了。而沧浪亭有若宋诗,怡园仿佛清词,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得之。”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以期将它们的美好和精致展现给读者。
拙政园: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作为首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是苏州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被列入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人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上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名为“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另有住宅区域。东部以平冈远山、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以水为主,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是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装饰华丽。
“拙政园在风景园林学科、古典园林史、造园史等研究领域都占据了重要地位。”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副主任程洪福表示,最能代表拙政园造园特色的是中花园,其明代山水园林的格局给人以清逸疏朗之感。明清两代园林之间差别很大,例如,堆假山时,明代多以土包石的方式,即以土为主,石为辅,山石点缀其中;清代多以石包土的形式堆叠而成,环秀山庄湖石假山即是典型。“拙政园造园之初,其主要堆山材料是泥土,然后在土山的山坡、山脚点缀石块。这在中花园的三座小岛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程洪福说。
通过复廊,记者最先到达的是倚虹亭。不同于以往的四角凉亭,倚虹亭是倚于复廊上的半亭,亭名取自北宋诗人程俱“长堤如卧虹”,将长廊比喻为彩虹,倚廊如倚虹。从这里向西望去,穿过明净的水面和小桥,可以看见一公里之外的北寺塔。“这是园林构景中的借景,‘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将北寺塔的景色借入园中,使小小的园林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了无穷景深”,程洪福告诉记者。沿复廊向南,在海棠春坞的背后,有一汪小水池,与其北面的大水池形成了鲜明对比。就细节而言,为了在有限空间给人以无限遐想,造园者模仿自然山水,利用海棠春坞北侧小水池的有限空间巧妙营造出了无限空间的意境。具体手法为:将海棠春坞北侧墙体以横挑梁的形式架空,在墙体下部运用驳岸叠石的手法营造出自然界涵洞的形式,从而达到表达水流方向的景观效果。过海棠春坞,来到复廊尽头,这是另一处小庭院——听雨轩。听雨轩旁是嘉实亭、玲珑馆所在的枇杷园。枇杷园内遍植枇杷,四周与外界隔绝的手法颇为自然,且各不相同。北面以土山为屏,叠以黄石,山上建绣绮亭,障而不隔;南面以高墙分隔住宅部分;东、西两面分别是粉墙花窗和云墙圆洞门,隔而不障。
穿过枇杷园的圆洞门,记者来到了拙政园中花园的主景区,这里坐落着以挖池堆山方式建造而成的三座小岛。小岛的泊岸利用了高与低、横与竖的对比,石块时而横、时而竖的排列,给人以山的感觉。之所以造三座岛也蕴含着蓬莱仙岛的意义。三座岛上分别坐落着宜赏秋景的待霜亭、宜赏冬景的雪香云蔚亭和宜赏夏景的荷风四面亭,水池南面的土石山上还有可以观赏春日牡丹怒放的绣绮亭。园内一年四季均生有植物,生发了“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意境,令人赏心悦目。站在主景区的水池边上,向水池中央的三座小岛望去,水流蜿蜒,树木层叠。程洪福告诉记者,“拙政园的东西向很长,但南北直线距离只有50米。造园者通过石桥、水面、建筑、小岛等细节,将整个园林分成了多组空间,以求达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效果”。而连接两岛的石梁隐于树后,其前方石块堆叠出的弯曲河道,给人以一种曲折幽深的感觉,让人误以为岛后还有无限空间。
除此之外,中花园有松风水阁、见山楼、远香堂,西花园有倒影楼、与谁同坐轩、笠亭、浮翠阁,东花园有兰雪堂、芙蓉榭,这些景点运用大与小、高与低的对比,以不同特色和优美姿态描绘出了一幅幅美妙画卷。正如叶圣陶所述,“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留园:在烟雨江南中寻非遗之梦
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曾先后为三代主人所有。第一代主人是曾官至工部营缮郎中和太仆寺少卿的徐泰时;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园为第二任园主苏州洞庭东山人刘恕所得,取名“寒碧庄”,因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清同治十二年(1873),园归第三任园主常州人盛康所得,“刘”“留”谐音,更名为“留园”,也有“长留天地间”之意。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仅次于拙政园的第二大园林,全园分为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是园中历史最悠久的部分,也是园中精华之一;东部以建筑为主;西部注重山林野趣;北部展现田园风光,现辟为盆景园。
穿过门厅、轿厅、过道、敞厅等建筑,记者来到中部山水区域。“这个中部花园虽小,游客却可以观赏一年四季的景色。时至春日,临水而筑的绿荫轩周围杨柳吐绿,紫藤盛开;在荷花台,则可以观赏夏日荷花;中秋时节,可以在假山最高处的‘闻木樨香’轩观赏盛放的丹桂;而与‘闻木樨香’轩相对的另一山头上的可亭,亭旁则植有几株腊梅,是欣赏冬景的佳处。”苏州市留园工作人员袁雯依告诉记者,这些亭子的题名反映了园主的意趣。例如,“闻木樨香”讲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与其老师晦堂法师的故事,暗示佛理同桂花香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参悟得道。
平台南面是明瑟楼和涵碧山房。明瑟楼共二层,近水而筑,体态轻盈,造型精巧,名取自《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楼下方室名“恰航”,取杜甫《南邻》“野航恰受两三人”诗句。涵碧山房是一座南北都为长窗的明式建筑。“每当夏天荷花盛开时,把南北的长窗打开,这里就成为纳凉赏荷花的好地方,所以这里也被人们称为‘荷花厅’。”袁雯依说。涵碧山房与对面小山上的可亭互为对景。站在可亭,望向明瑟楼和涵碧山房,可以发现两个建筑一高一低,仿佛一艘停泊在水边的小船,明瑟楼是船头,涵碧山房是船舱。
从涵碧山房往东北方向走去,穿过曲溪楼,记者来到了五峰仙馆。之所以取名为五峰仙馆,是因为该馆前的假山是仿造庐山五老峰,由太湖石堆叠而成,取李白《登庐山五老峰》中“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这座“厅山”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座厅山。院东为鹤所,是昔日园主放养仙鹤的场所。厅内梁柱、家具均为楠木,故又名“楠木厅”。馆正中屏门上刻有《兰亭序》,两旁十扇精美的楠木纱隔窗将此馆分为南大北小的两个部分。穿过石林小院、揖峰轩,记者来到了观赏冠云峰戏台表演之所——林泉奇硕之馆。“如果说五峰仙馆是会客正厅,那这个馆就是家人亲友相聚的场所。这里虽然没有五峰仙馆那么大,但屋内装饰都是非常繁复的清代建筑风格,尤其它的屋顶是‘一屋两翻轩’的结构,即从外面看只能看到一个屋顶,但从屋内可以发现两个屋顶,这里也是江南园林中最大的鸳鸯厅。”袁雯依告诉记者,鸳鸯厅北厅是主厅,南厅是观赏戏曲的地方。北厅正对着冠云峰,内梁、窗户、铺地等处的装饰比南厅要繁复很多。
冠云峰,总高6.5米,重约5吨,是江南四大名峰之一,具有“瘦、皱、漏、透”的特征。瘦,即石身高瘦苗条,当空直立;皱,即石身表面凹凸起伏,犹如人身上的皱纹;漏,即石身上脉络贯通,洞洞相通;透,即石身玲珑多孔,可以透出光线。这四者能得其一即为石中上品,所以冠云峰可谓是难得一见的石中精品。“在这些特征中,冠云峰尤以瘦见长,所以园主人得到它之后,在它周围建造的建筑都以凸显它的高为目的。”袁雯依说,其周围的待云庵、佳晴喜雨快雪亭、冠云楼似乎都面向它而建,而且林泉耆硕之馆北平台其实是略微前倾的,所以当游客越靠近冠云峰就越觉得它高大。
网师园:引领苏州园林“走出去”
在采访过程中,提及苏州园林,很多专家不约而同提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明轩”所仿造的网师园。作为国内第一座“出口”的苏州园林,网师园面积不足九亩,但几乎涵盖了苏州园林的所有造园要素,造园技艺精湛,被世人誉为“苏州最体面、最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它的整体布局为东宅西园,北宽南窄。东面沿着一条建筑轴线分为五进宅院,其中住宅区为轿厅、正厅、花厅前后三进,严整规范,呈中轴对称布局。中部为园池区,池南为宴乐区,由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等形成一组幽深曲折、委婉有致的小花园。池北则为书画区,由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等构成了以读书、颐养为主要功能的庭院。从主、辅景上看,层次分明,在东北、西北、正南布置三道粉墙,界划出中部的主景区,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花园”。西部为园中园,即独立的书院——殿春簃。
在宅园区,最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正厅“万卷堂”后的砖雕门楼。苏州市网师园工作人员王晶晶告诉记者,这座门楼建于清乾隆年间,享有“江南第一门楼”的盛誉。门楼中部上枋横匾是蔓草图,横匾两端倒挂砖柱花篮头,刻有狮子滚绣球及双龙戏珠。中枋为长方形横联,雕刻“藻耀高翔”四个大字。横联两侧为兜肚,左右两侧分别刻有“郭子仪上寿”和“文王访贤”立体戏文图,分别寓意“福寿双全”“德贤齐备”。下枋横匾三个圆形“寿”字,“寿”字周围淡灰色水磨青砖上刻有蝙蝠和云朵图案。“蝠”“福”同音,“云”意为平步青云,“寿”即长寿吉祥。
穿过宅园区,便来到了中部园池区的北部书画区。在看松读画轩东侧,有一棵圆柏。据《苏州市志》记载,这棵古柏是由网师园第一代园主史正志手植,距今至少有930年历史。“这也是网师园始建于南宋的活‘凭证’。但因第一代园主去世后,该园林被其儿子变卖,园内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后于清乾隆年间在旧址上重新建造,所以一般被认定为清代园林。其名‘网师’是对渔夫的尊称,也表达了历代园主厌倦官场倾轧与浮沉无常,对远离官场纷争、逍遥自在的渔夫生活的向往。”王晶晶说。
站在看松读画轩前,隔着清澈的彩霞池,可以望见对面的假山和濯缨水阁。“由于园池区空间较大,所以这座假山所用石材是黄石,仿造龙的形状,名为‘云冈’,在园中发挥了障景的作用。”王晶晶告诉记者,云冈后面遮挡的厅堂是小山丛桂轩,在彩霞池对面,由于假山阻挡,游客能将更多注意力留给云冈旁的濯缨水阁;而如果在小山丛桂轩,游客看到的则是另一番天地。濯缨水阁凌空跨水,坐北朝南,在古时既是夏季纳凉佳处,又是戏曲表演之地。
从看松读画轩往西走,就来到了网师园的园中园,即殿春簃所在的小院,这里便是明轩按照一比一比例复制的园林本体。“这个园中园虽然只有600多平方米,但涵盖了山、水、植物、建筑这四个造园要素,使人领略到‘坐石可赏泉,临栏能观花’的意境,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风格的庭院”,王晶晶说。一进入园中园,就可以看见靠在西墙上的冷泉亭伸出优美的戗角,其南边的涵碧泉掩映在花草树木中,虽不起眼,但恰到好处。亭中置有玲珑剔透的巨大灵璧石,其形似展翅欲飞的苍鹰,亦称“鹰石”。园内主要建筑殿春簃建筑工整,简洁利落,没有雕梁画栋,但简单中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走进殿春簃,北墙上由红木窗勾勒出的三幅窗,背后分别植有腊梅、竹子、芭蕉,营造了三个季节的景色,而满园芍药则是园内的春景。“由于芍药是春末开放,正好呼应了殿春之意。殿为‘末’意,‘簃’指楼阁旁边的小屋”,王晶晶说。
环秀山庄:园林现存假山第一佳构
环秀山庄是一座以山为主的古典园林,由于其中有一组造型别致的假山群而远近闻名,这座假山由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堆叠而成,被公认为中国园林现存假山中的第一佳构。该山庄所在地在东晋时为中书令王珉住宅,后舍宅建景德寺;至明代相继改为学道书院、督粮公署、大学士申时行宅园;清代时刑部员外郎蒋楫、尚书毕沅、大学士孙士毅、工部郎中汪藻与吏部主事汪坤又先后在此修建宅园。
走进环秀山庄,穿过门厅、有穀堂、环秀山庄(四面厅),记者看到了这处远近闻名的假山群。它约500平方米,以山为主,以池为辅,以太湖石堆叠而成,模拟自然熔岩特征,与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相似,给人以无限遐想。据介绍,这个假山群的起点是嵌壁山的形式,仿佛以旁边的白墙作为整个“纸张”的起点,以山石为笔墨,创作出了一幅山石图。清代没有现代黏合剂,所以这些石头都是戈裕良以大块竖石为骨,以小石掇补,自创“钩带法”所叠,堆叠手法精妙,艺术价值高超。走入其中,可以看到峭壁、峰峦、洞壑、涧谷、磴道、瀑布及水潭等在真实山林中才有的景象。尤其是“一线天”一景颇有华山、三清山等深山巨壑之意象。
苏州市环秀山庄志愿讲解员林慧洁告诉记者,这座假山群中,主山、次山气势连绵,山脉贯通,险处突然断为悬崖。山间有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石室,出来后抬头是两座4米的峭壁对峙,往上只能看到天空,所以有“一线天”的感觉。假山群上的磴道也并非直上直下,而是曲折回旋,整个磴道约60余米。中国建筑学家刘敦桢曾评价:“苏州湖石假山,当推此为第一。”陈从周也认为:“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
环秀山庄园中的建筑多是面山而造。平台假山景观、涵云阁、边楼、边廊、问泉亭、补秋舫等建筑围绕在假山群周围。“在园墙边建造边廊、边楼,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园墙资源,而且弥补了花园面积不大的缺陷,使空间无限扩大、景色深远。同时,壁上的花窗、碑刻亦增添了园中的艺术和文化韵味,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墙上的圆形洞门更营造出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平头书卷形的门额也为古典园林平添了一抹书卷气”,林慧洁说。
从边廊、边楼往东,过廊桥即是问泉亭。问泉亭中的泉水在哪?“在亭的西北角,另有一处太湖石假山,其上刻有‘飞雪’二字。下雨时,西边山墙屋檐的雨水滴落在假山的山顶上,再通过石缝流下来,就形成了瀑布的感觉,所以叫飞雪泉,而此时问泉亭可以巧借飞雪泉的景色,与拙政园实借北寺塔的景不同,此借景为虚借。”程洪福说。
位于花园北面后部的补秋舫是东西走向,临水而筑,形如舟楫,又称“补秋山房”,山中之房,东筑花台芍药殿春,南植枫树秋日赏叶,故名。半潭秋水一房山则为亭名,此亭东西北三面都有通道,一连补秋舫,二通山后赏古树、花台,三可信步游览假山。半潭秋水一房山亭是沟通花园后部与假山的主要通道和景点。
苏州市留园管理处主任罗渊告诉记者,截至2017年8月,已公布了三批《苏州园林名录》,已有90座园林被纳入《苏州园林名录》保护体系。其中第一、第二批名录中所收录的园林,均建造于1949年以前;第三批名录主要收录的是当代苏州园林。苏州将持续公布《苏州园林名录》,计划于2018年公布第四批名录,并在扩大苏州园林整体数量的同时,注重传统园林文化研究,重点做好园林的修复和开放工作,将苏州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百园之城”。
■网师园中部园池区的假山和濯缨水阁
原标题:苏州园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经典之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楠 王广禄
欢迎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