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养而亲不待是论语吗(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论语》第四篇《里仁》篇中,孔子讲到了“孝”:,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是论语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论语吗(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论语吗

在《论语》第四篇《里仁》篇中,孔子讲到了“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4-18)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4-19)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4-20)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1)

看似寥寥数语,其实讲到了很深刻的与父母相处之道,但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与隔阂,很多人并没有读懂。

比如,第21章:“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什么意思?

01

有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个:

父亲头发已经斑白,但他经常染发。

有一次女儿见到他又在染发,就打趣说:这么大年纪了,还打扮得这么潮流,这是要上街勾引老太太啊?

父亲微微一笑,只是说,下午要去你奶奶家,看到我还是一头黑发,她就会觉得自己也不太老。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古代的版本——老莱子彩衣娱亲。

春秋时期的老莱子,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但为了讨父母欢心,他还是会穿着色彩斑斓的衣服,像小孩子一样,在父母面前嬉闹。

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父母也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年轻吧。

第二个: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爸48岁。

净身、剃头、穿衣、装棺……

妥帖地安排了这一切,得到了参加葬礼的老人们的一致赞扬,好似“养老送终”才是一项检验为人子女的人生标尺。

料理完后事的那天下午,爸爸坐在院子里看着爷爷住过的屋子发呆,我一声都不敢叫他。

哪怕他已经快五十岁了,哪怕他已经看过了那么多的聚散悲欢。

那一刻,他只是一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

这样的故事,说起来总是让人伤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并且要记在心上,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健康高寿而开心,另一方面又会因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孔子这句话想说什么呢?

02

相较于《中庸》,《论语》是通俗易懂的,所以这句话本身就足以让人动容。

各家的注解,也做过相类似的阐发,但读到朱熹的注解,才会心中一颤。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解说:“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自有不能已者。”

他说“诚”,这也是《中庸》中提到的心法。

在这世间,唯有父母对子女的心是没有染浊的,是不会遮掩的,是全然无私的。

所以,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是我们能够打开“诚心”的机会。

只要父母在,我们就有机会去修炼自己,打开这颗心,但父母不在了,我们就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父母在,人生尚知来处,父母不在了,人生便只剩归途。

细想一下,你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就是你与周围人的互动模式,或者说,你与父母的相处方式,投射出来,就是你与其他人的互动方式。

很多时候,在与父母的矛盾中,为了“息事宁人”,我们会说出“好好好,我错了行了吧”,这样的场景,何尝不会出现我们与恋人、与朋友之间?

不同的是,父母不会跟你计较,而这也这正是你能够检视自己“诚心”的机会。

当你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你真的认错了吗?

没有,你只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让自己心里好受,或者,就是为了单纯的息事宁人。

但这样的做法,往往对于事情的解决于事无补。

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从内心深处来反思,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所以很多时候,你认为自己正确的时候,你就错了,而当你真的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你才正确。

说一个极端的,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的状况——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往往是在这样的境况中,我们能够反思自身,能够知道自己的错误。

在影视剧或实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很多人,是在父母离开后,突然顿悟,甚至生性大变,所以很多“恶人”,也是在这样的时候,突然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03

爱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情,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聚在一起。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那就是父母之爱。

因为只有当你能离开的时候,才说明你长大了,能够独立了。

虽然不舍,但他们依旧愿意看到你独立的样子。

龙应台在文章中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或许这就是孔子想对我们说的,“孝”或是“不孝”并不是由外界来评定,它由你内心最本源的那个想法来确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