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前的三件怪事(清朝灭亡第二年)

1913年,在南京邮局任职的英国人奥利弗·海伍德·胡尔梅拍摄了江南贡院的照片。虽然当时清朝刚刚灭亡一年,但贡院已经呈现出一片荒芜残破的景象。作为读书人追求科举功名、实现经邦济世理想的考场,今天我们结合文字材料,了解一下江南贡院的前世今生。

清朝灭亡前的三件怪事(清朝灭亡第二年)(1)

江南贡院号舍。

江南贡院是江苏、安徽两省(清初由江南省拆分)读书人共同参加乡试、竞争举人名额的场所。两省共用这一情况,与其他所有省份的贡院都不一样。

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贡院格局,奠基于明朝。清朝时期,江南贡院不断整修扩建,康熙年间,容纳读书人考试的号舍已从明朝万历年间的8000间,增加到13000多间。到1873年,号舍增加到20644间,可谓举世无双。

清朝灭亡前的三件怪事(清朝灭亡第二年)(2)

江南贡院明远楼。

有清一代,江南贡院共举办108科乡试,录取举人13501人,其中江苏省8736人,安徽省4738人。另外还有88名驻防八旗举人。后经殿试考中状元的,江苏49人、安徽9人,共计58人,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这些应试者中,涌现出一批像翁同龢、张謇、陆润庠这样深深影响历史发展的人物。

清朝灭亡前的三件怪事(清朝灭亡第二年)(3)

江南贡院号舍。

1905年,清廷决定废止科举考试,江南贡院的历史使命也就宣告结束。此后贡院的整修再也没有进行过,所以就出现了我们在照片中所见的断瓦残砖:“办公厅室已颓圮过半,蓬蒿没胫,瓦碟塞途,弥望皆是。再至各段勘察号舍,则西文场一带,塌卸净尽,东边姚家巷,亦倒去数条。其它各段,破烂纵不如此之甚,然亦岌岌乎有倾覆之势矣。”

清朝灭亡前的三件怪事(清朝灭亡第二年)(4)

江南贡院的号舍,拥挤狭窄。

1906年开始,围绕着江南贡院作何用途、产权物权如何分割等问题,江苏安徽两省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争吵。两省有影响力的士绅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是在贡院原址辟建高等学堂,二是建设市场,按年收取租金。江苏状元张謇则提出,贡院不应完全拆除,应当保留一定的遗存留作纪念,以为后人观瞻之用。

清朝灭亡前的三件怪事(清朝灭亡第二年)(5)

大片坍塌的号舍。

因贡院一带太过喧闹且秦淮河水不洁净,建学堂将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健康,此议被否决。建市场收租金一案,双方讨论多年,在所得收入如何分配方面,两省官府莫衷一是,始终难以达成共识。200年来兴建、修复时各自出资多少,因历史久远复杂,已成为一笔糊涂账,双方均拿不出切实的记载。

1911年,两省经过讨论又形成一种方案:贡院的屋宇地皮或拍卖,或改建市场,所得收入不做分配,而用于治理淮河,此举可以造福两省百姓。就在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之际,清朝灭亡,处置贡院事宜只得暂停。

清朝灭亡前的三件怪事(清朝灭亡第二年)(6)

明远楼及号舍。

进入民国,1914年,江苏、安徽两省官方再度拿出一个方案,贡院遗址除明远楼及衡鉴堂、至公堂和部分号舍作为历史遗迹保留外,其余房屋和号舍均对外出售,任市民购买筑屋建铺。所得收入四六分成,苏得六成、皖得四成。后来,这一方案得到普遍赞同,得以执行。1919年,贡院售卖完成,“获银币九万八千二百有奇,苏六皖四,悉入公家”。

清朝灭亡前的三件怪事(清朝灭亡第二年)(7)

按《千字文》排列的号舍。

随后,两省就售卖贡院过程中有无腐败黑幕、贡院四周围墙砖的分割等问题又打了一年多的口水仗,到1920年方才偃旗息鼓。至此,双方争吵了15年的江南贡院处置案,终于尘埃落定。虽然解决了,但两省百姓的心理似乎都有怨言。

江苏有人认为,“(贡院)屋料可照四六拆分,其院址则应归苏独有”,“苏皖合修贡院是一事,至贡院地址又是一事,断难牵引混合云。”安徽那边又有人说:“事事苏占优胜,苏人自无异议;事事皖居失败,皖人安得服从?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