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个动物知识(每日一动物褐马鸡)

每周一个动物知识(每日一动物褐马鸡)(1)

每周一个动物知识(每日一动物褐马鸡)(2)

动物学史:

褐马鸡是马鸡中最为名贵的种类,古称“鹖”。《禽经》中记述:“鹖”,毅鸟也。毅不知死。”三国魏诗人曹植在《赋》序中写道:“之为禽,猛气,其斗终无胜负,期于必死。”明末张自烈撰的字书《正字通》曰:“鹖”,鸟名,色黄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爱侪党,有被侵者,往赴斗,虽死不置。”清朝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有:“鹖”者,勇雉也,其斗时,一死乃止。”的说法。这是因为褐马鸡的雄鸟在每年的繁殖期间,都要为夺雌鸟而发生激烈的争斗,据说有时达到斗死方休的地步。所以,从战国时赵武灵王起,历代帝王都用褐马鸡的尾羽装饰武将的帽盔,称为“冠”,用以激励将士,直往赴斗,虽死不置。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清朝时改为蓝翎和花翎,蓝翎纯为“鹖”羽,品级较低者戴之;花翎则外部为“鹖”羽,内部为孔雀羽,高级官员配戴,并且以翎眼多少来区别官员的高低。褐马鸡还是一个古老的类群。在四川万县盐井沟曾发现更新世(距今约二百万年)的股骨化石,在北京周口店也发现更新世的马鸡化石,它们被认为分别与蓝马鸡和褐马鸡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从这些化石资料推测,马鸡的分布要比如今分布范围广,很可能在古远的年代时,呈连续分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物种的进化和变异,形成这样的状况。历史上褐马鸡曾在中国广泛分布,范围可能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甚至长江以南,而主要分布于华北的广大地区,分布区大而连续,与当时的人类生活有诸多联系,是人类周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变迁,使褐马鸡成为濒危动物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过度猎捕、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为取其尾羽装饰武将的帽盔而猎杀褐马鸡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非常严重,到了近代,由于褐马鸡的羽毛作为装饰品在欧州市场上的高昂价格,更使它成为乱捕滥猎的对象。60年代曾有人一个月就捕杀褐马鸡300余只。1972年,准备从天津海港出口而被海关截留的褐马鸡,一次就达200多只。直到中国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这种大规模猎杀褐马鸡的现象才被遏止。然而偷猎还时有发生,1990年春天,北京门头沟区齐家庄乡洪水口村一村民即因为在该村附近的东灵山大榆木沟猎杀了一只褐马鸡,被依法惩处。山地森林是褐马鸡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华北地区在金代(约公元十一世纪)以前,植被茂盛,广布着良好的山地森林。后来由于封建皇族权贵们大兴宫殿陵墓、府邸宅第,木材需要量剧增,森林开始被大量砍伐,加上人口荟集,垦荒造田,战争破坏,更使大片森林遭到破坏以致丧失,幸存的林地已经很少再看到原生植被。

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也给褐马鸡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压力。在山西,沙棘的浆果是冬季降雪封山以后褐马鸡的主要食物,由于人们对沙棘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人与褐马鸡争夺沙棘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乱砍沙棘林,长此以往势必威胁褐马鸡的食源。在褐马鸡的栖息地内一年四季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践踏山林,污染环境,也严重惊扰褐马鸡的正常生活。每年春末夏初是褐马鸡的繁殖期,也正是当地村民上山采药、砍柴、割条、挖菜等经济活动频繁的季节,许多村民在丛林中发现褐马鸡的巢就连窝取走,或追逐驱赶孵卵的雌鸟,使它的繁衍生息受到威胁。

每周一个动物知识(每日一动物褐马鸡)(3)

〔分布范围〕:

褐马鸡为中国特产鸟类,为华中北部特有,分布于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山区、北京西部的零星地区,1998年在中部小范围内也有发现。陕西东部(宜川县、黄龙县和韩城县不少于1,500只),这可能代表了一个孤立的种群(何芬奇 2012)。2006年在河北省林业厅的证据扩大了已知物种的范围,证实它们也出现于涞源县和涞水县。

〔繁殖方式〕:

褐马鸡的生活很有规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进行交配繁殖。每到这个时期,雄鸟之间常常为争夺配偶而进行殊死搏斗。其间,雄鸡为了显示它的威风,叫声特别粗重而宏亮,远在两公里之外亦隐约可闻。它鸣叫时昂首伸颈,尾羽也高高翘起,煞是好看。然后,雌雄追随,离群交尾,并寻找藏密的林下或灌丛间地面占领巢区。

4月份,将巢内略铺一些干草枯叶,即偎窝产卵。褐马鸡一次产卵4-17枚,多达19枚。卵壳呈灰褐色,长50.6毫米,直径42.1毫米,约重56.3克。5月,其卵开始孵化,孵化期26天左右。6月,雏鸡出壳,由成鸡寻食哺育。7月,成鸡带领幼雏活动,进行避暑、换羽。8月,幼鸡能独立觅食。这时家庭之间开始混合成群,由高处地段逐渐转移到低处生栖。9月,幼鸡基本长成,活动能力增强,游荡范围扩大,随之群体数量也逐渐增多,且多以群居。 通常营巢于海拔1800-25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巢多置于林下地面灌丛间、枯枝堆或倒木下,也有在岩石脚下或树椿旁边营巢的。巢甚简陋,主要是利用地面凹处,内垫以草叶、树叶、草茎和羽毛即成,巢呈碗状或长盘状,大小为28.6(23-33)厘米×32.7(28-40)厘米,深9.9(8-14)厘米。领域性极强,通常每对占领一个山坡,雄鸟全力保卫的领域面积通常为0.7-1.3公顷,对入侵的同种个体,雄鸟奋力驱赶,有时甚至殴斗,直至将入侵者赶走。4月初即有个体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17枚,多为6-9枚,通常间隔1-2天产1枚卵。卵呈椭圆形,淡赭色、鸭蛋青色或鱼肚白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362枚卵的测量为59.9(54.9-63.7)毫米×43.8(42.7-46.8)毫米,重58.8(54.8-63.4)克。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活动和警戒,孵化期26-27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第二天即离巢随亲鸟活动。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

一级。

〔种群现状〕:

1999年,据估计,褐马鸡的全球物种数量约为5,000-17,000只,相当于约3,300-11,000只成熟个体。中国的种群数量为<C.100对。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山西境内的褐马鸡总数约为3000只,河北为1500只,而北京东灵山约有500只,估计中国褐马鸡总数为5000只左右。

由于它的分布区已成为不连续的岛屿状,各栖息地之间基因相对封闭,很可能导致种群繁殖力的退化,成为导致褐马鸡绝灭的又一个因素。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些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但偷猎和拾取鸟卵的现象尚未杜绝。由于褐马鸡栖息的海拔高度很低,更接近人类生活区域,因而人为干扰更为严重。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时代,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使这些稀世珍宝免遭灭顶之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趋势证明:该物种被怀疑以适度的速度下降,原因是其栖息地的持续丧失和破碎,特别是在保护区之外,以及人类干扰后繁殖成功率降低。

每周一个动物知识(每日一动物褐马鸡)(4)

〔濒危因素〕:

天敌:(1)巢被天敌损害高(达43.75%)。(2)被天敌捕食的个体。因为贸易被捕猎。栖息地破坏:保护区外有零星数量,农业及城市的侵占是其主要威胁,砍伐森林及放牧家畜导致栖息地退化。作为食物被捕猎:日渐最多的取卵为食者在保护区是个严重问题。种内生物学特点:(1)下野蛋和弃巢不孵。(2)未受精卵占4.2%。褐马鸡的雏鸡孵出至幼鸡生长发育阶段,即6-9月,正是阴雨连绵、降雨过量的季节,这种高湿低温的生态环境势必影响到雏鸡、幼鸡(雏、幼鸡最怕露水),造成觅食困难、营养不足,死亡率增高,导致种群数量相应减少。

〔建立保护区〕:

为了保护发展褐马鸡这一稀有珍贵资源,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别在吕梁山的庞泉沟和芦芽山林区建立了褐马鸡自然保护区。河北省政府于1984年批准将蔚县小五台国有林场改建为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现中国不少动物园和保护区内都有人工繁殖的褐马鸡,并积累了成功的繁育经验。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在陕西黄龙山的数量10余年间由最初的100余只增至近2000只,韩城市黄龙山褐马鸡保护区也因此于日前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褐马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鸡形目雉科鸟类,因通体浓褐色,羽毛披散下垂形似马鬃而得名。褐马鸡是中国特产鸟类、世界珍禽,中国鸟类学会也以褐马鸡为会标,其被誉为“东方宝石”。褐马鸡在中国分布范围小,种群数量少,属濒危物种。1998年,黄龙县西北山区发现少量褐马鸡。2001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黄龙县建立了黄龙山褐马鸡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北依秦晋大峡谷,南靠黄河、居河、芝水三河湿地,占地6万余公顷。此后,政府部门投资了170多万元建成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开展褐马鸡生活习性观测及疫情监测、疾病预防等科研活动,并研究其人工繁殖方法。位于山西西北部黄土高原关帝山一带的庞泉沟是拥有褐马鸡种群数量最多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0470公顷,成立于1980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地区四季分明,气候多样,是典型的华北高原森林物候区,主峰孝文山海拔高度为2830米,坡陡谷深,高差可达1400米,使植物生长在明显地分为亚高山草甸、华北落叶松、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四个植物带。森林以华北落叶松纯林为主,伴生着云杉、白桦、山杨、油松、辽东栎、红柞等树种。草灌植物生长良好,是暖温带天然林保存较为完整的少数地区之一。这里已建立起褐马鸡野外驯养场,进行人工饲养的实验工作。与庞泉沟毗邻的芦芽山,也是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位于管涔山林区境内,成立于1988年,面积为21450公顷。保护区内,在逶迤千里的崇山峻岭上,生长着茂密的华北落叶松和云杉,有的山坡是一片纯云杉林,有的是清一色的落叶松,有的则是落叶松和云杉的混交林。这里是松树的海洋,那挺拔苍劲的落叶松,那秀丽多姿的云杉,迎着春风摇来摆去,好象大海的波涛,景色壮观,令人心旷神怡。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还有位于河北蔚县、涿鹿县境内的小五台山,成立于1893年,面积为22000公顷。它属于恒山余脉,因其东、西、南、北、中五台耸立,而又别于山西北部的五台山而得此名。保护区内内山青水秀,峰峦起伏,鸟鸣蝶舞,景色壮丽,海拔为2882米的东台,为河北省的最高峰。植物种类有67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135种,群落垂直分布层次分明,是华北植被的典型代表。野生脊椎动物有80多种,除褐马鸡外,还有金钱豹、麝、青羊等。保护区的建立对研究华北地区植彼的演替变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每周一个动物知识(每日一动物褐马鸡)(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