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陆游(读书去田野看宋朝)

我所了解的陆游(读书去田野看宋朝)(1)

《在田野看见宋朝》

包伟民等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

本书涉及宋代的建筑、人文美学、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市民生活、自然风光、墓葬考古等诸多领域,涵盖了宋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作者古今结合的观察视角和田野考察与文献记载相对照的学术旨趣,如《苏州47路公交线行记》从今天的一条公交线路,串连起宋朝苏州城内外人们的生活场景;《韩瓶——宋代酒政的一个侧面》从“韩瓶”中看到的宋代的酒政;《南宋的“天安门”:朝天门》探索今天杭州城内鼓楼的前世今生;《南渡皇族:赵伯澐一家和他们的故乡》则从赵伯澐墓葬读出了赵宋王朝的宗室政策与两宋之际南迁士人的命运走向。

南宋的“天安门”:朝天门

南宋的杭州,是杭州历史的巅峰时期;而朝天门,则是南宋杭州的城市中心。如果打个比方,那么南宋杭州朝天门的地位,就类似于今天北京的天安门。

南宋的朝天门,今天依然在,改名叫鼓楼,是一个热闹的旅游点。不过偏在了杭州城东南一隅,熙熙攘攘的游客们也许会抬头看一眼高大城楼,也就从门洞穿过去,赶去更热闹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人会驻足仔细观看。因为人们很难会意识到,这个叫鼓楼的地方,也曾经是城市的中心,曾经是天安门一样的存在。

我所了解的陆游(读书去田野看宋朝)(2)

朝天门这个名字如天安门一样,也颇有气势,不过并不是南宋时取的,而是来自吴越国时代。吴越国时,朝天门始建。不过刚建起的时候,它是一个正经的城门——杭州子城外的夹城北门。

朝天门作为夹城北门的存在时间其实很短。随着杭州罗城的修建,朝天门就被包在了城中间,所以,从吴越国到北宋,朝天门是一个长期被废弃的城门,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城门作用。

随着南宋定都杭州(临安府),作为废弃城门的朝天门,突然间有了一个新的使命——成了皇城的城门。皇城里面都是中央政府机构,而作为皇城城门的朝天门,也就成了中央政务区与杭州市民城区的分隔点,同时,也是官民之间的连接点,是一个公共空间。虽然空间不大,却也有点天安门广场的意思。

元朝时各地的城墙都要拆,反倒是名不副实的朝天门获得了新生——改成了楼阁,再次成为地标性建筑。大德三年(1299),“朝天门”进行了重建工作,摇身一变,成了“拱北楼”。名士柳贯写有《拱北楼铭》,更有名的赵孟频也写了《上拱北楼诗》。这一改名,标志着朝天门就从“门”的时代,进入到了“楼”的时代。

我所了解的陆游(读书去田野看宋朝)(3)

到了明代,楼依然存在,不过名字得改改。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拱北楼”改名为“来远楼”,难道朱元璋在南京望向遥远的海隅时,中途看到了这个楼吗?后来,又被改名了,意思差不多——“镇海楼”。

到了正德年间,当地官员在楼上置了大钟一,大小鼓九,暮鼓晨钟,为杭州百姓报时,所以民间就俗称其为“鼓楼”。到了清朝,“鼓楼”之称也就转正了,成了最后的一个称呼。可以说,小小的一个城门楼,倒是与杭州的历史息息相关。鼓楼命运多舛,明清时期有记载的火灾焚毁,就有七次之多。不过20世纪90年代,随着旅游开发,鼓楼又被重新修建。此时的鼓楼,早已不闻鼓声,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旅游景点了。

今天站在鼓楼下,抬头可以看到,在高高的三个层楼屋檐下,分别挂着三块匾:朝天门、镇海楼、鼓楼。这可以说代表的是朝天门历史演变的三个时期:宋、明、清。但从朝天门的性质变迁关键点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这三个节点:吴越的夹城城门、南宋的皇城城门、元明清的城市楼阁。这才是朝天门真正的三生三世了。

作者:陈志坚

编辑:袁琭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