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葬礼热闹不肃穆(乡村葬礼仪式感)

农村葬礼热闹不肃穆(乡村葬礼仪式感)(1)

每个地方风俗完全不同,就拿我们这边来说,乌兰察布市范围内。

我们村子里依然是土葬的习俗,讲究个入土为安。在亲人去世后会举行一场仪式感很强的葬礼,不论亲人生前受尊敬与否,死后出殡的排场一定不小。一般是老人去世,这样的排场居多。

一是为了在旁人眼里显现家族的财力,二来也是为让亲人在最后一程体面的离开。

举行葬礼的一套流程我们这里叫作:白事宴。

割寿材

早之前,村里上了六十岁的老人,就要为自己定制一口棺材。请来当地专做棺木的木匠,来制作完成,叫割寿材。寿材一头大一头小,大头的一方是有下檐的。事毕还要请木匠吃上一顿好饭,也是为了庆祝这一事情的完成。现在想来不可思议,但是那时候是个再普通平常的事情了。

村子里也有句俗语:七九六十三,不死鬼来缠。

小时候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现在稍微懂了些。说的是逢九年。逢九,就是年龄里含九的数字,或是有九的倍数。这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说法。

传说每年阎罗王传命判官查阅生死簿,并对逢九年的人进行随机点卯。被点到的人会厄运连连,逢七九,六十三岁是个大限。

所以上了六十岁的老人会亲自张罗割寿材一事。一是对于逢九年的迷信,再者早些时候医疗条件很差,过六十岁便算高寿。

小时候我在一位老人的闲房里看到过一口寿材,对那时的我来说留下了不小的阴影,现在倒是能理解了,这几年这种现象已是见不到了。现在是人去世后才去买的。

装老衣

就是寿衣,在我们方言里叫装老衣,逝者去后也叫回了老家。讲究个从何处来,就再去往何处。说起来还挺有一番哲理,也不过是对另个世界的一种想象。是亲人对逝者的一个好念想,总归又回到了一个家。

装老衣是锦缎的材质,黑红色为主,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复古风格的衣服一套。在逝者弥留之际就要给穿上。不能在去世后才换,我们这里的说法是,绝不能让人走的赤条条,这是对亲人的大不敬。

岁头纸和讣告

家里一但有人去世,便要准备麻纸。麻纸的张数和逝者走时的岁数一定是一样的。纸张多少张,逝者就多少岁,所以便叫做岁头纸。然后用一个木棍子将麻纸用麻绳穿起来,高高的挂在大门的墙上。

这样一来别人也就知道此家的一个亲人已经离开。

讣告作用和岁头纸一样,是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去世之人的名字,生辰八字,生平事迹,多少子女,出殡的日期。还有不宜见棺的生肖属相。把写算好的纸用麻绳绑在胡集上面。立在岁头纸的下方。

胡集,是我们当地的一种建筑材料,黑土泥和着繎(繎,就是稻麦壳和杆儿放在泥里,起链接作用的意思)用方模拓制成厚度十来公分,长宽三十公分的土块。

入殓

在人去世以后,是要在木板上停留一些时候的,用“苫面纸”把脸盖上。苫面纸民俗的说法是怕逝者吞了活人的真气,会出现不好的事情。其真实的用意是古时候时候用来检查人的呼吸是否停止,采用白纸探鼻息。防止人还没有去世就装到棺木里。故而才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停一些时间在入棺木,便也是这样的目地。所以才有请风水先生测算一个时间,来进行入殓仪式。这是出于对逝者的尊敬保守的做法。

时间到了便在炕檐下面点着纸,叫下炕纸。算是为逝者敲开了去往界的一扇门。再一些人慢慢抬起木板,朝着屋外走去,遇到门槛要过的时候,这时候需要儿子爬在门槛上。这叫挡关。

意思是去世之人要去的地方,有重重关卡,需要在世之人为之抵挡,就叫档关。也是为体现孝顺逝者的一种做法。

入殓时候灵棚之内不得有牲畜靠近,迷信的说法是怕转世投胎入了畜生道。下一世不得为人,也是为去世之人求得福报吧。

棺木放在已经搭好的灵棚内,晚上的灯要长明不灭。

画材和纸扎

入殓后便要请来当地有名的画匠,为棺木漆上漆,完后便要在上面画上图案。漆成紫红色,也有大红色的。大的一头为棺材头,棺材头上面画太阳,牡丹,松鹤或者是寿字模样。外檐画上亭台楼阁、云朵等仙境图画。用意就是希望去世之人能得一处仙境。

纸扎,也是画匠做,用彩色的纸和竹条扎制而成的。棺木头上架一个大花圈,两旁一对童男童女,棚内有仙鹤,棺后有靠山。靠山是用纸扎成的大山模样,又叫金山银山。棚外有房屋,屋内有仆人。都是用纸做成,很是形象。也是为求逝者在那边有富足的生活。

戴孝

逝者安息后,人们就要戴孝了,儿子、儿媳和女儿头上一顶白帽,缝一张麻纸,白色上衣腰上系一条麻绳,从肩上斜挎一条白布扎在腰里。白色的裤子加上缝着白布的鞋子。这叫重孝,不系麻绳叫全孝。

这里还有一点不一样,如果逝者是男性那么白色的布条就需要在左肩挎着,反之挎在右肩上。鞋上的白布就要在左鞋后边留口,不能全缝上。若是女性,则在右鞋后边留口不能全缝上。

女婿顶的半个儿子的老说法,戴的就是半孝,白色上衣,很像袍子。孙子为全孝,孝帽上缝红色圆形布片,外孙也全身着孝,帽上缝蓝色圆形布片。其余侄儿,侄女等五复之内的亲人都应穿孝。但按亲疏远近区分,穿孝衣的样式,轻重各有不同。朋友近邻,在腰间系一条白布或者胳膊上别一块白布。

胳膊上的白布也是如此,逝者是男性则要别在左臂,反之就别右臂上。

下头

下头就是能在棺前磕头的意思,儿子、儿媳、女儿、孙子、孙媳、重孙才下头。下头的便都叫孝子,只有孝子才能在棺前叩首点纸。

棺前是一张逝者生前照的最后一张照片,前方一张供桌,桌上放有一个小钵,称之为遗饭钵,内有五谷杂粮,插着三株燃起的香。供桌上又有供品,桌下方便有一瓦盆,点纸都要在那瓦盆里。

守灵时,孝子要轮流守夜,直到出殡入土。守灵便是为了不让牲畜靠近灵棚。出于名俗的迷信说法,也是避免被家畜捣乱。

来吊唁的人有的送来花圈,花圈两边挂着挽联,挽联上写:流芳百世,遗爱千秋。 音容宛在,浩气常存等字样,立在院子的墙边。有的送来帐子,帐子是质量好一些的绸布,一般挂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布上写着送出人的名字,同样写有一句挽联。

吊唁时吃饭,我们就叫坐席。

三天和安鼓

逝者去世三天后,要做一次遗体瞻仰。这时的棺木的木铆子还没有完全的嵌入,开棺便是为了看最后一眼。

这么做的目地是为了期盼逝者奇迹生还,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仪式。不乏有三天后生还的逝者,用现在的医学解释叫做假死状态。这便是三天的由来。

这天也要封棺了,把木铆子全部嵌入棺盖里,不留一丝缝隙。一来防止万一在出殡的路上翻车,逝者滚落出来。二来出于名俗的说法怕还魂。

安鼓,就是安顿鼓匠入场。鼓匠是我们这一带专办白事的民间乐队组织搭起的班子。当然所用乐器还是比较传统的唢呐、笙、鼓、锣、镲、笛、萧、筝这些。唱的曲目也我们地方曲种“二人台”,现在这些已经和如今的流行音乐进行了柔和,不能说是四不像。但是足够的娱乐性也成了现在村里面能看到的一大特色。大俗即大雅吧。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鼓匠,三五成群的人们,黑天半夜的都要跑去看,就是图一热闹。但凡有人家办白事宴,人山人海的往一个地方挤。热闹非凡,毕竟那时候可娱乐的项目太少。不多见。

安鼓是在三天的时候有一场,出殡的头一天晚上有一场。

较有钱的人家会同时雇两个鼓匠班子,就为体面,人们也更乐意看,同时两边跑。两个班子也较着劲,都鼓着腮帮子吹唢呐,一口气吹到底,吹昏过去的我也见过,要得就是热闹。

过去的鼓匠是搭着棚子,在棚子里催拉弹唱。现在鼓匠都是一辆农用汽车,车上搭棚,把车槽打开,站在上面尽情表演。音响声音极大,方圆几里内都听得见。

报庙

顾名思义就是为逝去之人,去庙上报道。一个是告诉祖先要有人去,二就是在庙前报上逝者的名号。再者便是引领逝者的灵魂找到回老家之路。

一般在晚上进行。天黑以后,从灵棚开始,再到灵棚结束。前方有人提着一箩筐沾过菜油的硬纸牌,点着以后放到路上,星星点点。后面跟着的人提着纸扎的灯走着,花花绿绿的。再往后便是鼓匠吹打着乐器,一直不停。紧后面跟着孝子,男孝子杵着丧棒,不时地嘴里喊着:爹(妈),回家了!

绕着街转上一圈一直去了庙上。每家的门口都要生着一堆柴火,为得是怕逝者的灵魂走错了地方,起避邪的用处。到了庙上,便有人嘴里念念有词,向庙上诉告一番,仪式便就完成。接着就折返回家。

丧棒就是一根木棍子,上面缠绕着没有完全剪通的纸条,像一根麦穗子。说法便是为灵魂开路,扫去一切有威胁的东西。去除业障。使灵魂顺利回老家。

接祭

在我们方言里出殡就叫打发,打发也有安顿好了的意思。出殡的上午会有一场接祭品的仪式。这一般是由女儿这一方出祭品。

老人去世后女儿便要回婆家准备祭品,蒸脑袋一样大的馒头,叫大供,大供要蒸一份,一份是十二个,也有蒸半份的。再蒸莲花瓣儿,莲花瓣就是用面做成莲花瓣的形状,便于在下面托着大供。在准备水果一桌,市面上买来的糕点一桌,做好的鸡鸭鱼肉又一桌。

早前,在出殡的上午女儿便早早的用马车或牛车拉着来,娘家人就会出去迎接,所以叫接祭。

久而久之这个仪式便慢慢的有些变化,东西断不能少。在出殡的上午,就从办白事宴的人家,用供桌抬着东西,绕街转一圈,已表示对逝者的孝顺毫不吝啬。体面大方。

引魂幡

在出殡的这天凌晨,孝子就要去野外砍一棵小杨树,在太阳出来之前扛回家,途中也不得落地。扛回家来便放在要拉棺木出殡的车上,村里一般是牛马车来拉棺木。树上这时也要缠上提前做好的白纸拉花。我们称那颗小树就叫引魂幡了。

起灵和哭灵

出殡时,这时候会有一个“阴阳”站在棺木前,戴着唐僧一样的莲花帽,身着一身道袍,吹着一支短笛,一曲使人感动落泪的调子,悠扬的飘来。曲毕,大喊一声,起!这时候棺木旁边跪着的孝子同时大声痛哭起来,肝肠寸断。站着的看着人们也都流着眼泪,同样想念逝去的亲人。

我从来都不敢去看这样的场面,因为自己心肠很软,每每看见我都会忍不住的流眼泪。

大拦棺和小拦棺

前边“阴阳”和鼓匠引路,大孝子双手朝后抬着棺木的大头,我们叫抗大头。两面是帮忙用木棍抬着棺木的亲人,后面跟着下头的孝子。棺木抬出后不得沾地,停的时候需要用木凳架起。

出了大门便要有个停顿,停了吹打。要为逝者烧一通纸钱,纸钱都烧在瓦盆里,方言里称“叫纸盆”。瓦盆下方钻有几个小孔。小孔的作用便是让逝者用来装孟婆汤,以至于不忘前世今生。

逝者生前用的枕头也要再棺前烧掉,露出的荞麦皮便熊熊燃烧起来。这时大孝子拿起已烧完纸钱的瓦盆,大力的摔在棺前,接着又是一阵痛哭。唢呐应声吹起。

路上还要停留几次,是出于对逝者的不舍。这时候女婿、外孙、侄子、侄女等亲人便有权利让棺木停下,出几个钱,让“阴阳”领着孝子围着棺木,寻着“8”字绕上几圈。绕罢,便在吹一曲。这是小拦棺。

大拦棺是“阴阳”领着孝子围着棺木跑起来,跑罢便向看着的人群,散几盒烟,把烟从烟盒里拿出来,抛向人群,人们也都乐意去拿。再抛扔一些糖块,又一阵哄抢。要得是人们说一声这家办白事宴的场面大气。

现在好像都不散了,当然围看的人也了了无几了。

等一切都完成后便抬着棺木上了牛马拉的木板车,引魂幡搭在棺木大头上,向墓地拉去。

守孝

逝者走后头年,过年时孝子家就要贴绿色或黄色对联,第二年才能贴红色,逝者周年里是不办其他宴席的。过世后的一百天我们这里叫过白天。所以小孩出生后的一百天,我们称之为过百岁。与之区分,万不能弄混。如果对小孩子说过百天,我敢保证会被揍的很惨,住院都是有可能的。

逝者的儿子、女儿要戴一个写着“孝”字的臂章,逝者男性就带左臂,反之带右臂。要戴一年,已示守孝。如果你来我们这里看见这类臂章千万不要以为是普通的装饰品,千万也别去问人家在哪里能买的到。同样会挨打的。切记!

作者:道可子

來源:简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