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成语故事52个(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嚼齿穿龈成语“嚼齿穿龈”中的“齿”即牙齿“穿”即咬破的意思“龈”即牙龈整个意思是:紧咬牙齿,竟咬破了牙龈形容对敌人恨之入骨,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商丘成语故事52个?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商丘成语故事52个(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商丘成语故事52个

嚼齿穿龈

成语“嚼齿穿龈”中的“齿”即牙齿。“穿”即咬破的意思。“龈”即牙龈。整个意思是:紧咬牙齿,竟咬破了牙龈。形容对敌人恨之入骨。

典故出自宋代苏轼《东坡题跋·偶书》:“张睢阳生犹骂贼,嚼齿穿龈;颜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掌。”

“张睢阳”:唐朝时期,大将张巡以死守睢阳,被人尊称为“张睢阳”。

唐朝的时候,发生了“安史之乱”。公元757年农历正月,安禄山与其已被立为“太子”的儿子安庆绪发生矛盾,安庆绪在安禄山原来的心腹大臣、因屡遭安禄山鞭挞而背叛了安禄山的严庄的撺掇和支持下,杀了安禄山。当时,江淮一带民丰粮足,可以为唐军提供大量军需。安庆绪为了断绝唐军粮资来源,想向江淮方向扩展,便以部将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率兵13万,进攻地处江淮物资北运要冲的睢阳。睢阳太守许远(709年—757年,字令威,杭州盐城——今海宁人)知道睢阳万不可失,也知道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守住,便派人去向张巡告急。

张巡,邓州人,当时在雍丘抗击叛军有功,被封为主客郎中,兼河南节度副使。张巡得知睢阳告急,率众沿睢阳渠向睢阳进发。当时他只有马300匹,兵3000人,进到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及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县令姚訚的人马合在一起共有6800人,面对包围睢阳的叛军13万,形势何等严峻!但张巡和郎将南霁云、雷万春等与许远团结一致,毫无怯惧。许远自知在军事上不如张巡,便嘱咐将士战守事宜悉听张巡指挥。张巡是文武全才,不但杀敌勇猛,而且极善谋略,用兵不拘古法,随机应变,多是出奇制胜。面对强敌,张巡深知不能硬对硬与敌人死拼。他与郎将南霁云、雷万春等伺敌松懈之处进行突击,并力出战。张巡生性刚烈,每次临战杀敌,望见敌影则恨得咬牙切齿。在一次动员大会上,他情绪激昂,骂敌以致嚼齿穿龈。将士们受其影响,杀敌勇猛如虎,因此屡屡得胜。但叛将尹子奇仗着兵马众多,仍将睢阳死死包围。由于众寡悬殊,最后睢阳形势危急。

许远分管筹粮及后勤保障。战前,“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石,虢王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既而济阴得粮,遂以城叛,而睢阳城至是食尽”(司马光:《资治通鉴》)。每人每日只能分到一勺米,将士只好将其杂以茶叶、纸、树皮做成饭充饥。

城外的叛军越聚越多,城里的守军越打越少,到后来只剩下1600多人。粮食吃光,士兵们陆陆续续被饿倒。睢阳城日益陷入危机。当时,唐御史大夫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都拥兵不救。“睢阳士卒死伤之馀,才六百人,张巡、许远分城而守之,巡守东北,远守西南,与士卒同食茶纸,不复下城。贼士攻城者,巡以逆顺说之,往往弃贼来降,为巡死战,前后二百馀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城中军民一直坚持到十月,饿得连拉弓射箭的力气也没有了,除战死者外,大都病饿而死,总共只剩下400人,无力再战。尹子奇趁势攻城,终于将城攻破。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36位大将皆被俘,宁死不降,许远被解赴落阳后酷刑下誓死不屈,被杀害。张巡被俘后大义凛然,面朝唐朝京城的方向拜曰:“臣力竭矣!生不能保全睢阳以报朝廷,死当为厉鬼以杀贼!”面对劝降的敌人骂声不绝。敌人看劝降无望,也将其杀害。南霁云、雷万春等其他30余名将领皆在睢阳遇害。将士们至死无一人屈节。

在此三个月前,兼河南节度使(代贺兰进明)、都统淮南诸军事的中书侍郎张镐得知睢阳被围情况紧急,急忙率兵来救,倍道亟进,并传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距睢阳极近的谯郡太守闾丘晓发兵共同救睢阳。闾丘晓极其傲慢,不听张镐命令,致使睢阳城被攻破。可惜张镐同其他节度的兵马赶到睢阳,为时已晚,睢阳城被叛军攻陷已经三天了。张镐等率军打退了叛军,恨闾丘晓不救睢阳,将闾丘晓召来杖杀之。再七天后,郭子仪收复洛阳。也正是由于张巡、许远等在睢阳的死守,整个江淮地区安然无恙。

张巡守睢阳的事迹感天动地,其嚼齿穿龈的感人事迹到处传扬。后来“嚼齿穿龈”便成了成语。

示例:“英雄嚼齿穿龈,骂贼而死,感天动地。” (302)

来源: 商丘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