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作文题(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流,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通常在此状态时,人不愿被打扰。你的心流导向哪里,你的专注就到了哪里,你的成就也就会顺流而至。当然是不是有所成就,往往决定于专注的对象。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核心词汇是“专注”。专注意为专心注意,全神贯注。材料中特别指出,这是一种感觉,它能让人兴奋而充实。材料强调,心流的长短决定成就的大小,写作时,我们也要在专注的对象等方面进行思辨。

第二段是写作任务。“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定了文章的出发点,强调材料是“思考”的原点。“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指出考生要依据上述材料,强调“我”的存在,立足青年身份,以青年立场,联系时代、社会构思行文,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体现出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美,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自然选择。……自然界的一切设计,就我们所知,并不是绝对完美无缺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朱光潜《无言之美》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宋·戴复古《寄兴》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理解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实践,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则名言组成:

第一段材料选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第一句话意在说明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为了不断优化物种,实现自然的美,第二句则说明自然界并不完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我们要不断优化自身,以接近完美;缺陷的存在才给了我们不断进步、优化的空间。

第二段材料选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本段文字观点比较明确,就是阐述缺陷与完美的辩证关系。世界因为缺陷的存在才完美,缺陷为趋向完美提供了空间,提供了希望,提供了可能。

第三段材料选自宋朝戴复古的诗,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在说明再美好的事物也是存在缺陷的,因此,不要求全责备。

综合三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立意,要辩证看待缺陷与美的关系,事物因残缺而显得真实而完美,缺陷为趋向于完美提供了空间和希望。

行文构思时,以“世间完美与缺陷共存”为中心论点展开论证,首先引用朱光潜先生的名言入题,引出完美与缺陷共存的观点;然后通过类比论证,以自然界的事物为例说明世间的美好与缺陷同在,说明有缺陷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接下来由自然联系到人生,人生不可能完美,但可以追寻精神和思想的完美;最后论述如何看待缺陷,论述缺陷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得出人生因缺陷而完美的认识。

立意:

1.缺陷让世界更完美。

2.缺陷也是一种美。

3.让缺陷成就完美。

4.世间完美与缺陷共存。

2023高考作文题(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1)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一百年前,共青团成立之际,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新时代建设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年的身影:在抢险救灾前线冲锋陷阵,在疫情防控一线披甲出征,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在美丽的校园里不懈奋斗……“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

要求:请以“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有的样子”为文章的结尾,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8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文题解析】:

第一,审题立意:结合材料分析,材料的内容论述了五千年文明史中青年的担当,一百多年来青年的担当,新时代建设中青年的担当。据此分析,材料论述的中心是“青年的担当”。要求以“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有的样子”为文章的结尾。据此分析,本次作文主要考查价值观,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担当青年使命、交出不愧于时代的答卷的问题。写作的主题应是新时代青年有何使命和担当。并立足现实,结合自身,“展望”未来,发出号召之意。

第二,选材构思:可以写记叙文。记录生活中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的故事,可以是发生在抗击疫情时的故事,可以是抢险救灾前线的故事,可以是美丽校园里发生的故事。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彰显大主题。可以写议论文。

参考立意:

找到新时代的位置,创造新青年的价值;

担当使命昂首进,我辈青年写新篇;

心怀家国之梦想,把握新时代机遇;

激情满怀写青春,无私奉献新时代;

以前代青年为镜,肩负新时代使命。写议论文,注意恰当处理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者》杂志作为当之无愧的国民刊物,它不仅承载了几代人的成长岁月,更是书写了无数人生故事。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是它掷地有声地告诉追梦的年轻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闪闪发亮的远方。但是自2008年以来,万座报刊亭被拆除,实体书店零售码洋下降,报刊杂志的“关停潮”此起彼伏,裹挟在其中的《读者》也无法幸免,在互联网大潮中渐行渐远,销量急剧下降,《读者》也渐渐失去了读者。

对于《读者》杂志的困境,有观点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时代的产物,总会无可避免地被下一个时代取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被不同渠道的海量信息淹没,时效性更强的新闻门户网站、呈现多元价值观的公众号更受欢迎。也有观点觉得,现在的《读者》自身问题更多。《读者》的风格早已不再受到青睐,《读者》既没有留住老读者的“利器”,也缺少吸引新读者的“法宝”。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科技繁荣让社会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而纸媒阅读首当其冲。当下人们不喜欢读长文,喜欢读短文。不爱读长文,折射出浮躁的心态和阅读修养的缺失,虽然碎片化阅读更加便捷,但严肃而深度的阅读却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从阅读途径来看,纸质阅读往往是高质量的阅读体验的体现,这种阅读方式往往追求的是内心的丰盈、恬静的精神。同时纸媒阅读具有公信力、权威性,时光的温情等特点,这些优点要继续发扬,坚持内容为王,提升内容品质 ,留住纸媒灵魂;坚持受众至上,加强与读者互动,积极反映群众呼声,以差异化、个性化、生活化的内容服务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让公信力的优势与新媒体的渠道优势进行叠加,促使纸媒重新焕发出生机。

当然,新媒体阅读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开创了一个新的阅读媒介,是时代的进步;阅读效果“图”“文”“声”三者兼具,更形象生动;卫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环境;书的保存更简便,便于存储,不占用空间;制作上传之后,不用印刷,节省了资源;喜欢的网络文字能方便快捷地分享给自己的朋友亲人;网上信息量大,手机冲浪,过瘾、方便等等。而纸质书阅读也有其弊端,纸质图书有造价高、不环保、容量有限、更新速度慢、不方便购买、不方便携带等特点。

发展新媒体是大势所趋,可以拓宽纸质媒体发展的新思路,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比如,加大纸质媒体与数字化的衔接,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新传播路径,多元化吸引读者。新媒体阅读和纸媒阅读二者也可以是“相辅相成”的。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融合多元方式,助力阅读发展。首先列举优质网络文学的特点多角度论证新媒体阅读的优点;其次列举键盘侠的恶意捏造、娱乐新闻的满屏纷飞等例子论证新媒体阅读本身没有错,正确引导助力新媒体阅读发挥作用;再次列举地铁藏书的风靡、诚品书店的无利经营,论证纸质阅读的必要性;最后结合现实,论证纸质阅读传承经典,弘扬文化自信;新媒体阅读激发兴趣,筑牢全民阅读的社会底座,两者应互补态势,融合发展。

参考立意:

1.纸质阅读让书香社会更芬芳。

2.于喧嚣中重拾纸质阅读的寂静。

3.新媒体阅读势在必行。

4.融合多元方式,助力全民阅读发展。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滴水,虽小却有无穷力量;一滴水融入大江大河,才不会干涸; 一滴水顺大江大河而流淌,顺势才有为。当个体的青春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当奔涌跳跃的生命浪花汇入时代前进的滚滚洪流,人生才有了非凡的意义,也才能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正确认识自己与群体、时代关系的作文。材料具有思辨性,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个体的力量,看待个体与时代、群体的关系。

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一滴水,虽小却有无穷力量;一滴水融入大江大河,才不会干涸;一滴水顺大江大河而流淌,顺势才有为。这句话是由头,是引子,以水喻人,个体虽小却有力量,但来自与群体的融合,来自顺“势”而为。换言之,水如果不融入群体、不顺势就可能无所为。

第二句:当个体的青春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当奔涌跳跃的生命浪花汇入时代前进的滚滚洪流,人生才有了非凡的意义,也才能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这句话是说处于青春之时的个体要勇于肩负时代使命,要主动汇入时代洪流,要顺“势”而为……

材料引言中有:“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意在告诉考生,文中要有“我”的“思考”和“感悟”,意即在行文中要有一定的“代入感”,要有明确的身份意识,更何况材料中有“个体的青春”,切忌只讲别人的故事,而忽视了自己的见解。

文体要求:文体不限。要求考生围绕材料和立意,可写记叙类文章,可写议论类文章,或其他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但无论什么文体,一定要符合文体要求,不可模糊了文体。

参考立意:

个体虽小却有力量;

个体融入集体才有生命力;

个体应顺时代势才会有所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