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1867年,慈禧写了一首诗,也是她生平写的第一首诗。这首诗是送给她母亲富察氏的,却没想到,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居然传播度广到老少皆知。

到底慈禧为何要难得提笔写诗?最后一句又是什么呢?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1)

慈禧母大寿,突遭遇变故

慈禧从小所受的教育就很有限,这不仅因为古代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想法,还有一个原因所在。

多年来,业界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慈禧并非满人,而是汉人。而且她在山西农村长大,是后来被满人官员叶赫那拉·惠征所收养,才入了籍,最后进宫。

也正是如此,慈禧小时候并没有很好的文化环境。即使入了惠征家中,也不一定能够和惠征其他子女一样,有同等的教育环境。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2)

这就导致慈禧文化水平不高,她也很少如古代其他女性一样,能够赋诗写作。

但她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了1852年。

那年慈禧入宫选秀,也许是受到了同时期秀女的熏陶,她虽才学不高,却开始努力写字,甚至因为一手好书法成为了咸丰批奏折的代笔。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3)

但慈禧字虽好,其才华依然泛泛,又因为她在掌权之后,开始耽于享乐,自然不会懂得诗词歌赋所带来的精神熏陶。

1867年,慈禧的母亲富察氏60岁大寿,按照古人思想,耳顺之年的寿宴应该在条件范围内,办得有声有色、大张旗鼓。

再加上慈禧当时已经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更应不会放过这个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机会。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恰好此刻有外国使节来到了中国。在别国面前立威,还是为母亲摆宴炫耀,慈禧很明显选择了前者。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4)

其实,清宫和富察氏的府邸相差并不是很远。

富察氏居住地为锡拉胡同,而锡拉胡同就在王府井,离清宫的东直门只有几步之遥,然而即便如此,慈禧也没去。

替母写首诗,却进入教材

于是,慈禧在紧锣密鼓的准备过程中,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的全文是这样的:“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精竭虑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首诗的题目叫做《祝母寿诗》(一说《祝父母诗》),送到了富察氏的府邸。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5)

1870年,富察氏溘然长逝,享年63岁。据时任军机大臣的翁同龢的日记中所写,富察氏出殡的时候,陪葬的物品之多,多到整个北京城都填满了;

沿途前去祭棚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吊唁金能够超千金之多,吊唁之人都是有头有脸有身份的,甚至有一个李侍郎没去,还被慈禧呵斥了。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6)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首诗曾经加入了小学教材。后来,由于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慈禧这种文化程度的诗词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这首诗本身也不符合七言绝句的格式,所以就从小学课本中剔除了。

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却自此开始在中国更广泛地传播了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首诗已经不在教科书中,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却成为了中国教科书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两句俗语之一。

这不仅代表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传播度甚广,已经成为了一句俗语。也表现出了当代父母的困局。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7)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学校,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更为突出。

也正是如此,近年来的父母并不如过去那样的“放养”状态,而是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到子女教育上,有着沉重的教养负担。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父母的辛苦程度也是过去的数倍,“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在当下显得更为应景。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8)

慈禧和富察氏之间的故事,随着这句话的传播,在近年来也成为了许多人熟知的民间故事。

然而知道的人越多,便有越多的人对这件事提出了疑点,加上慈禧本身臭名昭著,更让这件事的真实性扑朔迷离。

有人提出来,母女关系差

首先是慈禧和富察氏之间的关系。慈禧御前女官裕德龄著《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说,慈禧“对于那些皇族和自己母家这些较近的至戚,都是很切齿地痛恨着的。”

可见,慈禧不管是不是惠征亲生的,和母家亲戚的关系应该不是太好。而她与惠征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在裕德龄的另一篇《清宫二年记》记载了。

“有一次谓余曰:‘自余髫龄,生命极苦,尔所知也。以余非双亲所爱,尤觉毫无乐趣。吾妹所欲,亲必予之。至于余者,靡不遭诃叱。’”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9)

裕德龄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从我童年开始,就过得很苦,你也是知道的。因为我不是爸妈喜欢的孩子,更觉得没什么乐趣。我妹想要的,父母一定给她;而我想要的,总是会遭到呵斥。

另一个史料《清稗类钞》也记载了类似的事情:“孝钦后(慈禧)尝语人曰:‘我自幼受苦,父母不爱我,而爱我妹。’”

可以看出,慈禧和惠征夫妻关系也不好。既然富察氏对慈禧不好,那么慈禧写出“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可能性,也变得很小了。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10)

虽然前言曾提,慈禧给富察氏举办的丧礼十分隆重。但是这也许并非出于孝心,而是慈禧本性铺张浪费、想要显摆的缘故。

除此之外,另一个疑点似乎更能佐证此事的虚假之处。按照大众所熟知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故事背景,其中促使慈禧写下这句诗的重要原因是:慈禧要接见外国使臣,没空贺寿。

然而,这件事却在年份上,出现了差异。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11)

慈禧见外使,年份对不上

按故事时间线来说,富察氏的60大寿是1867年。但是根据清史稿记载,慈禧在实际掌控清朝期间,接见使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的年份是1873年,也就是同治十二年。

当时,同治皇帝接见了英、法、美、俄等国使臣,并接受了他们递交的国书。而清史稿中,并未提及慈禧一同接见。

也许清史稿并未详尽记载完全此事,以慈禧当时的地位,仍旧有很大可能一同前往的。但是,这次同治皇帝接见外使的意义并不是那么简单。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12)

当时同治皇帝18岁,到了亲政的年纪,这也是慈禧短暂的让权时期。这次接见的政治目的,主要是为了证明同治皇帝亲政后的政治地位,仪式感大于实质性。

如果慈禧太后陪同前去,从意义上和传统思维上,都是一种对皇权的挑战。虽然慈禧对朝政有所控制,但是不会在这种代表同治帝地位的事情上太过干涉。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13)

另一个佐证慈禧没有参与1873年的接见一事的,是当时接见的地方在宫外的瀛台。换言之,慈禧要接见使臣,必须出宫,这算是行程上的大事了,清史稿不可能没有记载。

也就是说,无论从史料方面,还是从事实逻辑分析,慈禧都未曾参与这次接见。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她接见了,此刻富察氏也已经去世3年了,遑论替她祝寿写诗。

而慈禧最早可考的接见使臣的时间点,要大大地往后推30年,也就是1902年(光绪二十七年)。当时,慈禧接见了美国使臣,谈及了博览会的相关事宜。

这时候,距离富察氏作古也已经过去了三十二年。也就是说,因为接见外使一事而导致无法给母亲祝寿一事,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14)

那么,也有其他的可能性,导致慈禧无法为母贺寿。比如,其他政事羁绊了慈禧。其实,这种情况下也并非不成立。

但在清廷内部,其实一直以来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这些皇亲国戚的所谓“墨宝”,大多数是有代笔的。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15)

代写非罕见,历史雾中寻

关于代笔一事,在乾隆年间有个非常知名的故事。乾隆一生爱写诗,留存现世的有4万多首,但其中绝大多数其实都是代笔,即使是他亲笔写的,也有一部分经过大臣们加工的。

这其中就有个大学士沈德潜,是代笔的诸人当中“作品”最突出的。

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家人想将沈德潜写的诗整理成册,可是这其中也包括了他替乾隆代笔的诗。

这件事让乾隆知道了,他非常愤怒,于是把沈德潜的尸体挖出来鞭尸,还抄了他们的家,这件代笔的事情,才曝光了出来。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16)

乾隆这种集全国顶尖教育资源于一身的人,都逃不过代笔的命运。遑论慈禧这种没有怎么接受过教育的人。

事实上,慈禧也确实找过代笔。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旧存的、及各大中型拍卖会上改了慈禧玺印的作品,可以看出大部分作品都是为了做赏赐之用。

而且慈禧的作品质量两极分化很明显。以慈禧好大喜功、时刻注意树立自我形象的个性,自然不会让比她画技差的人代笔,所以艺术水平高的画作就是慈禧的代笔之作。

从这方面统计,慈禧的代笔次数十分高。而且她的书法并不若一些传记里所写的那样娟秀,甚至可以说是孱弱稚嫩。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17)

而慈禧的代笔人,在《清宫遗闻》卷一转录《寒松阁谈艺琐录》中有所记载:

“时(缪)素筠随夫宦蜀,夫死子幼,甚苦,归滇。工花鸟、能弹琴、小楷亦楚楚颇合格。四川督抚乃驿送之京师,慈禧召试,大喜,置诸左右,朝夕不离。”

除了缪素筠之外,还有王韶、阮玉芬、屈兆麟等人,都是慈禧的代笔,均有一定的资料进行佐证。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18)

左慈禧原笔,右代笔

以此为基础上,便可以讨论两个问题:

一是,慈禧在写个“寿”字都需要有代笔的情况下,会在明知道自己文化基础不高的情况下,不找代笔给自己润色吗?

二是,慈禧本人如此在意自己的形象,她可以忍受自己写的诗,在未经润色的情况下,以不符合七言绝句的格式流传出去吗?

如果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话,“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是慈禧所写的可能性,又大大减少了。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19)

慈禧书法

至于慈禧到底有没有写过这句话,由于没有确凿的史料记载,大概也就和她的身世一样扑朔迷离,会成为永久值得探讨的话题。

坊间广泛流传的“慈禧所写的唯一的诗成为耳熟能详的谚语”一事,传播度甚广,甚至一些官方媒体也认为此事属实。

而通过详细地挖掘史料,会发现富察氏对慈禧并不好,很少给慈禧母爱;同时,慈禧并没有在1867年有接见重要外使的史料。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20)

更重要的是,以慈禧爱代笔、且好大喜功的个性来看,这首《祝母寿诗》若真是以慈禧名义传世,必然会润色得更加好看,一如她往日的代笔风格一般。

综上所述,此事是否属实,仍然存在迷雾之中,等待着史学家找到更多的资料。

慈禧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21)

参考资料:

1、“可怜天下父母心”竟是她说的[J].人生十六七,2018(25):33

2、刘奇.真实的慈禧[J].沧桑,2012(06):9-12

3、李湜.慈禧的书画及代笔人[J].收藏家,2000(04):60-6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