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劼这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周劼做错了什么)

周劼这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周劼做错了什么)(1)

周劼这几天被当成猴子似的围观,应该并不好受。

不过,观察舆论,这次,围观者对这位周公子虽然惊诧、愤怒,但谈不上像对贪官恶吏的那种深恶痛绝,更没见讨伐冒犯到小镇做题家的某明星时的那种义愤填膺,很多人还是戏谑,以及同情。

要么觉得孩子太傻了,对于一些似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东西,怎么如此高调,一点也没能领会长辈给他起名“劼”,要他慎重的良苦用心,闷声不就发大财了;

要么说孩子只是实诚,让我们人民群众有机会窥一窥大观园里的样子,这样的人应该多来点。

但不管怎么说,大家的共识是,他把实话说出来了。

周劼这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周劼做错了什么)(2)

周劼

当所有人都认为周劼说了实话的时候,我们似乎共同感知到了一点这个社会更深层的东西。

“实话”所指向的重点,显然并不是房产、奢侈品构成的富裕生活这种表象,它应该是某种社会规则和社会心理,也就是“社会会教给我们”的东西。

周劼的朋友圈当然是一种掺杂着虚假和伪装的表演,而谁能想到,这场表演竟然成为了通向所谓真实世界的一扇小窗。

周劼所知道的

周劼的入职程序、家族背景,以及家族财产来源,想必有关方面正在认真彻查,有的已经给出了结论。

通报显示,周劼的家族亲属,都在江西省交通系的各个部门和单位任职,而像“领导给我递烟”这种事,则是假的。

有些在他的朋友圈里被点到的大小领导,也出来撇清了关系,“不认识”。

周劼的朋友圈,以“朋友”的搭建开场,收场时,“朋友”们纷纷离去,或根本不存在。

周劼这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周劼做错了什么)(3)

江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7月27日发布的通报中的部分内容

这些周劼精心搭建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可以明确被落实为“违法犯罪”的东西,也不一定能查得出什么,但显然,周劼觉得它重要,其他人也觉得它重要。

在这一点上,周劼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大部分中国人的认知是一样的:

在中国社会,关系,尤其是非制度化的隐性关系,很重要。它可能披着制度化的外壳,但内里遵循的,并不是明晰的、公开的规则,而是人情世故、利益交换;它可能并没有在明面上被确认,但确实形成了一种心理默契。

非制度化关系是如此普遍,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方方面面。

比如,谈事情,最常见的地方往往是酒桌,而不是办公桌。正经事,要跑去饭店里,在ktv、在私下场合决定,真正在办公桌上办的,可能早已在其他桌上敲定了,只是履行程序。

对于周劼呢,他也知道,有了关系,事情就好办了。“三个保安迎我进门”,办公室主任鞍前马后,同事小姐姐来套近乎,饭局多得吃也吃不完。

周劼这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周劼做错了什么)(4)

周劼朋友圈中提到的“三个保安迎我进门”

就像他教我们的,“这社会讲究互换资源,包括领导之间帮忙都是。你有什么资源可以帮我,我就用我的资源帮你”。

关系是重要的,而关系的良好运行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则。维护规则本身,也就是在维护关系。

对于规则的搭建和维护,周劼也是知道的,只不过,他的演绎明晃晃了点。

归功于他的示范,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存在三个周劼。

一个是真实的周劼,极其渴望进入权力场。

一个是在朋友圈被努力营造出来的“形象周劼”,和很多大人物关系不薄。

周劼这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周劼做错了什么)(5)

电影《西虹市首富》剧照

周劼表演完了,别人怎么看?看了之后怎么与他互动?在“形象周劼”和“真实周劼”之外,还有第三个周劼,就是关系中的周劼。

“形象周劼”演来演去,也无非是要实现他的意图,让关系中的周劼能获得各种资源和好处。

比如,某位周劼口中的空姐,在雨里苦苦等了他2个小时,让他好不愧疚。

但关系中的周劼并非周劼自己所能控制,而是与他周围的人一起搭建起来的,其遵循的规则可以被学习,但有适用场合。用对了,他所向往的关系即使没有得到,也不会被像现在一样“灭门”式破坏。

用不对,就会酿成这次的朋友圈惨剧,终于玩砸了。

不过,被周劼玩砸了的所谓规则到底是啥?

周劼玩砸了的

很多人观察到,周劼的朋友圈都是多年之间陆陆续续发出来的,这其间,能看到他的朋友圈的人在不同时间都截了图,立此存照,但是似乎,并没有人出来提醒他这样做的不妥。

在周劼的朋友圈截图里,有一张他晒出的一页读书照,上面划了线,也在不认识的字上标注了拼音。周劼不认识的字有:桎梏、诲、淫、扪心自问的扪。

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一位周劼的前同事,这位前同事称周劼“文化水平很低”。

这样的周劼,会在他努力攀上关系的诸位领导眼中留下好印象吗?恐怕不会。

但被周劼所描述的同事领导们,对他都是那么好,那么照顾,周劼对自己的光明未来也充满一种阳光明媚的自信。

周劼这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周劼做错了什么)(6)

所以想来“文化水平很低”这种话也是周劼出了事不在场才会说,当面还是你好我好笑哈哈。

看破不说破。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我们独有的心理默契。它使关系中的周劼得以成立。

关于这一处事规则,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翟学伟教授,提出的脸面异质性理论,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启发。

他的大意是什么呢?人的脸和面子是两码事,脸是一个人的人格,面子是一种关系中的心理,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它们并不重合。

周劼这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周劼做错了什么)(7)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富太太们的交际圈

比如一个人虽然干了丢脸的事,他本人会感到羞愧,但是只要不说破,给了他面子,他就没有丢面子,关系也就可以继续如常地维护下去。

在一个很看重关系的社会里,重要的事情不是一个人是否知耻,而是有没有面子,以及有没有人给他面子。

前阵子看到一则新闻,一个中学生女孩轻生跳海,被人救起,爸爸赶来,干的第一件事不是关心女儿,而是对女儿拳打脚踢,大加训斥。

女儿的自杀让他感到自己丢了面子,而丢了面子,远比女儿的身心健康来得重要。

在周劼熟悉的小社会里,关系相对封闭,心理默契亦是在的,所以不管他表现得如何,彼此也会看他爸爸、家人的面子,不说破。但是,别人和他虚与委蛇的时候,心里的真实想法怕就完全是另一套了吧。以周劼之才,更可能的未来,是在体制边缘享受一些福利,而不会走得太远。

这种要面子的处事原则,广泛存在,也让许多国人习惯了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更让生活看起来极富戏剧性。

周劼这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周劼做错了什么)(8)

鲁迅的《面子》中写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就像晚清的时候那个辫子,你只要一揪着辫子,就纲举目张。你抓住他的面子,就像揪住了他的辫子,他的身子就跟着你走

但不丢面子的心理规则只适用于小规模的,熟人的,封闭的圈子,周劼的朋友圈,打开了无限陌生人组成的世界大门,那些规则原本可以适用的场合就没有了,谁还会给他面子。随着周劼秀传播开来,小剧场变成了大荧幕。

于是,周劼火了。

社会会教他的

周劼的名言有很多;

“高中同学不少去外省读了好大学的,都回家进了烟草、电网之类的,回家没着落的,就在北上广深成都。”

“苟利国家生死以,家族传承吾辈责。”

“最大的公平就是不公平。”

“今天我好激动,比我妈给我买10套房还激动!”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这句:“仗着自己会读书、学习好,看不起我们这种靠父母的人,呵呵,社会会教他的。”

周劼这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周劼做错了什么)(9)

“社会会教他的”,现在的周劼应该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体会了。

他的社会变大了。

不再只是他出生、成长、熟悉的那个“王侯将相就是有种”“最大的公平就是不公平”的社会,另一个他不屑的,以为已经过时了,由他的那些“回家没着落”的同学们组成的,规则相对公平的社会依然存在。

至少,对后一种社会的期盼也能形成一股真实的力量,给周家以震撼。

说白了,他所拥有的,他所洋洋自得的那些东西,也并不是他真实拥有的。他的某种权力幻觉,或许曾经帮他营造了一些美妙时刻,攫取了一些不正当的利益,但也会对他形成反噬。

当幻觉破灭,说不定去得比来得更快呢。

作者 | 王小五

编辑 | 煎尼

排版 | 文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