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法西斯如何打赢战争(五分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年9月18日 —1945年9月2日 ),简称二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及仆从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0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 。其性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早期战争-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领土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并埃塞俄比亚,但想达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许。英、法最终对意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在经过7个月的抵抗之后,因西方国家的出卖和两国实力差距过大,埃塞俄比亚寡不敌众,最终沦陷。这次战争进一步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软弱无能,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意大利的对外扩张示意图
-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一场内战,由共和国总统曼努埃尔·阿扎尼亚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终亲法西斯的佛朗哥势力获得胜利,重新在西班牙复辟帝制。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轴心国集团与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
西班牙内战示意图
- 日本侵华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仅三个月,日本便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之后中国政府向国联求助,却并未得到国联的积极回应。这场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抗日战争。
1932年,日军又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在江南地区建立了一个新的军事据点,又将清废帝溥仪劫持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将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接着,1933年,日军侵占热河及长城一线,1935年,日军又发动了华北事变,1936年,日军侵占绥远。1936年,日本首相广田弘毅提出“国策基准”:在确保日本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期望向南方海洋发展;巩固日“满”国防,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并防范英美,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苏、美为目标,扩充陆军和海军军备等。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这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
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号召全民族抗战;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1937年8月13日,侵华战火燃向上海,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率所部第八十七、八十八师等奋勇抵抗,猛攻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次日,中国空军协同作战。日军大将松井石根被任命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指挥日军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等进攻上海,派遣日军航空队空袭上海、南京、南昌等地,且不断增兵,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
中国军队第九十八师奉命开赴上海前线,其第二九二旅第五八三团第一营中校营长姚子青被派往宝山县城防守。
9月7日,在数日激战后,姚子青率部战死。淞沪会战中涌现出“八百壮士”保卫四行仓库的壮烈事迹。
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激起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信心和勇气,引起国际社会对日本的谴责和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虽然中国军队损失惨重、上海失陷,但淞沪会战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首次大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迷梦。
淞沪会战形势图
1937年11月中旬,日军占领上海后,自太湖南北同时西进,威胁南京。为打破日军试图通过占领首都南京以摧折国民政府抗战意志的图谋,国民政府开始调整战略部署,做了两手准备:一是于11月20日正式宣布迁移政府于重庆,以示持久抗战;二是紧急制订南京守卫计划。
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
12月初,日军突破南京外围及复廓防御阵地,直逼南京城垣。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空前的拼死决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 由于日军攻击凶猛,经激烈争夺后,南京守军各主要阵地相继失守。
12月12日下午,当战斗处于胶着之时,唐生智不得不下达撤退命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南京保卫战失败后,日军在6个星期中,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强奸、抢劫和焚烧,犯下了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暴行。
1937年9月中旬,日本侵略军占领大同等地后,分成左右两路扑向雁门关与平型关,太原会战由此展开。太原会战事关中国抗战全局,如日军拿下山西,南可进攻华中与华南日军汇合,西可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威胁中国抗战后方。日军调最精锐的第五师团入晋。为统一晋北作战指挥,将位于内长城以南的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等4个半旅,划归第五师师长坂垣征四郎指挥。阎锡山所部包括八路军在内共有三个集团军。阎锡山为挽救山西战局危机,保卫太原,决定利用忻口战役进行正面防御,阻敌南下。
太原会战形势图
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太原会战拉开序幕,日军参战总兵力有4个半师团总共约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52个师(旅),总共约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八路军在太原会战中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作战,115师在平型关、120师在雁门关都曾多次伏击日军运输车队,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后方交通线,成为抗战初期国共联合作战的典范。
在经过了大同会战、天镇战役的节节败退之后,中国军队直到1937年10月才最终在忻口一线稳住阵角,与日军展开了激战,以5.5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阻滞日军二十余天。但到了10月26日,另一路日军突然进攻山西的东大门娘子关,这里守军兵力薄弱,难以有效阻击日军攻势,娘子关、平定、阳泉相继陷落,因此阎锡山命令放弃忻口一线阵地,太原会战也由此进入了太原保卫战。最终由于兵力不足和装备差距过大,傅作义于11月8日率部队撤出太原。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述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向运动战的发展,取得最后抗日战争的胜利。
武汉会战形势图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向武汉疯狂进攻,先后投入兵力约25万人。为保卫华中、拱卫西南,国民政府调动了第五战区、新编第九战区,及第一战区、第三战区等部队共14个集团军、47个军、120余个师,总兵力约100万人。蒋介石亲任总指挥,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的有利地形,同日军展开大规模作战,史称“武汉会战”。为了抵御民族大敌,国共两党进一步加强合作,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一批领导干部到武汉工作,以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日双方激战至1938年10月底,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日本军队最终占领武汉三镇。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10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队进行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战争爆发- 东欧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了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动了“闪电式进攻”。
闪电战又称闪击战,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利用便捷的新式武器,装备快速反应部队,向敌方发动突然袭击,并在短时间内占据优势。 英、法两国在德国入侵波兰之后,于9月3日对德宣战。但在实际上,英、法两国的政府却只是宣而不战,开始了“静坐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闪击波兰
德军根据“闪电战”的作战要求,在战争伊始就出动了2000多架轰炸机,对波兰全国主要的机场、电站、桥梁、行政中心、交通枢纽进行了狂轰滥炸。并以坦克和摩托化师为先导,利用飞机空袭的掩护迅速突破波军的防线。深入波兰腹地后,德军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
德国还利用潜伏的奸细不失时机地制造恐慌和混乱。而波兰当局也被假象所迷惑,错误地认为德军的主力已经被英、法所牵制。直到发现德军压境时,波兰政府才开始发动军事动员。由于时间仓促,波军只调动了40个师和22个旅仓促应战,结果在德军的“闪电战”进攻下迅速瓦解。9月16日,波兰政府被迫逃往国外,德国的两个兵团也在当日胜利会师。9月17日,德军包围了波兰的首都华沙。随后,波兰沦陷。
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东方战线”。
巴巴罗萨计划示意图
早在1940年6月下旬,德法停战协定刚刚签订,德国陆军领导人就开始考虑入侵苏联的可能性。7月21日,希特勒首次命令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元帅着手制订侵苏作战计划。为此,率先调往东线的第18集团军参谋长埃.马尔克斯少将于7月29日被暂调陆军总司令部,并根据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的指示立即着手制订作战计划。他根据希特勒7月31日表明的侵苏决心和在1941年夏秋歼灭苏军主力的基本要求,并参照哈尔德大将8月1日的指示精神,于8月5日拟就德军第一个《东线作战方案》。
德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参谋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又命令国防处处长伯·冯·洛斯贝格中校拟制一份《东线作战研究报告》。根据希特勒关于在1941年夏秋歼灭苏军主力的要求,马尔克斯于8月5日拟就第一个《东线作战方案》。9月15日,冯·洛斯贝格完成第二个侵苏作战方案。10月29日,在上述两个方案基础上,陆军总参谋部第一总军务长弗·保卢斯中将领导的修订小组完成了代号为“奥托”的新草案。
尔后,德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国防处草拟了“巴巴罗萨”方案。经希特勒签署,该方案于12月18日作为他的第21号指令下达。据此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和不列颠之战转为掩护侵苏战争准备的佯攻措施。德军统帅部和三军总司令部还就侵苏作战的任务区分、物质技术保障、战区准备、伪装与欺骗措施等事项陆续下达了一系列指令和指示,它们和第21号指令一起统称巴巴罗萨计划。
该计划规定,要在对英作战结束前,速决战将苏俄击败。为此,德军北方、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应在空军和海军密切协同下,利用强大的快速部队,在普里皮亚季沼泽地的南北两侧实施快速的纵深突击,并将被分割的苏军集团歼灭在第聂伯河、西德维纳河一线以西"。尔后,视情况向列宁格勒或莫斯科方向实施主要突击,最终进至阿尔汉格尔斯克、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一线。
- 西欧战场
德军侵占波兰后,立刻加紧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39年10月,德国统帅部制定了入侵西欧的“黄色方案”。方案的具体作战路线酷似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施里芬计划"。由德军右翼担任主攻,由包克指挥的B集团军群在比利时中部的列日两侧进行主要突击,穿过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对法国北部实施闪电式的进攻,迅速占领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沿岸港口。
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希特勒调集了136个师,2560辆坦克,3824架飞机,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
希特勒原定进攻日期为11月12日,因准备不足而推迟。但是担任德军左翼A集团军群参谋长的曼施坦因将军对“黄色方案”持有不同看法,竭力建议全面修改该方案,主张把原来的主攻方向改为佯攻,诱使英法军队大量调往这一地区,随后由左翼A集团军群实施真正的主攻,以庞大的装甲部队突破比利时南部道路崎岖但敌军防御力量最为薄弱的阿登山区,打击英法军队,在色当地区强渡马斯河,迅速向西推进,突入法国开阔地区,直逼英吉利海峡,以截断盟军的退路。曼施坦因的计划比起“黄色方案”来,出其不意,希特勒对此计划极为赞赏,力主以此取代“黄色方案”。
曼施坦因计划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4月9日攻击丹麦和挪威。
德国入侵西欧示意图
1940年2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布指令,正式采纳这个计划。5月,德军按照修改后的“曼施坦因计划”完成战略部署,德军总共投入136个师,包括10个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步兵师。
其中,B集团军群下辖28个师,其任务是向荷兰、比利时进攻,并吸引英、法军队主力;A集团军群下辖64个师,其任务是担任主攻,在那慕尔和色当之间突破法军防线后兵锋直指索姆河河口,包围北翼盟军;C集团军群下辖17个师,负责在马其诺防线正面进行佯攻。
5月10日凌晨,德军在一再延期后,终于打破了西线的“平静”,从北海到马其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千米的战线上发动全面进攻,迅速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德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击溃英法联军,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箭之仇”,并迫使比、荷、卢、法等国签订“城下之盟”。曼施坦因计划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成功的军事计划之一,被视为“经典之作"。
5月20日,德军第二装甲师进抵大西洋沿岸,完成了对英、法联军北翼的合围。由于B集团军群在正面打击,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在后路已经被德军A集团军群截断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向海岸撤退。德军的包围圈收缩的越来越小,英、法联军被压迫到敦刻尔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是由于希特勒横加干预,德国装甲部队停止了对敦刻尔克的进攻,盟国方面得以将33万多人撤退到英国。
至此,“曼施坦因计划”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盟军北翼基本被完全歼灭。法国南方的部队战斗力低下,已经无法阻挡德军的进攻,德国的全面胜利得到了保证。随后,德军兵分两路,突破“魏刚防线",分别向法国东南、西南推进,法军败局已定,被迫投降。
6月,德国对法国发动了总规模的进攻,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法国宣战。在前线,法军开始按照魏刚的命令全面撤退,力图避开德军的突击。法军有组织的抵抗被摧毁。法军未经战斗而撤离巴黎,并从埃皮纳勒、梅斯、凡尔登要塞地域退却。德军的猛攻下,法军节节败退,指挥失灵,在任何地区都来不及设防固守。
6月16日,贝当上台组阁,宣布停战。6月22日,法国正式投降。 法国的迅速败降震撼了世界,不仅极大提升了希特勒在国内的威望,而且使德国的战争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这都加剧了法西斯势力对世界的威胁。法国的迅速败降还使世界反法西斯主义者的信心遭到极大的挫伤,人们开始怀疑反法西斯侵略的前景,欧洲上空的阴霾何时散去变得遥遥无期。
战争扩大- 东欧战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秘密调集的190个师、3700辆坦克、5000架飞机、4.7万多门各类大炮、193艘舰艇,共550万兵力,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两千多公里的苏联国境线上,同时发起猛烈攻击,其机械化部队开始迅速向苏联境内推进。在此之前,德军炮兵已在3时30分开始对苏边防军驻地指挥部发起轰击,纳粹空军则对苏联前沿机场、铁路枢纽、海港码头狂轰滥炸。入侵苏联的战争已打响一个半小时,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才向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递交“战书",宣布对苏开战。
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按“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分三路向苏联发起进攻。北路集团军群由冯·李勃元帅指挥,从东普鲁士出发,沿波罗的海进攻列宁格勒;中路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从波兰出击,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向东北进犯,目标是侵占莫斯科;南路集团军群由伦斯德元帅指挥,向基辅方向进犯,进而向顿巴斯地区推进。由于德军是集中优势兵力突然袭击,加上德军现代化装备较高,且经过西线的战争积累了许多作战经验,因此苏德战争初期德军掌握了主动权。相反由于苏联领导人缺乏思想准备,没有制订好周密的战略防御计划,致使前线部队一时陷于混乱。入侵的第一天,德军就深入苏联国境25至50多公里。
苏德战争示意图
列宁格勒保卫战形势图
6月30日,苏联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号召苏联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奋勇抵抗,陆续撤到内地防守地带。德军凭借一时优势,疯狂地向苏联内地推进。
在头三个星期,德军已深入苏联腹地五六百公里。到7月中,德军已侵占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广大地区。苏军有28个师被击溃,70个师的人员、武器损失过半。在德军暂占优势的情况下,苏军被迫采取战略防御,在防御退却中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争取时间从内地调集后备部队,为扭转战局,转入反攻准备条件。
7月10日,德中央集团军群开始猛攻莫斯科的门户一斯摩棱斯克,但遭到苏军强烈反抗。虽由于力量悬殊,德军于7月16日攻占了斯摩棱斯克,但不久,苏最高统帅部又组织反击,夺回了周围的一些城镇。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25万人。7月30日,希特勒被迫命令德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苏军为莫斯科保卫战争取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在西南方面和北翼保卫列宁格勒的战役中,苏军也严重削弱德军进攻的锐势。南翼以基辅为中心的保卫战持续两个多月,从7月中开始,到9月19日,基辅才陷落;敖德萨的战役也持续两个多月。在北翼,希特勒调集40个师的兵力猛攻列宁格勒。
9月中,德军已抵达城郊,并企图困死守城军民。列宁格勒军民在被围困并发生饥荒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奋勇顽强地抗击敌人。德军始终没能攻下列宁格勒。
莫斯科会战
希特勒妄想在可怕的严寒来到之前一举攻占莫斯科。他调集了侵苏兵力的180万人、1.4万多门大炮和迫击炮、1700辆坦克、950架飞机,从9月30日开始发动了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攻势。希特勒扬言一定要在10月12日拿下莫斯科。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指示德国各报在10月12日这天空出头版位置。苏联由于7、8两月阻截了德军的攻势,争取到了一段极其宝贵的时间。同时,由于在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这使苏联暂时解除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因此能调集125万兵力、990辆坦克、677架飞机、76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来保卫莫斯科。
苏联军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奋力抵抗,粉碎了德国军队迅速占领莫斯科的企图。11月底至12月5日,苏军以约6个集团军的兵力向德军实施反突击,击退了德军的进攻,开始掌握作战的主动权。1941年12月5—6日,苏军投入大量预备队,共100余万人,作战飞机1200架,在加里宁至叶列茨约1000公里的正面上出其不意地发起强大的反击,反攻迫使希特勒于12月8日下令苏德战场全线转入防御。
至1942年1月7日,苏军在西方向重创德军38个师,将德军击退100—250公里,彻底粉碎了德军夺取莫斯科的企图。
苏军从1942年1月8日起转入总攻,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进行分割包围,后因德军以新锐兵力实施反突击,苏军西方向部队于4月20日转入防御。莫斯科会战结束。苏军在莫斯科会战的伟大胜利,使德军遭到它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它粉碎了德军在三五个月内征服苏联的狂妄计划,标志着德军的“闪击战”从此破产。
- 西欧战场
法国贝当政府投降以后,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布入侵英国本土的第16号指令,代号为“海狮计划”。8月1日,他又发布第17号作战指令。希特勒想用武力“提醒”丘吉尔,遂发起了不列颠之战。不列颠之战的目标一是想取得制空权,二是摧毁英国战争经济的潜力,并摧垮英国民众抵抗法西斯的意志。其最终目的是想迫英媾和。
德国主管空军的元帅戈林信奉意大利军事家朱利奥·杜黑的“制空权”理论,认为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在战争中能起决定性作用,能够摧毁对方的物力资源和作战意志;通过持续猛烈的轰炸,把对方的军事面工业、军事设施、交通运输线摧发毁,以及把敌方飞机摧毁在地面,从而就能取得制空权。因此,所谓不列颠之战就是德国在未动用陆军、海军的情况下,主要依靠空军对英吉利海峡的护航船队以及对从多佛尔到朴茨茅斯之间的英国主要工业城市、港口、机场、铁路、桥梁及其他军事设施,进行密集而猛烈的轰炸。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国共调集2669架各类飞机,向英国投下了6万吨炸弹,有8.6万多英国居民被炸死。
8月13日至9月6日,德军突击英空军基地和雷达站,寻歼英空军主力。
8月13—23日德空军组织五次大规模轰炸,德机的轰炸达到了高潮,常常一天出动1000多架飞机,不分昼夜地轰炸。
9月7日至10月31日,德空军改变攻击目标,全力轰炸伦敦。英空军得以喘息,不列颠之战出现转折。
10月12日,希特勒下令推迟执行“海狮”计划。11月至次年5月,德国为隐蔽进攻苏联的企图,继续轰炸伦敦等大城市。
不列颠之战中空军分布图
但是,英国人民在丘吉尔带领下进行了坚决英勇的反抗。数百万群众参加国民警卫队,对空监视网密布整个英伦三岛。到9月15日止,参加对空监视的男女青年达5万多人。面对数量上占优势的德国空军,英国皇家空军奋起迎击。英国当时生产的飓风式和喷火式飞机的性能、威力大大超过德机。此外,当时英国已掌握了雷达这门新技术。英国军民更是士气高昂,屡屡给敌机以沉重的打击。
1940年11月14日夜间,德机群疯狂地轰炸位于英格兰中部的考文垂。攻击时间长达10个小时。自袭击考文垂以后,不列颠之战转入低潮,德国空中力量也逐渐东移。希特勒想单靠空中力量来摧毁英国的军事抵抗,从而迫其求和,或为海上入侵扫清道路的阴谋破产。1941年5月德空军主力调往东线后,停止轰炸英国,不列颠之战结束。
在1940年7—10月不列颠之战最紧张的4个月内,英空军击落德机1733架,击伤643架,损失飞机915架,被炸死、炸伤147万人,被毁房屋超过100万幢。
此役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失败的战役,未达征服英国的预期目的。英国则成为日后欧洲抵抗运动和盟国反攻欧洲大陆的基地,使德国在进攻苏联后,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
1941年前纳粹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扩张图
- 亚洲战场
长沙作为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重要的战略要点日益凸显,这里不仅是国民政府粮草、兵员的重要供给基地,也是扼守中国西南地区战略大后方的门户。
1939年9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结10万余兵力,由赣北、鄂南、湘北分兵进犯长沙,企图在短期内将主要驻守湖南、鄂南、赣省的中国第九战区主力歼灭。国民党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为保卫长沙,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调动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多人参加此次战役。
9月14日起,日军第6、33、106师团等部从三个方向发起攻击,占领多处城镇,进至长沙外围。中国军队在罗卓英、关麟征、樊崧甫等将领指挥下顽强抵抗,且战且退,不断阻击、伏击日军,并在局部地区包围日军予以歼灭。双方激战近一个月,冈村宁次见无法取胜,权衡利弊后下令撤军。中国军队全线追击,收复平江、南江桥等城镇。
10月中旬,双方恢复战前态势。此役,汇总军粉碎了日军试图围歼我第九战区主力的战略目标,消耗了日军大量人员、装备。日军显露出发动大规模作战时兵力不足的弱点。中方广大官兵的士气得以提振,抗战必胜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中国八路军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参战总兵力达105个团,沉重打击了日本军队。
1941年后,日军再次在湘北岳阳以南地区集结12万余人,向中国军队展开攻势。此次战役日军兵力集中,日军第四师团遂突入长沙城。但是由于其他战区均趁日军集结兵力攻击长沙之时主动出击收复城池,日军被迫放弃了刚刚占领了两天的长沙城,仓皇北撤。第二次长沙会战历时一个月,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3万余人,击落飞机6架,击沉汽艇9艘,使日军妄图一举歼灭第九战区主力的计划失败。
第二次长沙会战
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日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日军“拖”到决战地区,再狠狠围歼,薛岳根据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天炉战法”,这套战法在随后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取得了出色的战果。
1942年年初,驻武汉的日本部队6万余人进军湘北,用以牵制第九战区之兵力,负责掩护香港方向的行动,第三次长沙会战随即拉开序幕。中国军队沿着新墙河、汨罗江逐级抵抗,日军指挥官阿南惟几坚持向长沙进军,却掉入薛岳设计好的“口袋”中,陷入重重包围。合围之下,日军全面溃退,最终被歼灭5万余人,此后两年都没有在中国战场发动大规模攻势。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三次长沙会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 太平洋战场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1年10月,就在希特勒侵略欧洲之际,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展,企图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日本的侵略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两国的利益,美国不得不做出反应,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同样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对战略物资依赖进口的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日本决定趁美国战争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
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主要海军基地,是美国通往亚洲和澳洲的交通枢纽,遏制日本扩张的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欧洲战局的发展和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日本为夺取美、英、荷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殖民地,加速南进的战争准备。
1941年,日本下定决心袭击珍珠港。袭击珍珠港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受孤立主义影响,且推行“先欧后亚”战略,疏于戒备。
1941年11月中旬,日本先遣部队伪装日常巡逻,分别由佐伯湾和横须贺等地出发,沿中航线和南航线驶向夏威夷。11月26日日军开始攻击,只遇到轻微抵抗。日军以损失“飞机29架、潜艇1艘和特种潜艇5艘的微小代价,击毁击伤美国太平洋舰队停泊在港内的全部8艘战列舰和10余艘其他主要舰只,击毁美机232架,毙伤美军3681人。空袭时,潜入港内的特种潜艇也进行了袭击,但未获战果。
日军袭击珍珠港,给美国太平洋舰队以重创,从而在太平洋上掌握了制海、制空权,为进攻菲律宾、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创造了条件。
同时,日军还在东南亚各地对英美两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直到次年春天,日军侵占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时对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升到最大规模。
战争转折-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1941年12月,在日本突然袭击美国珍珠港之前,由于法西斯势力不断壮大,美国出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虑逐渐改变了“中立”态度。并且加强了对英国、苏联等各国的援助。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与美国安全有重大意义的国家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事实上介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月24日,罗斯福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包括苏联在内,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反法西斯世界逐渐走向联合。
华盛顿会议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会晤,并发表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也开始对苏联提供援助。
丘吉尔于12月22日抵达华盛顿。在重庆联合军事会议召开的同时,英美两国领导人也进行了太平洋战争之后的第一次最高级别会议,代号“阿卡迪亚”,讨论全球局势。英美领导人认为,他们最终会集聚起足够的力量并打垮他们共同的敌人,但是已经投入的军队能否坚持到这种力量的形成,依然悬而未决。
因此,罗斯福和丘吉尔重点讨论了如何协调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以及如何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阿卡迪亚会议还决定设立一个盟军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指挥各战区的作战。 阿卡迪亚会议决定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的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以协商和确定盟国的战略、指挥、军事行动和后勤的诸多问题,为此决定在太平洋战区建立ABDA(即美国、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联军司令部。根据罗斯福的意见,由英国的韦维尔将军出任联军总司令。
此外,阿卡迪亚会议还决定成立军火分配部和战时生产部等美英联合机构。
除了机构和制度建设,阿卡迪亚会议还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原则。会议确认战争的主要敌人是纳粹德国,同时认为反击日本侵略的太平洋战争同样是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原本希望至少在1943年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但是,丘吉尔更关心如何保住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所以,他主张让苏联继续承担抵抗纳粹的主要责任,先只用空军对德国的工业进行轰炸,并努力将德国赶出北非。该意见在当时占据了上风,决定了对法西斯发动反攻的战略安排,欧洲第二战场直到1944年才正式开辟。
最后,丘吉尔与罗斯福会谈的最重要内容是建立世界性的大联盟。经过大量的电报往返,26个国家决定联合成立一个新的世界组织。
罗斯福提出,以“联合国”替代原来拟议中的“协约国”作为这一世界组织的正式名称。丘吉尔对此表示赞同。
《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1942年1月1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其主要内容是集中各国全部的经济与军事力量,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共同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直至最后胜利,绝不和敌国单独媾和。
当天美、英、苏、中分别签署了文件,次日再由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按照国家字母顺序依次签署。作为一个开放型文件,截至1945年5月1日,陆续在宣言上签字的还有伊朗、自由法国、墨西哥等21国和战时组织。
《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对法西斯的斗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
- 太平洋战场
1942年5月5日,日军大本营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下达攻占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西部的命令,企图为日本海军航空兵获得前进基地,继续向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扩张,同时诱歼美国太平洋舰队。
是月底,日军调集各型舰艇200余艘,舰载机约700架,分编6个战术编队,驶向目标地区。美军通过破译日军密码,掌握了日军作战企图、兵力编成和进攻日期,随后加强巡逻,积极备战,待机歼敌。
在阿留申群岛方向,6月3日,日军北方编队首先袭击荷兰港。7日,日军占领基斯卡岛和阿图岛。在中途岛方向,6月4日凌晨,日军第1机动编队派出第1波飞机108架对中途岛进行了轰炸。当日军第2波飞机卸下炸弹重挂鱼雷的混乱之际,遭到美军第16、第17特混舰队舰载航空兵的猛烈袭击,结果,日军第1机动编队4艘航空母舰全部被击沉。日军损失惨重,被迫于5日凌晨撤退,美军旋即追击。6日晚,中途岛海战结束。
中途岛海战
在中途岛海战中,日军损失航母4艘、重型巡洋舰2艘;美军损失航母1艘、驱逐舰1艘。从此,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攻势受到遏制,美、日海军力量趋于均衡,战局出现了有利于盟军的转折。
- 苏德战场
莫斯科战役之后,受到重大损失的德国军队无力再发动大规模全面攻势。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早在战役策划初期希特勒就决定将进攻兵力集中于南线,目标是夺取高加索油田,占领伏尔加河流域的小麦产区,拿下斯大林格勒。希特勒认为,一但实现上述目标,俄国将失去它的石油和粮食供应,与南部地区的联系将被切断,这样,德国就可以轻易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1942年5月8日,德国开始了1942年夏季攻势。经过近两个月血战,苏军防御的最后要塞塞瓦斯托波尔失守,德军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7月11日,保卢斯率领德军第六军团进入斯大林格勒州界。7月17日,保卢斯的先头部队在顿河大河曲的奇尔河和齐姆拉河线与苏军交火。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
7月23日,希特勒下令,南线德军兵分两路:赫尔曼·霍特的装甲部队和第十七军团南下高加索,占领高加索油田,承担这一任务;保卢斯的第六军团东进攻打斯大林格勒。
7月22日,德军在突破苏军阻截后继续前进,抵达离斯大林格勒仅有120公里的苏军外围防御体系的前沿。双方在进行激烈的战斗。直到8月9日德军才突破苏军防线。苏军的顽强阻击为苏联统帅部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争取了宝贵时间。
8月19日,保卢斯发动了对斯大林格勒的第一轮大规模攻势。22日,德国坦克突破苏军防线,攻入斯大林格勒北郊,抵达伏尔加河畔。23日,德军出动几百架飞机,对城区进行狂轰滥炸。8月31日,苏军中央防线被突破,苏军被迫撤入内围防线。9月13日德军才攻入城内。到26日,德军占领了大半个市区。苏军士兵和工人民兵则用自动步枪、手榴弹、刺刀与德国步兵进行血战。德军和苏军在废墟中的混战持续了两个月,期间苏军击退德军700多次冲锋 ,保卢斯不断向前线增派援兵,但仍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同时,苏军的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地通过伏尔加河运送到斯大林格勒。德军则渐渐精疲力竭,被迫逐步转入防御。11月初,德军最后一次企图攻下城市。他们占领了“街垒”工厂的南部,并在一个狭窄地段突进到伏尔加河岸。但是第六十二集团军的主力牢牢地守卫着“红十月”工厂地区和狭长的沿河地带,一直到苏军发动大反攻,希特勒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 在对斯大林格勒的持续进攻中,德国第六军团耗尽了力气,不得不停止攻势,转入防御。
斯大林格勒战役形势图
苏军的积极防御战术,再次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计划,并为苏军全面反攻赢得了时间。由于德军伤亡过重,苏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开始超过德军。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组织力量进行反攻。
11月中旬,苏军开启反攻计划。计划由苏最高统帅助理朱可夫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主持,并将其定名为“飓风”。苏军的110万人完成了在顿河中游和斯大林格勒四周的集结。
11月19日拂晓,苏军开始大反攻,向德军阵地发起攻击。22日夜间,苏军强渡顿河成功。
23日,几支苏军在卡拉奇会师,形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城下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包围。
1943年1月10日,苏军以50门大炮向包围圈内的敌人猛轰。德军开始全线崩溃。苏军指挥部命令被围德军投降,但遭拒绝。
1月22日,苏军再次发动全线进攻。德军第六集团司令保卢斯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请求希特勒投降,未获同意。
1月30日,苏军攻占了第六军团指挥部。保卢斯在最后时刻违背了元首的命令,选择了投降。两天后,德国第六军团全军覆灭。2月2日,苏军生俘德军9万人以上,被围的33万德军全部歼灭。斯大林格勒战役至此结束。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前后历时200天,德军总共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和强击炮、1.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3000架飞机和其他大量军需品和技术兵器。从此德国被迫转入战略防御,纳粹德国迅速走向灭亡。
库尔斯克战役形势图
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取得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这次胜利,对争得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对苏德战场,乃至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使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 会战更推动了整个世界战争形势的转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它鼓舞了各国人民同法西斯占领者进行更加坚决的斗争。这次战役以后,轴心国的失败指日可待,盟国方面,英、美、苏三大国开始着手制定战争结束后的政治方针,描绘未来的世界格局。这就是以后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的召开。
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德战场暂时沉寂。但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阵地,给德军防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双方都向库尔斯克方向调兵遣将。
德国统帅部计划以库尔斯克突击部队为主,发动代号为“堡垒"的夏季攻势,以改善战场形势。为了这次战役,德国调集了90万军队,1万门火炮,2700辆坦克和自动火炮,2000多架飞机。苏联最高统帅部洞悉德军战略意图,准备了占优势的军队、大炮、坦克和飞机,严阵以待。
1943年7月5日晨,大批德军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开始进攻,但从一开始就遭到苏军的顽强阻击。7月12日,战斗白热化,双方共出动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在普罗霍洛夫卡一带展开激战,形成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遭遇战,结果德军惨败。7月12日和15日,苏军先后在库尔斯克的北部和南部转入反攻,德军节节败退。8月5日起,苏军连续收复了奥廖尔、哈尔科夫、顿巴斯、基辅等重要城市。为此,莫斯科曾首次鸣放礼炮祝捷。德军的“堡垒”计划完全失败,从此,德军在苏德战场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 亚洲战场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重大转折。一方面,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同盟国在各主要战场上节节胜利。另一方面,德国被动挨打,处境困难;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被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本军队发起攻势作战。
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对日军的反攻与进攻不断增强,日军的海路交通随时会被切断。因此,日本决定发动一场能够扭转时局的战役。
1944年1月末,日本天皇批准了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的"一号作战"计划。
豫湘桂战役形势图
整个豫湘桂战役由豫中、长衡、桂柳三次会战组成。1944年4月,豫中会战中国军队艰苦奋战,终未阻止日军打通平汉线。5月,日军以攻占湘桂铁路为目标,向长沙、衡阳地区进攻。中国第4军坚守至6月18日,伤亡殆尽,长沙城失陷。接着,日军以15个步兵营、12个炮兵营攻击衡阳。衡阳是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衡阳保卫战从6月22日到8月8日,共坚守47天,第10军以不满2万的兵力,顽强抵抗日军攻势。日军死亡2万余人、6万余人受伤。衡阳保卫战也称衡阳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最成功的战役和以寡敌众的最典型战例,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为中国整个抗战史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
广西是日军打通大陆交通计划的最后一道门户,长衡会战后日军从湖南、广东及越南三个方面向广西进攻,开始桂柳会战。进攻桂林时日军15万人,而桂林守军加上地方民团,总兵力不足2万,大部分民团士兵拿的还是土枪。
11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桂林城,曾经27次冲入桂林市中心,都因为陷入巷战的泥潭损失惨重而不得不撤出。日军又从漓江迂回进攻桂林,但是被桂军准确的火力杀伤大半,地方民团敢死队甚至身上绑上手榴弹划着竹排去炸毁日军的登陆艇。后来,日军使用大量的毒气弹攻击,10日桂林城陷落,守军1.2万人战死(其中一半被毒气毒死)。豫湘桂会战近8个月,日军艰难取胜。
盟军反攻- 三巨头会议召开
1943年11月22日—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及其随从人员在埃及首都开罗会晤,签署了《开罗宣言》。声明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将坚持对日本作战,直到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给中国。
《开罗宣言》是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具有国际法效力条约性文件,它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开罗宣言》在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光复台湾奠定了法律基础。
开罗会议合影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人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通过了三国首脑在对德国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代号“艾森豪威尔计划”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德黑兰会议使苏、美、英三大国之间在重大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和分歧得到了解决,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团结与合作。德黑兰会议拟订的反法西斯盟国共同打击纳粹德国作战计划,对1944年在欧洲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会议对于战后重建世界和平的设想,在三国之间也取得了一致的协议,为联合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德黑兰会议三巨头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为了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在苏联召开雅尔塔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三个月之内参加对日作战等等。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 中国敌后根据地反攻
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经过恢复和发展的1943年,这一年敌后抗日军民对日作战2万次以上,粉碎了日军的大规模“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平原根据地得以恢复,山区根据地获得发展,为1944年转入局部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1944年春夏季,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乘日军兵力减少和战斗力下降之机,积极主动地向敌发起了局部的攻势作战,有效打击和牵制了日伪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在同年的反攻中,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扩大,八路军、新四军也由47万人发展到65万人。通过进行反攻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已经开始了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转变,为进行大规模的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作好了准备。
面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局部反攻,日军采取以攻为守的手段,对根据地进行“扫荡”。中国各根据地部队按照“敌进我退”的方针,展开了攻势作战。1944年上半年,山东军区展开春夏攻势,打通了各根据地的联系;晋冀鲁豫所属军区向日军孤立的城镇及据点展开攻势,收复大片土地,并控制了部分黄河渡口;晋察冀军区向游击区和敌占区伸展,扩大根据地;晋绥军民加紧对日军孤立据点的围困,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同年下半年,华北、华中各根据地发动秋冬季攻势,向日占城镇和主要交通线推进,一方面不断攻击日军重点守卫的据点、城镇,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组织群众开展交通破袭钳制日军。这些攻势不仅解放了大片地区,也使以前被分割的根据地连接成大块。
1944年春国民党军队放弃河南时,中共中央便开始制定经略河南的战略计划。从7月初开始,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组成南下支队进入黄河以东地区,会合坚持抗战的独立团扩大了豫东抗日根据地;太行军区一部组成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进军河南,建立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同时,新四军第五师北上在平汉线两侧开辟了豫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四师从淮北出击,恢复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相互策应,密切配合,开辟豫西,发展豫南,扩大豫东,恢复豫皖苏边,进一步打通了华北和华中、八路军和新四军两大战略集团的联系,达到了“绾毂中原”的战略目的。
日军在河南得手后,马上开始了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第二阶段进攻。为了顺应战局变化,开展华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共中央决定派出部队向新沦陷区发展。
1944年10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和延安南下干部大队5000余人组成独立第一游击支队(通称南下支队),在王震、王首道率领下出征,冲破日军的尾追堵截,进入湘北地区后建立起湘鄂赣边区。新四军在苏北、苏中也展开了局部反攻,通过车桥战役拔除了日军在根据地内重要据点,使苏皖解放区连成一片。1944年末,新四军以主力一部南渡长江,随后进入苏南和浙江天目山地区建立根据地。江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并为迎接盟军登陆反攻做了准备。
1944年秋冬,解放区战场通过局部反攻,不仅将日军压缩到主要交通线上,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也迎来了抗日战争以后第二次大发展。至1945年8月初,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91万人,敌后根据地人口发展到1亿,为赢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第二战场开辟和会师
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
经过长期准备,1944年6月6日,英、美联军集中6000艘舰船、2万多空降部队和17.6万进攻部队,在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指挥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次战役的胜利,为英、美联军解放法国和攻入德国本土扫清了道路。苏军也在东线对德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
从此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8月,盟军进入巴黎,收复法国。
诺曼底登陆战役形势图
1945年2月初,西线盟军已击退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进攻齐格菲防线。东线苏军已完成维斯瓦河至奥得河的进攻,进至奥得河。在苏军对柏林已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德军把西战场半数以上的装甲师和大批的坦克、火炮调到苏德战场对付苏军的进攻,在西战场则企图以剩下的大约59个师,依托沿莱茵河西岸构筑的齐格菲防线,阻止美英法加联军的推进。德军59个师分散部署在整个防线上,战斗力已大大削弱。这时,希特勒虽然还用欺骗和强迫手段驱使德国人为法西斯卖命,但两线夹击的不利形势和盟军大规模持续的战略轰炸,已使德国军民丧失了信心。因此,联军统帅艾森豪威尔预言,如果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就可使德国受到致命的打击。
易北河会师
1945年3月,美法英等国盟军强渡莱茵河,向德国腹地挺进。4月,美军在取得鲁尔战役胜利后,于11日进抵易北河畔。
18日,美军第9集团军占领易北河畔的马格德堡。19日,英第2集团军进抵易北河畔的劳恩堡,美第1集团军占领莱比锡。与此同时,东线的苏军于4月16日从奥得河边向西面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实施柏林战役。4月25日,美第1集团军第69师的一部在柏林南部120公里处易北河畔与苏军会师。美苏双方商定,两军沿易北河及其支流穆尔德河一线会合。
易北河会师把德军截成南北两段,反法西斯德国的东、西两条战线从此联接。为庆祝盟军易北河会师,斯大林命令莫斯科鸣放礼炮,并发表《告红军和盟军书》,向红军和盟军致敬。
战争结束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时任副总统杜鲁门接替总统职位。
1945年4月29日凌晨,希特勒与情人爱娃·布劳恩在柏林总理府地堡里举行婚礼。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下午3点,希特勒在德国柏林暗堡里面开枪自杀,爱娃服毒自杀。
1945年5月8日,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展开猛烈的进攻,向日本本土步步逼近。中国等国家的抗日武装也在亚洲各地展开了反攻。
1945年5月7日,邓尼茨宣布德国无条件投降。5月8日深夜12时在柏林苏、美、英、法四国代表面前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以希特勒帝国覆灭而宣告结束。5月8日成了“欧洲战胜法西斯日”。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德国凯特尔元帅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7月16日,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取得成功。盟国方面明白这种杀伤力极强的武器带来的后果,以及使用者应当承担的责任。但日军在菲律宾制造马尼拉大屠杀、“巴丹死亡行军”,在中国制造南京大屠杀以及偷袭美国珍珠港等,已达到了令盟国愤怒的地步。盟军认为,就日本军国主义的好战本性,不使它付出沉重代价,不对其形成致命威慑,日本绝不会放下屠刀,亚洲各国民众付出的代价势必更为惨重。
1945年7月17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和外长在柏林西南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期间,三国首脑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对日本战后处置的方针。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精神,规定该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成为确定战后东北亚秩序的基础性文件。
波茨坦会议合影(从左至右艾德礼、杜鲁门、斯大林)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进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到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历时24天。
苏军把这次战略性进攻战役称为“远东战局”。它包括5个不同规模的战役,即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的3个进攻战役及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登陆战役。同时,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区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对中国军民和世界人士发表广播演说。
1945年8月21日,日本陆军少将今井武夫飞抵芷江洽降。中美代表用中、日、英三种语言宣布了要求今井武夫转交冈村宁次的《中字第一号备忘录》。这份备忘录规定,在中国战区内的日本陆海空三军应接受命令,向中方指定之受降主官全部投降。此后两天,中方又就受降的细节问题向日方接连发出三份备忘录。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代表尼米兹海军上将,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英国代表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代表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加、法、荷、新西兰等国代表依次签了字。
至此,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日本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当代·陈坚《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1945年9月3日上午,中国战时陪都重庆举行了庆祝大会和游行活动。
9月9日9时,在南京原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战区日本受降签字仪式。在四百余名与会者的共同见证下,冈村宁次在降书和《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中正第一号命令》上签字盖章。
随后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立即发表演说,向世界宣布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已在南京完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