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志愿者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走近阅读比对志愿者)

这是志愿者们的故事

如果你也有维护原创的愿望

欢迎加入我们!

反剽窃基金志阅读比对志愿服务从去年9月开始启动,至今近一年时间,这一年里,有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的同学申请加入志愿队伍中,他们参与一次或多次阅读比对,认真且负责的做好每次的阅读比对工作,他们身上很好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作为青年人的身上最积极,最朝气的一面。以下是对阅读对比志愿者访谈第一期,让我们走近他们,看看他们对参与的志愿阅读比对事项及对原创保护的一些看法。

作为志愿者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走近阅读比对志愿者)(1)

1.厦门大学 陶成

作为志愿者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走近阅读比对志愿者)(2)

我是通过本科时期的陈笑春老师的介绍了解到反剽窃基金的,因为一直关注网络原创文学,就也想着为保护网络文学出一份力,所以申请加入志愿者。关注原创相关概念,也是因为陈笑春老师,基于陈老师在西南政法大学讲授的《媒介知识产权》课程的学习,其次是因为本科毕业论文技术准备中对python的学习,为学习著作权法、专利法积攒下了一些学习兴趣和基础,再次是因为我自己也是一名创作者,而且也遭遇过自己的文章被洗稿、不合理转载使用。也正因关注原创,我研究生阶段开始学习知产方向,也期待着保护我喜欢的作品,当然同时也是因为觉得知产和自己的知识结构比较契合,可以有很多有趣的碰撞。

我负责的是女性向的网络小说,因为平时读女性向网络小说不算多,阅读了相关作品之后才发现其实里面,并非一味追求读者欲望的释放,也有现实的激浊扬清,倡导公平正义以及人性本真的东西,当然也存在着脸谱化、简单化的倾向。同时,我明显也能感觉到这种女性书写的不完善,相对我喜欢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这样的一些作品缺少了反思性和精细化,我们看了太多男性视角的书写了,这样的一些作品很少会去反思女性的生存环境,其笔下的女性往往也呈现出同质化、片面化、缺少个性化的特点,沦为男性对女性的意淫。因此我们需要看到女性的写作,看到女性真实的生存环境,她们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女性书写应当是文学发展的一股重要方向,保护网络原创文学也必将成为其臻至的关键要素。在这些工作中丰富了我对网络文学的女性书写的了解,专业学习上进一步加强了我对知识产权保护实践的了解。

在阅读比对过程中,我负责的是故事背景,我认为我比较的两部作品不构成实质性相似,二者不存在剽窃。首先,两部作品的故事背景事实上主要存在两处相似,一者为社会背景的相似,二者为人物背景的相似。从整体故事上看,两者实际上是极为相似的。其次,二者的故事框架实际上是同一套的模板,但这体现的是“思想”的相似而非表达的类似,表达上看两者的类似程度并不高。我国著作权法将思想与表达分割开来进行更为细致的保护,并且保护的是表达而非思想,法国在著作权法中也规定作品是“作者个性的表现”, 排除了思想等不予保护的因素。那么在两本小说的反剽窃对比中最重要环节便是对两者独创性的认定,在于其中作者通过自己独立构思,运用独有技巧、方式创作出来的劳动成果。二者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等部分虽然相似,但不属于两位作者独创的内容,而是类型作品通常出现的情形(必要情景)。但是两位作者都在类型模板之外有自己独创性的表达

至于对网络文学的看法,我个人觉得网络文学是有意义的,这个问题实际上的本质问题就是“开卷有益or开卷未必有益”这个每个学习辩论的人都会去练习的一个经典论题。我个人认可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中的观点,“书籍就像一个宝瓶,把创作者智慧中最纯净的菁华保存起来,杀人只是杀死一个理性的动物,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同时公共领域确实也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这样的柠檬市场,但是完全去消除这样的没有深度的书,反而更难有优质作品的出现,质变源于量变的积累,非凡源于平凡的积累,就像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影视行业的繁荣,我们能看到王家卫、周星驰这样的优秀导演的出现,其背后是因为大量普通作品甚至无意义作品的积累,例如王晶的大量无厘头港片。文学不是空中楼阁,优质也需要劣质相对照,有深度的文学也需要没有深度的爽文对照和积累,好钢不可能横空出世,钢铁是在不断的失败尝试和继续坚持之后才炼成的。因此,即使是许多爽文这样的没有深度的作品,我们也应当给予著作权的法律保护,同时社会舆论上当然也应当多鼓励优质文学的发展,但不应限制甚至否认我们现在主观认为的一些劣质文学的发展。

在进行阅读比对的时候,切身感受到的困难在于时间比较紧张,需要仔细安排统筹好时间。成就在于感受到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对于世界的一点点改变,当更多的个人意识开始发现了保护网络原创文学、保护知产的重要性,也就由个人意识真正转化为了社会共识,形成一个好的创作环境。同时,申请承担更多事项的原因是我喜欢多经历、多去体验不同事物,哈哈,因此也就想要多去体验不同角色,也许曲径通幽、山重水复。

我十分欣赏和支持这类组织的做法,知识产权的保护任重而道远,仅仅依靠法院、律师并不能促使其秩序的最终构建。知识产权,作为保护创作者激励创新和促进传播优秀作品的天平,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使用应当跳脱于纸面,需要实践中更多公民和组织的积极参与,知识产权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并为之进行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补充完善,使之在不断发展中成为参天大树。不足之处的我觉得还可以再增加一些技术性的辅助措施,就例如NLP(nlp算法是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研究能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门融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于一体的科学)的抄袭判断运用。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志愿者,我觉得还需要耐心以及愿意与人交流的品质,懂得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技术方面,我觉得在运用这种对比表格的同时,也可以再综合运用其他技术和方法来判断抄袭,提高结果的准确度,我个人很看好NLP对于判断是否构成抄袭的运用。

2.中国政法大学 王卓羿

作为志愿者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走近阅读比对志愿者)(3)

我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反剽窃基金里面也有很多我的校友,当时是校内的同学在朋友圈转发了反剽窃基金的一个推送,我看到了以后觉得里面的内容都是很中肯的,然后我就想加入了。我第一次了解原创这个事情就是之前看到郭敬明抄袭的那个事件。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网友做的两部作品的对比从而得出来的结果,我就觉得他们挺用心的,于是就开始关注原创这个概念。然后对原创更加深入了解的话,主要是我上个学期修读了知识产权的课程,才了解到剽窃的作品给原创的作者带来的经济和感情上的一些伤害,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对原创的这个相关概念了解得更加清晰。

我觉得阅读比对实际的工作情况跟我原来设想的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特别是在我们比对工作中,区分了很多个维度来进行比对,宏观的有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微观的有字句比对。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的研究方法,感受到咱们的比对工作形式是非常多样的,比我当时设想的考虑因素也是多了很多,细致了很多,对原创很负责。但心理落差我觉得肯定也是会有的,毕竟不可能都是完美的嘛,有一点落差,反而是比较真实的。我在工作中感觉到比较有落差的地方是在沟通和管理方面,各位志愿者的小伙伴都是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的,大家只不过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聚在一起,我们实际上都是陌生人。就导致我要找某一个同学,点对点的沟通效率就比较低,好在我及时反馈给了负责人同学,也还算顺利。

除了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之外,我觉得有耐心是很重要的。其实阅读量增大了以后,我们在第一次阅读原创作品和抄袭作品的时候就需要比较耐心得去记忆关键的情节了。这样在后续比对中才会更有效率。所以说耐心是很需要的一个品质。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比较重要的品质是团队精神,我们其实就是一个小组作业的工作形式,我观察到很多同学其实在小组里面很少发言。我觉得大家一定要明白团队精神是很重要的,虽然大家是各自负责了相应的角度,但是和伙伴交流一下经验是很有必要的。如果遇到了问题呢,也放心大胆地求助小组的人。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共同进步,更好地去完成这个志愿工作。

我参与负责的这两篇作品的主题非常像。我觉得其实在人物关系这个层面上 其实是蛮难判定的。特别是现在的网文,特别火,然后它就会有一些套路。我觉得出现这么相似的人物关系和他们想要弘扬的主题或者说和所采取的网文套路是高度相关的。也不一定就是想抄袭,因为每当你想要表达这个主题,或者每当你想要用这个套路的时候,就必定会受到这种东西的困扰,然后会导致出现很多相似的角色关系。我到现在都还没有想明白到底怎么去判定他们到底抄袭没有。

有一次我们组的一个小同学,他说了一个事儿,就是上一次对比阅读出现了两篇基本上是一模一样、完全复制过来的两个文章,然后我觉得这个抄袭会不会太明显了,小伙伴们的工作量又特别大。我觉得他们会不会觉得这样子就是重复性的复制粘贴的劳动,会觉得有点没有价值。我就去问了一下其他人,然后有个小伙伴说如果原创作者想去法庭上面维护自己权利的话,可能会需要这份报告。他觉得这次工作是特别有意义的,这让我觉得还蛮感动。

我当时看到核心志愿者是有权限接触原创作者的,首先我特别希望能够接触到这些原创作者,我想了解一下他们对于原创是怎么样的一个想法。比如说他们希望获得著作权法保护是到何种程度?或者是他们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是抄袭的作品呢?特别是现在的洗稿现象特别突出,然后网文套路又特别泛滥的情况下,我就更希望了解他们判断作品的抄袭是侧重于整体,还是侧重于某个风格感受,或者是细节的设定。第二个方面是我希望能够作为小组组长和核心志愿者来组织这个比对的工作,而且也希望在每一次比对工中,当我有一些思考的时候,有机会可以向我下一次比对的小组成员或者下一次比对工作的志愿者小伙伴去分享我的经验,也是希望锻炼我的组织能力。希望能让反剽窃基金发展得更快更好,也帮助更多的原创者。

我觉得其实组织者们可以更多地去思考一下组织的方式,然后让咱们的工作流程变得更加顺畅。虽然说组织不是我们比对阅读工作的一个主体,但是一个好的制度、好的沟通,对实际的工作助力是非常大的。就是前面谈到的实名问题,我觉得在每一次比对阅读工作开始之前就要提前地去设想好,我们实际上需要几个群。群是我们沟通的主要平台。我觉得作为组织者,我们应该提前地为志愿者小伙伴们准备好这么一个沟通的平台。在上一次阅读中,我们每一个对比角度的小伙伴,最后都需要用到交流的群,要交流自己各自负责的角度,比如说大家都是人物关系的角度,最后想交流一下。

我觉得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这样的比对工作,那我们或许可以探索出来一种比对抄袭的更加高效的方法。目前我学习到的整体感官法和抽象分离法,更多的其实是一种指导思想。在面对具体的问题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千头万绪,就像我前面说的网络文学盛行套路,导致情节相似、人物设定相似。这种连带的反应就是加大了判断是否剽窃的难度。我觉得在我们这么多次的工作当中,可以积累经验,试着摸索一下改进比对方法或者判断抄袭的方法。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对整个反剽窃基金或整个保护原创领域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文章|整理于志愿者采访

编辑|吕圣芳 陈胡永

往期文章

一个向死而生的京城网文作者

晏向阳 :整不明白数理化只能做个翻译家

默音:作品被抄袭,我放弃维权

帕蒂古丽:从草原羊群中走来的作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