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水渔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保水渔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的文章: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就是说,我们都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即要发展难免要牺牲环境,大家都觉得这是合理的,于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似乎成了“鱼”和“熊掌”。再比如,为了解决我国的温饱问题,我国的科学家们研发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但很多人发现这些杂交稻米吃起来味道真的并不怎么样;上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着吃鱼难,于是水产养殖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可现在人们都发现,人工养殖的鱼类虽然产量很高,但吃起来总没有野生的好吃,于是乎,“产量”和“口感”似乎又成了那”鱼“和”熊掌“。但是,偏偏我们总是在想能不能让“鱼”和“熊掌”兼得的事?

保水渔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2)

千岛湖巨网捕鱼

“鱼”和“水”可兼得吗?

“鱼儿离不开水”,这可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水没鱼行吗?”你一定会笑话我,水当然可以没有鱼了。甚至有一些人,总害怕水中的鱼会把水搞坏。这不,在开展水域规划时,常把所谓的水源地,都要规划在“禁养区”,即禁止任何形式的水产养殖,在一些省份,甚至在这些水源地(常常是水库、湖泊)连放养鲢、鳙都不行。“发展渔业”与”保护水环境“在他们看来,便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HB大督查中,大家也都看到,各地的水产养殖、渔业都首当其冲,成为了被整治的对象。那么“鱼”和“熊掌”真的不能兼得吗?

保水渔业,让“鱼”和“熊掌”兼得

千岛湖的秀水美景,无不令游人向往,千岛湖的鱼头,也令无数人思念和由衷地赞赏。但大家是否知道,在1998-1999年的时候,千岛湖也曾暴发过大面积的蓝藻水华。

蓝藻暴发,都被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而蓝藻暴发后,“水产养殖”更常被认为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然而的调查研究,可以清楚地表明,千岛湖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恰恰是湖中的鲢鳙鱼变少了。而随后长达十多年的研究,更是从理论和实践证明了,“以渔控藻”、“以鱼护水”是可行的、必要的。

为什么说以鱼护水是必要的呢?

因为,任何一个湖泊、水库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来自流域内的各种污染物(特别是氮、磷)的输入,比如千岛湖,其80%的水流量来自上游地区,因此来自上游流域的氮、磷,谁也不可能拦截住,它们不可避免地会进入到湖中。不难想见,上游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生活方式的改变、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等等,都会造成对下游地区水环境的影响。

这些不断增长的氮磷输入,进入水体后,是否会自动消失呢?当然不会。它们的归趋途径是:通过沉降,暂时离开水体(但是也会通过缓慢的释放,逐步回到水层);没有沉降的,就在水体中,进入到食物链,随着食物链迁移转化。在千岛湖这样的深水湖泊,能够直接利用水体中无机氮、磷的,只有藻类,即从氮磷至藻类的营养通路,几乎是唯一的营养通道。如果水体中营养物质不断输入,但同时又不能有效控制藻类的增长,水华暴发将不可避免。这是放养鲢鳙之所以这么必要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人怀疑鲢鳙能否有效分解蓝藻、怀疑鲢鳙能有效控制蓝藻水华?鲢鳙是否真的能控制蓝藻水华的暴发呢?

当然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简而言之,鲢鳙可以控制蓝藻的奥妙何在呢?

水体中当氮磷比(比如说大于20)的时候,通常不利于蓝藻的生长,这时常常以绿藻、硅藻占优势;但当水体中的氮磷比较(<20)时,则容易使蓝藻占优势。鲢鳙之所以能控制蓝藻,除了鲢鳙确实能有效摄食蓝藻外,更主要的是,从源头上它们能控制蓝藻的产生,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动物们为了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它们成为它们自己,不能因为吃什么而成为什么,就必须要有一套调控的机制,从而确保自己的化学组成不会因为所吃食物的不同而改变,这个机制称为“化学内稳态”。比如说,鲢鳙能以藻类、浮游动物为食,而藻类与浮游动物的化学组成有很大的差异,它们不能因为吃藻类或浮游动物而改变自己的化学组成,而是不管吃什么,它们自身的化学组成都不会因此而改变,那所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代谢调控,它们可以通过排泄等途径,把不需要的元素排出体外。比如藻类的氮磷比通常在16:1以上,而浮游动物(枝角类)的氮磷比在11:1左右,千岛湖的鲢鳙呢?其氮磷比在6:1左右。当它们摄食藻类(或浮游动物)时,这些食物中的氮都超出了鱼体的实际需要,因此在摄食过程中就会不断地排出氮,而尽可能地把磷固定在自己的体内,吃得越多,固定的磷就越多,排出的氮也越多,也就是说鲢鳙能够通过牧食或捕食这些藻类、浮游动物,就能改变水体中的氮磷比,在没有大量氮磷输入的情况下,能有效改变水体中的氮磷比,从而从源头上控制蓝藻及其水华的发生。

保水渔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3)

千岛湖鲢鳙的食性研究

保水渔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4)

保水渔业模型对千岛湖总磷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保水渔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5)

保水渔业模型预测的千岛湖叶绿素a与实测值的比较

但值得在此提出来的是,保水渔业不但在理论上如此,而且近二十年在千岛湖的实践,更是印证了这些理论的正确,所以也就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保护青山绿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但我们国家的国情与欧美的不同,单纯讲求环保,忽略水体渔产力的合理利用并不能符合我们的国情,相反,通过保水渔业,达到渔业发展和水环境保护的双赢,才是我们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模式。

保水渔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6)

法国艺术家创作的千岛湖鱼头艺术

渔米,让米饭的“安全”与“美味”兼得

有人说,水环境问题的“根子”在陆地上,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水体之所以富营养化,归根结底还是陆源污染没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 刘其根。内容有删减)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产品##水产人##水质##科学燃计划##渔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