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十名珍(陆敏珍宋代家礼出版)

宋代家礼

丨陆敏珍 著丨

宋代五十名珍(陆敏珍宋代家礼出版)(1)

中华书局,2022年8月

ISBN:9787101157802

宋代五十名珍(陆敏珍宋代家礼出版)(2)

内容简介

《宋代家礼》一书将宋代家礼作为一种集体写作规范的历史场景来观察,探讨了这一时期书写者在家礼文本中的自我设定与书写时的立意、取径,叙述了宋代家礼文本的书写概况,分析了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不同家礼文本的续写、更新与知识类型的变化,并以朱子《家礼》为个案,勾画了宋代以后家礼文本的经典化与知识的通俗化过程,以此说明后世对整个宋代书写者所创造的家礼知识的检验与实践。研究中结合了知识史、文化史、社会史等方法,既有对文字记载的精细分析,又有对图像的解读与阐释,为家礼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作者简介

陆敏珍,浙江象山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致力于宋史研究。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学遗产》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三部、译著一部,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十余项。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浙江省教育厅优秀成果奖等三项。曾先后为美国哈佛大学、德国基尔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访问教授。

绪论:宋代家礼的书写者

第一章 文本生产:宋代家礼书写概况

第一节 家礼的书箧:“私家注礼”与“注私家礼”

第二节 书写者的选择:文本编纂的惯例

第三节 过去的与现在的:文本编纂的理论

第二章 文本之外的语境:抵制、限制与自省

第一节 抵制:丧葬仪式中的异端

第二节 限制:胡服、戎服与先王衣冠

第三节 自省:关于礼之废失的讨论

第三章 文本理据:家礼与《仪礼》

第一节 废罢《仪礼》:叙事与历史

第二节 “《仪礼》为本”:旧题与新论

第四章 文本竞争:《书仪》、《家礼》与日用类书

第一节 传承与断裂:从书仪到司马光《书仪》

第二节 更新与有待:从《书仪》到《家礼》

第三节 与时推移:从朱子《家礼》到日用类书

第五章 文本实践:宋代以后的朱子《家礼》

第一节 发现与发明:书的历史

第二节 自下而上:《家礼》文本的经典化

第三节 自上而下:《家礼》知识的通俗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后 记

十年前,我以“宋代家礼”入题撰写了一篇会议论文,希望以家礼作为观察视域,去探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礼与理交互展开的过程,“礼”虽是此文的关注点,但“理”才是主旨的落脚处。十年后,依然以“宋代家礼”为题,学术兴趣则已不再局限于对家礼的文本阐释,而是趋向于关注家礼文本生产的叙述,想去看看家礼书写者为何写、如何写、写了什么?文本书写的理据是什么?家礼文本社会化过程中,书写者又是如何调整写礼策略的?为什么宋代以后,争议迭起的朱子《家礼》会成为化民成俗、移风易俗的良方,并最终将前代的“家礼书写”寻绎为“《家礼》书写”?在对这些问题的观照中,“理”并没有淡出论题,“礼”已然成了讨论的核心。个人研究中的这些调整虽无关学科轸域的变化,却冲击着阅读习惯与思维模式。

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偶然讲起自己的研究以及家礼讨论中可能涉及的各个要素。从没想过,这次聚会之后,同学以及同学的同学会成为此书最直接的推动者。他们为我收集、拍摄家庙、祠堂、牌坊的图册与照片,寻找并复印旧式家谱,拍录当代的家族修谱、圆谱仪式以及地方上公祭乡贤的礼典,一些同学还对家中所行的冬至祭祖仪式全程跟拍并讲解。我感谢着同学们的支持,同时也委婉告知他们,我不是人类学家,这些材料固然重要,但它们不会成为我的解释依据与资料来源。不过,我显然低估了同学们的热情,无论我如何言说,他们一如既往地向我寄送资料,有些图册制作精美,而旧谱复印不仅需要人事努力,册数既多,花费同样不少,同学们总是不约而同地使用相同的话:“你应该看看,你应该去看看。”

于是,在这种“你应该”的话语中,循着同学所绘制的地图、按照他们提供的日期,我开始穿梭于乡野城郊,参观那些或破旧或精致的祠堂、家庙与祖屋,那些精致的往往院门深锁,破旧的则似在等待市场的发现,也有那么一两 次,地图将我指向了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撞见了正在改头换面的老宅如何“修旧如旧”的模样。在同学的助力下,我也开始忝列地方上各种祭祀大典的行列之中,津津有味地观看演礼人的妆容、礼服、礼帽以及演礼时稍显局促的表情,并注意到多数的典礼不为演礼人准备鞋靴的事实。不过,对于我而言,最尴尬的场景是在礼典结束之后,作为背景板的我经常被人推到台前,回答“这个仪式怎么样”的问题。彼时,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绕开对仪式本身的评论,只述观感,常以“好看”两字来搪塞。经过几次类似的提问之后,忽然发现,当我还在纠结着自己那点从书上读到的礼文知识,认为该仪式既不合礼亦不合理之时,仿古礼的组织者与演礼者其实并不关心仪式是否僭越,也不在乎礼服、礼器以及仪式进程是否得宜,他们沉浸在仪式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想象着仪式对传统文化的复刻,在他们看来,举行仪式即在表达着那些不言而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我的“好看”两字虽涵义不详,但修辞分明,正是契合了主办方所期待的效果。

感谢杨振宇,他是书稿的第一位读者,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中华书局的俞国林先生,认为旧题“宋代家礼研究”过于项目化,建议去掉“研究”两字,改为“宋代家礼”。此书确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编号:15BZS055)而来,因此,我欣然接受俞先生的批评。矛盾而有趣的事情发生在书题定名之后。众所周知,“某某研究”,即,观察对象加“研究”两字,是学术类书题的常见形式,无论这里的“研究”指的是动作、状态还是成果的最终呈现,在这一表述中,研究主题在,作者亦在。这一通行的、为人所熟悉的命题格式是一种无需思考的安全堡垒,因此,当这一堡垒忽然变得摇摇晃晃时,我一度想将“研究”两字重新加回书题之中,亦曾想添加一个副标题,以使书题更切主旨,或许运思之下,还能在书题中重新确立作者的在场感。不过,这些想法只是一种纠结,一种延续至今的情绪纠结,而非深思熟虑的学理思考。特别感谢吴爱兰编辑的周到、耐心与认真。源于她的细致,使书稿从一开始就避开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源于她的宽容,使我得以比较从容地修改。

最后,始终如一地感谢我的家人。数卷图书,几竿修竹,我以为方寸之地,自有乐事。随着年岁的增长,在家人的陪伴中,始知书房之清寂与席间之闹、厨间之暄互相映衬,方是人间至味。

陆敏珍

2022年6月于杭州勾庄

一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