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型儿童哲学活动(反思充满儿童性)

#创作挑战赛#

当我们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视角从成人转向儿童时,儿童的逻辑、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审美、儿童的发展便成为环境审议和环境创设的核心元素。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幼儿园环境应充满“儿童性”,彰显“儿童感”。这意味着幼儿园的一切都要以儿童的视角来规划与实施,这里有适合儿童的各种游戏材料,有吸引儿童的各种游戏场地,有邀请儿童深度卷入的游戏伙伴,有挑战儿童心理极限的游戏情境。

这里的老师变成了充满游戏精神的“大儿童”,这里到处吸引着儿童的眼睛、儿童的耳朵、儿童的鼻子、儿童的双手、儿童的双脚、儿童的大脑。总之,一个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儿童不仅“在那里”,而且被“看见”、被“看懂”。更为重要的是,儿童不仅能被成人看见、看懂,更能感受到自己、看见自己、看懂自己,进而感受到同伴、看见同伴、看懂同伴。

反思:充满“儿童性”

彰显“儿童感”

“趣”环境,让儿童立场看得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我们总是强调,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要回归儿童,环境创设要坚守儿童立场。但是,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却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搜集和展示具有“儿童元素”的材料,以体现所谓的儿童立场,这就导致了主题墙上堆砌了越来越多的儿童素材,却越来越不生动了,离儿童也越来越远。

儿童海报促使幼儿的角色发生转变,他们不再是已有环境的享用者和体验者,而是参与者和创设者。儿童有权利对自己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游戏空间进行创设,使环境充满他们的设计、发出他们的声音、呈现他们的想法,这才是环境中的“儿童立场”。随着小组活动的推进,儿童海报也会不断丰富和更新,呈现出富有生趣、生机勃勃的“趣”环境,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持。

“全”儿童,让儿童权利看得见

《指南》强调,“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在传统的主题墙创设中,教师主导着环境创设的方方面面,忽视了儿童的想法和兴趣,实际上也剥夺了儿童学习的权利。儿童海报主张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儿童,在呈现方式上,由小组儿童共同讨论,协商决定;在记录内容上,幼儿自主记录主题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在制作过程中,幼儿或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们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他们成长的过程。儿童海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独特的儿童、完整的儿童、全新的儿童。

渗透型儿童哲学活动(反思充满儿童性)(1)

“真”表达,让学习品质看得见

从传统的主题墙创设到儿童海报的转变,是一种突破与创新,更是一种视角与立场的转变。在制作儿童海报的过程中,幼儿会有意识地发现问题,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通过看、听、问等多种途径收集材料并进行创造,养成了收集、整理、记录的良好习惯,提升了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能力,发展了敢于探究、认真专注、同伴合作、想象与创造等学习品质。

“活”档案,让成长过程看得见

基于儿童立场的儿童海报应该是“10%的教师责任 90%的儿童责任”,其核心在于要相信幼儿,让幼儿成长过程看得见。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幼儿学习与发展档案”明确指出,教师应搜集幼儿在整个方案发展初始、中间及结束过程中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刻、黏土、照片等。儿童海报是整个主题活动中的“活”档案,也是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活”档案,反映了幼儿的情感、思维以及行为背后蕴含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海报呈现的并不是幼儿最终的作品或结果,而是幼儿的完整探索过程,每一张儿童海报都会使幼儿的成长有迹可循。

儿童海报回归儿童本位,让主题墙能够真正的服务于儿童。

渗透型儿童哲学活动(反思充满儿童性)(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