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吗(内圣外王曾国藩)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纵观中华两千年封建王朝史,从汉朝的萧何,到唐朝的魏征,再到明朝的张居正,涌现了诸多名垂青史的一代名臣。但是,世人偏偏说:“为官须看曾国藩。”那么,曾国藩到底有何为官之道,竟能成为千古能臣典范?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内圣外王。

曾国藩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吗(内圣外王曾国藩)(1)

(曾国藩画像)

何为“内圣外王”?“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内圣外王”的意思就是在内具备圣人的品德,同时在外又懂得施行王道。

通俗地说,“内圣”就是修身养性,“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虽然最早出自于道家经典,却一直被奉为儒家学派的最高境界。曾国藩正是因为参悟并奉行了“内圣外王”的精神,所以才得以独领风骚,成为最成功的学者兼官僚。

至此,想必很多读者并未真正理解“内圣外王”的具体含义,以下就通过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深刻领会到曾国藩高深的为官哲学。

曾国藩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吗(内圣外王曾国藩)(2)

(曾国藩画像)

在说曾国藩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另外两位历史贤臣,以作对比。

朱棣篡位称帝时,曾请一代大儒方孝孺为其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誓死不从,并破口大骂朱棣是反贼。朱棣恼羞成怒,恐吓方孝孺道:“你就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孺当时的回答是:“你诛我十族又如何!”

就这样,方孝孺真的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了十族的人,所谓的“十族”,就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九族,外加方孝孺的学生和朋友这一族。方孝孺因此流芳百世,被誉为千古忠臣楷模。(注: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说法出自《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

曾国藩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吗(内圣外王曾国藩)(3)

(方孝孺画像)

除了方孝孺,明朝还有一位名臣,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海瑞。海瑞又被称为“海青天”,他的名字,俨然就是清官的代名词。海瑞的正直与清廉,震古烁今,他不仅曾写《治安疏》大骂嘉靖皇帝,还能在腐败官场中保持出淤泥而不染,坚决一介不取,就连母亲过寿买一块肉都成了全城轰动的大新闻。为了生存,海瑞还在县衙后院种起了蔬菜,自给自足。

总之,海瑞确实是为官清廉,品德高尚,是树立在历史中的一个道德标杆。

但是,正是由于方孝孺有气节,并理所当然地认为他的家人和学生也必须和他一样有气节,所以847条人命被无辜株连受死。同样的,也正是由于海瑞清廉正直,并要求同僚和他一样清廉正直,所以他晚年复出时备受孤立,以至于一事无成,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为他效力,海瑞空有一腔抱负,一身本事,最终却无处施展。

曾国藩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吗(内圣外王曾国藩)(4)

反观曾国藩,他却把“内圣外王”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在内,曾国藩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也恪守气节,他也清廉正直,但他从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人。反之,曾国藩非常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他既能容人,又会用人。

曾国藩有一位著名幕僚,名叫容闳,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毕业于耶鲁大学。

在清末的洋务运动中,容闳因为促成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其一是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机器厂,即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其二是组织了第一批公费赴美留学幼童。

曾国藩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吗(内圣外王曾国藩)(5)

(容闳照片)

而容闳的种种成就,都离不开曾国藩的支持。起初,容闳建议曾国藩搞洋务运动,必须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当时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二话没说,就批给容闳六万八千两银子,供他去国外采买。

六万八千两白银,那在当时可是绝对的天文数字,而且,如此巨大的公款,其中必然有油水。但曾国藩自始至终没有过问容闳的财务明细,而是选择了绝对信任。等到容闳回国时,曾国藩已经不在两江总督任上,而是被调到北方平定捻军了。曾国藩知道容闳此次回国必然会专程登门“感谢”,于是特地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说,容闳若来送礼,不要全收,但也不要不收,二十两以内的“感谢”就留下。

曾国藩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吗(内圣外王曾国藩)(6)

曾国藩手下另有一人,名叫鲍超,是湘军的著名将领。此人打仗虽然是把好手,但颇为爱财,有贪腐问题,曾国藩对此心知肚明。

有一年曾国藩过寿,鲍超大张旗鼓抬来了16大箱的贺礼,其中古玩字画、金银细软,应有尽有。曾国藩见状并未发怒,也没有追究这些财宝的来历,而是从中“精挑细选”了一顶绣花礼帽,表达了钟爱之意,收下当作留念。而其他所有贺礼,一一退回。

曾国藩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吗(内圣外王曾国藩)(7)

曾国藩说:“我不愿意做一个清官。”这是一个什么逻辑呢?正如曾国藩所言:“人好美名,人皆如此。”曾国藩喜欢美名,难道别人就不喜欢吗?如果一味地图自己的美名,那么,不美之名就只能归于他人。曾国藩不想用别人的贪腐衬托自己的清廉,所以他不愿意做一个清官,他要在可控范围内“同流合污”,只有这样,同僚和手下才会放心他,并帮助他成就一番伟业。

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曾国藩之所以能把为官哲学玩到极致,正是因为他在坚守自身道德的同时,又懂得如何尽可能去体谅别人、宽容别人,当然,其最终目的则是团结别人、利用别人,实现共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内圣外王”才是最高境界,这就是“当官须看曾国藩”的精髓所在。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