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酱的全过程(大酱制作的全过程)
大酱的发明,可以说对东北人来说是一种杰出的贡献,可以载入史册的。
在东北,不知道哪位伟人曾说过:四月不下酱,七月没有蘸酱菜吃。
下面,小编给大家找了一个比较纯正的下大酱的秘籍!请各位收好!
一、做酱块
洗黄豆,将坏的黄豆拣出来。然后泡5个小时。
把黄豆煮熟,烀黄豆的大约要两三个小时,需要文火。要经常翻锅,注意不要煮糊了,我是开锅煮。
然后搅碎,也不是特别的碎其中还有好多半颗的豆瓣。
将搅碎的豆子放入一个四方形的盒子。用力的压豆子,然后将盒子翻扣,慢慢得让豆子滑出来 。
将四方体的酱块子用刀切成四分,手里少粘些水,将酱块子的四面压平整。 酱块子晚上放到荫凉的地方。白天放到阳光下面晒,要把每个面都晒干成一层壳,其实中间还是软的。
二、下酱
稳中有升的温度才能保证大酱里的毛霉菌正常而快速地发酵。把晒好的酱表面(有毛是正常的)洗干净,然后弄成小块。
准备一个坛子,先放水,后放盐,搅拌均匀,一般的规矩是1斤酱块子半斤盐,盐少了不行,会坏掉。
用细纱布盖上放在阳光下(这样酱才会发酵)。 需要每天用酱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订了一块板)每天捣(一定要),把沫子盛出来丢掉,每天弄酱会变的很细。
等酱发了就可以吃了,一搬在6月份就可以吃了。 大酱做好了,怎么吃呢?最简单,小葱沾酱,想复杂点,炸肉酱,鸡蛋酱,炸好的酱可以拌面,下饭。当然也可以腌菜,但是不要放在酱缸里,把各种蔬菜抹上大酱,放三天就能吃了。
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用“酱缸帽子”(苇子编制,形状和过去土改地主头上戴的尖顶纸糊帽子一样)盖上。东北的大酱在制作过程中,从选料、烀豆、做成酱块子、存放、下酱、打酱缸等等,都有很多细节的讲究。每家的酱都不一样,更离谱的是,几乎一个人做酱一个味儿,但共同的特点如童谣唱的那样,“烀黄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大酱在咱东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干豆腐卷大葱蘸大酱、大酱炖豆腐、大酱炖小鱼、酱炖茄子、酱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酱等等,吃的赞不绝口、津津乐道。
一般这样就好啦,特别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