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石共赏三精品(雅石图鉴匮要青芝岫)
帝都有一句老话说:“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为什么这样说,还要从颐和园里的这块“青芝岫”说起。
邓拓《米氏三园》记:“如颐和园的乐寿堂前院,摆着的那一块‘青芝岫’大石头,原先是米万钟从房山找到的。他曾写过一篇《大石记》,叙述这件事情。到了清代,乾隆把它移至乐寿堂,并且写了《青芝岫诗》,大加赞赏。”
这块后来被称呼为“青芝岫”的名石,属于在北方产出的太湖石,重达5000余斤。原是明朝大臣米万忠忠从房山县采得,准备运到米氏漫园、勺园或湛园的其中一园放置。由于太大、过重致使无法运回,只好半途而弃。米万忠舍痛割爱回来后,为了纪念这块名石,专门写了一篇《大石记》,描述发现该石的始末。
太湖石是一种被水溶蚀后的石炭岩,该石种长期被风雨吹淋,又被潮水长期浪击,岩石的解理逐渐扩大,形成孔洞,成为具有玲珑剔透,漏瘦皱丑的形态。大陆地区不仅在江浙太湖周边区域产出太湖石,而且在发现这块青芝岫的北京房山,以及山东沂蒙山区、江苏徐州、安徽省北部和河南的丘陵地带均有上佳的太湖石之产出。不过南、北太湖石各具特色:北太湖石多为灰中泛黑,孔少而弹窝不太大,常常给人一种凝重之一感;而江南所产出的太湖石多为灰中泛白,洞多而且玲珑,常常给人一种秀美之感!雅石爱好者们都知道,大型的太湖石可谓园林中的妙品,而小型太湖石却是清供神品!
这位豫南决水之滨的“史河无我居士”言归正传,于《我的青花我的瓷》之个人杂文随笔文集中,在《雅石图鉴匮要》为主题系列下,来继续简单介绍一下这块“青芝岫”的前世今生!
据说,在良乡“昊天塔”下的官道旁,有一块明代遗留的大青石,就是米氏发现的那块“大石”,虽经风霜、雨雪、日晒,尘埃不掩峥嵘壮阔之势。博雅好古精于园林艺术的乾隆皇帝,去清西陵祭祖,小住良乡行宫,听闻此事欣喜万分,因为他懂石头玩石头,正在修建的“清漪园”(颐和园前身)需要美轮美奂大石头点缀风光。
于是,乾隆派工匠民夫将大青石移至清漪园,根据形状、润色,起名“青芝岫”,并挥笔题写“青芝岫”三字刻在石头上。他同时写了“青芝岫”诗抒发情怀:“……老米皇山之石穴九九,未闻一一穴中金幢玉节纷萦纠。友石不能致而此致之,力有不同事有偶。智者乐兮仁者寿,皇山洞庭夫何有?”
“青芝岫”来自房山,确凿无误,但来自房山何地?据石友们考察,“青芝岫”应该来自大石窝。“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其佐证便是如今大石窝的皇龙山前后左右,那些留下的近千处采石坑。
当年为建皇宫、殿宇,京西南大石窝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以致形成村落。根据民国十七年《房山县志》载:至民国初年,大石窝已达百余户,逾千人,多为工匠艺人,因来自全国各地,其姓氏繁杂达百余。可以说,紫禁城的殿宇,从基础石至龙凤浮雕,从华表日晷至云龙御路,天安门、金水桥、卢沟桥等等,其石料大多来自房山的大石窝,其中的“海水山崖云龙石雕”之料,便是它们的杰出代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