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

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1)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2)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毕万(毕公高之裔孙)。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发动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在战国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逐渐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魏国领土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 。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的魏国又被称为梁国。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3)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4)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5)

魏氏的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毕国在西周末期亡于西戎,其后裔沦为平民。毕万正是毕公高的后代,他在春秋初期投奔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6)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7)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8)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今山西芮城县一带)封给毕万。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晋大夫毕万以军功受封于魏,卜偃为其占卜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意思就是说:毕万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万”是盈足之数,“魏”同“巍”,有高大雄伟之意,得此封赏,符合天意。天子拥有兆民,诸侯管辖万民。以毕万之福大命大,必定会越来越兴旺发达。魏氏正是由此而得姓。公元前636年,毕万之子魏犨因为随公子重耳出亡有功,晋文公重耳继位后,令魏犨承袭魏氏的封邑(魏邑,今山西芮城),列为大夫 。公元前453年,晋知伯(荀瑶)率韩魏之师围攻赵氏基地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三年不能攻克,赵无恤遂策反魏桓子和韩康子两家,反攻知伯,杀之并分其地。韩、赵、魏三家分晋局面形成。公元前445年,魏斯继位,自称诸侯,史称“魏文侯”,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445-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在位期间,崇儒重教,招贤纳士,励精图治、率先称雄七国,奠定了魏国百年霸业。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六年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国号也称梁。 战国初期,魏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的新兴大国,对天下诸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尤其对西邻秦国,魏国以强盛的国力军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将秦国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这种令诸国垂涎三尺的崛起,根源在于魏文侯开创了后来一再被历史证实其巨大威力的两条强国之路:一是积极变法,二是急贤亲士。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9)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10)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11)

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由于废除世袭制度,一批于国家无用且有害的特权阶层的人物被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可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此举实际开创了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道路。这样改革的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况较好。 魏文侯大批起用当时出身卑微而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兴士子,此所谓急贤亲士也。文侯之世,魏国群星璀璨文武济济,仅见诸史籍的才士便有: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赵仓唐;儒家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故旧能臣重用者有翟璜、魏成子等。至少,魏国初期一举拥有了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如此四个大政治家,实在是天下奇迹。由此,魏国急贤亲士的声名远播,以至秦国想攻伐魏国而被人劝阻。劝谏者的说法是:“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战国中后期,魏王拜惠施为相,其在位期间主张:一是“为魏惠王为法”,二是主谋齐、魏相王,三是主张齐、楚“偃兵”,倡言魏与齐、荆联合抗秦。其时张仪在魏,由此与惠施发生争论,惠施被逐至楚,不久转宋,与庄子相晤论学。惠、庄二人友善,交游甚密,曾发生过著名的“濠梁之辩”。魏惠王卒后,张仪被逐,惠施返魏。为魏使楚,与南方奇人黄缭论天地风雨雷霆之故。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12)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13)

魏国七雄变法(魏国前403年)(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